吳愛苗
每個班級都有學困生的存在,他們不是天生存在的,往往是由于不良的環境和教育的不當形成的,其主要特點是注意力差、意志薄弱、缺乏信心、缺乏判斷與抵抗力,心境不快、壓力沉重、厭學、紀律松散等。從心理角度來看,他們和其他所有的學生一樣,可塑性強、精力充沛、好勝心強,且有較強的自尊心,他們是班級的弱勢群體,也一度十分令老師們頭疼。
造成學困生的原因有外因和內因。內因,主要是指學生自身存在的因素,比如學習的基礎、學習的態度、學習的方法、學習的品質、學習的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從幼兒園升學之后,各方面都會發生較大的改變,因為小學和幼兒園是屬于不同的階段,所以學習方式、內容以及方法都是存在很大的差異。幼兒的英語學習主要都是通過游戲活動和游戲教學進行,但是小學卻不是,主要是進行比較正式的文化學習。兩個階段進行對比,學習的興趣和自由度都有所下降,所以學生需要用高水準去要求自己,讓自身的狀態和情緒跟上課堂的腳步以及同齡人的水平。在小學學習和生活中,如果學生出現很多負面影響,比如說意志控制不到位,或者不斷受挫,缺乏自信心及出現自卑情緒等,這些現象的出現都會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中的絆腳石。
造成學困生的外因,主要是指家庭氛圍、學校的整體氛圍、教師的教學方法等因素都是會影響學生,并會對學生起到一個滲透的影響。在這些因素當中,家庭因素占有很大的比例,對學生的成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學生的父母教育方式失當,或者在孩子面前總是爭吵,這將會影響學生的個性養成和學習的發展。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如果教師指導學生時并沒有做到因材施教,或者教師教學都是采取消極態度,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不夠積極的表現。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之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頓,你的譏諷里可能有愛迪生,你的罵聲中可能有愛因斯坦……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學生。”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曾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轉化學困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唯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一線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轉化學困生的具體方法有以下幾點。
一、言傳身教,榜樣示范,做學生精神的領航人
在對學困生的教育過程中,我更注意自己的責任,履行相應的義務,讓學困生在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老師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榜樣,所以要起到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同時還應該注意教育。在班級中,我們要領導學困生往好的方向發展,并且了解自身的責任,應該履行的義務,比如說在日常生活中對學困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對班級學困生的行為以及心理狀況進行分析,讓學困生把握好學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這對后續個人的發展能起到一個很好的作用。
二、熟悉學情,同理換位,做學生求學路上的引路人
教師要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決不能嫌棄、歧視、疏遠他們,要以真誠的愛去關心和幫助每一個學困生,讓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真正體會到班主任的善意和真誠,使他們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積極評價,產生情緒的愉悅,逐漸提高自尊水平。這樣他們會有意識地監控自己的行為和態度,及時調整至有利于實現個人價值的狀態。在落實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我從大范圍學生人群入手,從心理和個性兩方面分析,重點注意學困生的學習環境行為及各項工作行為的表現,了解自身學生的內心想法,然后在教學管理活動中和學困生友好相處,爭取獲得學困生的信任,讓他們從內心世界認可自身,愿意攤開心扉,和自己進行溝通,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通過這些方式,我抓住本質問題,掌握到他們的具體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在各方面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教育以及引導,從而做到因材施教,幫助學困生跨越心理障礙,建立起自信。
三、情感共鳴,對應傾聽,做學生生活中的貼心人
每個學生都一樣,都想得到別人的尊重理解,學困生也不例外。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教師關心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于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教師對學困生也要做到:不諷刺挖苦、不歧視、不讓其受冷遇。因此,教師要在情感上對其傾注“愛心、細心、信心、恒心”,重視“對應傾聽”,學會用“一句話、一個手勢、一個表情、一個愛撫、一個小禮物”等“暖場、暖心”,消除學困生內心的戒備、防御,使其打開心扉,靠近老師,架起師生情感之間的“彩虹橋”,做學生生活中的貼心人。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去呵護學生,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因為他們在日常學習中會有落后的情況,所以他們就會受挫,因此自尊心的脆弱和敏感就會無形放大。我在上課的時候,會稍加注意他們的情緒,對待全體學生應該保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不能對他們存在一定的偏見,但也不能過分的關注。我不能不管學困生,不能讓彼此之間的障礙越來越深入,要注意和他們親近一些,努力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與他們進行對等、親切地交流。在日常的學習中,學困生的學習欠佳以及落后,所以我在教導時,都會耐心、寬容多一些,同時自己也要進行心理暗示,告訴自身,要好好引導班級內的學困生,好好保護他們脆弱的心靈。
四、協同共建,精準幫扶,做學生踐行實踐的同行人
老師可以利用班集體的力量“結對子”,通過建立學習共同體來幫助學困生。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彼此進行平等交流,效果事半功倍,學生彼此在在平等的交流中解決困難,可以消除他們的緊張心理,這樣在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了愛與被愛的快樂,讓優良中差各個層面的學生都得到了鍛煉和成長,收到了“雙贏”的效果。
五、小步目標,激發調動,做學生超越自我的鋪路人
學困生因基礎不扎實,學習習慣差,和班級大部分學生的差距大,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把一個大目標科學地細分成若干個切實可行的目標,每實現一個小目標,就得到一次激勵,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小步目標”就是“跳一跳”“夠得著”的這種目標,這種小步目標,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因為“跳一跳”,卻又不太費勁,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夠得著成功,所以學生也樂意這樣跳一跳,激發學生不斷前進,產生新飛躍;“小”“夠得著”,他們才能完成任務、作業,想一想,就能得出答案,舉一次手,發一次言,就馬上給他們機會展示自己,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不斷產生成功的幸福感,產生信心和力量,產生向更高目標邁進的動力,才能最佳程度地發揮目標的激勵作用。降低難度,使孩子不斷獲得小成功,嘗到小甜頭。這樣長時積累下來,不知不覺間,他們就得到了轉化,發生了改變。
總之,在小學階段,任課老師的教學以及教育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因為學生會有樣學樣,所以教師的行為規范能引導學生往好的方向發展,而且積極建設班級,管理好班級班風,讓學生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在小學班級中,學困生賦予了特殊性,應該選擇一個比較恰當合理的方法來幫助他們進行轉化,幫助他們提高對學習的自信、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