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小學語文教師也越來越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不斷進行教學創新與改革,以此來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提高語文綜合素養。但是從實際閱讀教學來看,其中仍舊存在一些問題,要求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當中,給孩子們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間,讓孩子自主的思考和探索,以此保證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本文首先闡述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以此為依據提出相關解決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以及學習的關鍵階段,在此階段需要培養他們養成閱讀習慣,提高學習能力,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閱讀是語文學習中重要部分,但部分學生可能會對閱讀產生排斥心理,并不愿主動進行閱讀,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水平來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不斷創新閱讀教學模式,激發同學們的閱讀興趣,以此來保證整體學習效果。
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1.1 提高學生的語文基本功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但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習能力有限,所以無法深刻記憶相關語文知識。而借助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掌握簡單的語文知識,提高基礎學習能力。比如可以在閱讀中積累優美的語句用到寫作中,提高寫作能力,也可以在閱讀中認識生詞,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還可以使學生了解如何去學習語文知識,使用正確的方法進行閱讀,提高語文水平。從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果來看,有效的閱讀教學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同學們的語文學習欲望,使得他們更愿意自主進行語文學習,能夠有效提高語文學習效果。
1.2 開闊眼界并激發學習興趣
雖然語文學習相對其他學科來說較為有趣,但是單一的語文內容仍舊會讓學生感到枯燥,而開展閱讀教學不僅可以使用課本中的內容來進行教學,也可以使用其他的閱讀素材來進行教學,豐富的閱讀素材,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更多與這個世界有關的知識,了解課本以外的一些知識,這些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拓展眼界。具體來說,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同學們的興趣來選擇合適的讀物,比如可以選擇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文章來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使他們愛上語文閱讀。并且在閱讀過程中教育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學習技巧,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整體學習效率。閱讀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更多的新知識,在面對這些知識時,學生會有著更強的探索欲,會更想要去了解與語文有關的知識,也會對語文更加感興趣。
2. 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課改的推廣,盡管相關教師注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但是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仍舊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下面主要從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2.1 老師認識不足,教學模式落后,不能夠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培養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以此來保證教學效果。而大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過于落后,并未深刻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所以導致教學模式落后,并無法很好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大部分教師可能會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閱讀教學當中采取了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采取了讀課文,找生詞,逐字逐句講解課文這種陳舊的固定的教學模式,不會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整個教學過程體現出來的就是強烈的替代性特征,也就是教師一直代替學生進行學習,而不是學生自己主動的進行學習。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也缺乏進行思考的機會,嚴重限制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落后的陳舊的教學方法根本無法幫助學生建立較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其次,缺乏對學生的閱讀指導,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所以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可能對一些知識并無法很好的進行理解,比如一些文章中可能會采用倒敘的手法,此時學生可能會感覺文章結構混亂,不僅無法掌握相應的寫作知識,還可能會影響其閱讀進度,不利于其后期的學習。針對這樣的情況,便需要教師對他們進行指導,但是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忽略這一問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
2.2 統一教學抑制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發展
現如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于教師的教學任務也在不斷增加,大部分教師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通常會忽略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閱讀水平的不同,更多的是采用統一式的教學模式,進一步抑制了他們的個性閱讀的發展。具體來說,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往往是按照學校統一制定的標準進行規范教學,而這種嚴格按照教學標準對學生教學的方式嚴重抑制了學生開展個性化的閱讀。其次,統一式的教學標準無法滿足每個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且這種教學形式還會使得學生無法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跟上教師講解知識的思維。最后,統一式的閱讀教學還會使得教師在為學生解讀問題時趨向于一種統一的標準答案,當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陷入到標準答案這一束縛下時就會影響自身個性化的發展。
2.3 學生缺乏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生進行閱讀學習的動力,如果具有一定的閱讀積極性,那么閱讀效果勢必可以大大得到提高。但是從學生閱讀的整體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并不重視閱讀,積極性不高,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認為學習主要是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而閱讀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并且取得的效果微小甚微,所以閱讀興趣不高。由于閱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進行長時間有效的閱讀才能有所收獲,所以部分學生會認為閱讀是沒有意義的,從而不再愿意主動進行閱讀,給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一定的困難。除此之外,是由于閱讀材料無法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如今選擇讀物大都是以大綱為主要根據,不顧及同學們的感受,使得學生對其存在排斥心理,不愿進行閱讀。
