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朱林 潘榮錕 劉佳佳 張學博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04
摘? 要:為全面了解2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狀況,文章對2001-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機構數量及區(qū)域分布、在校生規(guī)模及結構特征、生師比等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20年來我國普通高校數量增幅達123.5%,研究生培養(yǎng)機構數量穩(wěn)中有增,增幅為13.6%;東北地區(qū)由于人口密度小,人均擁有的高校資源較多,東部地區(qū)人均擁有的優(yōu)質高校資源明顯高于其他區(qū)域;中部地區(qū)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低洼區(qū)。我國本專科學生及碩士研究生的在校生規(guī)模在近20年得到了大幅提升,博士研究生占比相對穩(wěn)定。我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生師比已接近18,師資隊伍短缺的結構性問題較為突出。
關鍵詞:高等教育;普通高校;在校生;生師比;發(fā)展狀況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7-0014-04
Abstract: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ast 20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umber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scale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nd the ratio of students to teachers from 2001 to 2020. The results show that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e scale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s increased by 123.5%, and the number of graduate training institutions has increased steadily, with an increase of 13.6%. Due to the small population density, the northeast region has more college resources per capita, the quality college resources per capita in the eastern region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other regions, and the central region is a low-lying are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number of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20 years, and the proportion of doctoral students is relatively stable. The ratio of students to teachers has been close to 18, and the structural problem of the shortage of teachers is still prominent.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 ratio of students to teachers; development status
建設創(chuàng)新性國家重大戰(zhàn)略目標賦予高等教育重要的使命。我國高校自20世紀末大規(guī)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得到極快發(fā)展,國民整體文化素質不斷提高[1]。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水平與普通高校及學生的發(fā)展情況有直接的聯系,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進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2]。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尤其是要提高教學質量,以達到以質量發(fā)展為核心、以規(guī)模發(fā)展為基礎的高等教育發(fā)展模式[3]。為全面了解近2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狀況,筆者根據教育部官方網站(http://www.moe.gov.cn/)的歷年統(tǒng)計數據[4],對2001-2020年期間我國普通高校(不含港澳臺地區(qū))的規(guī)模數量、在校生人數、學歷層次結