3. 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3.1 更新教學理念,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小學語文教學要想響應新課改教學目標,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能力,便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此來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具體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著手。首先,需要提高同學們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比如在閱讀過程中需要根據同學們的閱讀興趣來選擇合適的讀物,促使同學們可以自主加入到閱讀課堂中。其次,可以,運用課前設問方式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導,比如在閱讀《黃繼光》這一篇文章時可以設立三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而這三個問題分別是梳理整篇文章的敘事線索,查閱與作者相關的資料對作者進行了解,還有就是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總結整篇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種設問的方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和遇到問題自主進行解決的能力。
3.2豐富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養成一個良好閱讀的習慣才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閱讀引導的最重要的目的,因此相關教師需要切實引導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并且要不斷豐富閱讀教學的方式,以此來豐富同學們的閱讀體驗,使得他們愿意自主加入到課堂閱讀中。首先,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來設計相應的閱讀目標,比如在閱讀《扁鵲治病》時,可以讓同學們梳理扁鵲治病的整個過程,僅此來引導學生在今后的閱讀學生中可以抓住重點進行閱讀,提高閱讀效率。其次,小學教師在進行閱讀引導時要采取開放有趣的方式去吸引這些學生自主進行閱讀習慣的培養,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我閱讀和思考時間,讓他們對閱讀中所涉及的知識進行思考與總結,在這個過程當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發展和進步,而在學生進行具體的課文講解時,教師也需要發揮積極引導的作用,讓學生在這種新的模式下獲得更多的閱讀知識。此外,需要讓學生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閱讀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如果無法做到堅持,那么學習效果便會大打折扣。如果學生能夠每天定時定量的去閱讀文章,學生在長期的堅持下,就會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學生可以通過泛讀和閱讀去了解文章的整體構造,然后再進行精讀去了解文章當中的主要思想和精神內涵。
3.3 豐富閱讀資源,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
為了更好的保證閱讀效果,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不僅需要根據教材內容來安排學生進行閱讀,更多的是需要以教材為根據來豐富閱讀資源,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以此來保證同學們的閱讀效果。比如教師可以在班級設立一個讀書角,將學生們平時看的課外閱讀書籍收集到讀書角,讓學生們進行資源共享。其次,相關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資源來收集一些閱讀資源與同學們進行共享,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也可以與教師進行有效的交流,更有助于老師了解學生的動態,從而對下一步閱讀計劃做出調整,根據學生的發展來做出閱讀規劃。當然,在豐富閱讀資源時要考慮到學生自身的閱讀水平,如果讀物閱讀難度較大,那么學生可能無法很好的掌握閱讀內容,甚至可能會產生自卑心理,不愿進行自主閱讀。
3.4 開展合作閱讀探究,提高閱讀思維
小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有限,所以在完成閱讀任務時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此時需要教師開展相應的閱讀合作學習,使得同學們可以在小組討論學習的過程中更好的掌握閱讀內容。小組合作閱讀與學習開展的過程當中,學生可以共同進行思考,彼此之間的思維碰撞可以擦出火花,找到更多新穎的角度和同學溝通自己的觀點,探討彼此的想法,從而形成多樣化的學習思路,也可以在這個過程當中積累各種不一樣的思考方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其實是將每個學生的思想進行相互的碰撞以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且在這個分組討論的過程中還能夠促使學生根據文章內容去總結構建自身所要發表的觀點。當然,借助合作學習來提高閱讀質量的前提是教師進行合理的分組,對班級內部的學生進行充分的了解,在分組過程中保證每一組學生的學習水平相當,可以通過組間探究完成閱讀任務。通過這種形式不僅僅可以使得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到發揮,而且還可以充分的激發學生進行學習的熱情,在學生閱讀思維能力方面進行培養起到了比較關鍵,突出的作用。
3.5 開展多元化的閱讀課堂評價,提高閱讀反思能力
閱讀的最終目的是可以將閱讀知識進行靈活運用,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為了更好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在閱讀結束后開展多元化的閱讀課堂評價,引導同學們對閱讀內容進行總結與反思,并且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方便后期對閱讀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具體來說,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需要從同學們整體的學習效果來看,避免導致評價過于片面,影響同學們的閱讀激情。在教師對學生做過公正科學的評價以后,學生要對自己的在課堂上的表現做出相應的反思,明確的向教師闡述自身的不足,從而在教師的幫助下得以改善。其次,還可以引導同學們之間進行互評,引導學生學習他人閱讀的優點,并指出他們閱讀的不足,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可以取長補短,更好的提高自身的閱讀技能。此外,為了提高自身的閱讀教學水平,也需要讓同學們對教師的上課方式以及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評價,這樣才能夠讓教師更好的了解到學生們在課堂上真正需要什么,對哪種授課方式感興趣,從而讓教師們更好的改善上課方式。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閱讀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有著重要意義,需要教師提高對閱讀的重視度,并不斷進行教學創新,以此來保證閱讀教學的質量。針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還需要根據同學們的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調整,保證閱讀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尹海梅.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J]教育科學,2017(12).
[2]林文蘭.試論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7(10).
[3]朱艷敏.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實踐探討[J].語文建設,2019 (35) : 7-8.
[4]李艷.語文閱讀教學提升策略分析[J]語文建設,2018(35) :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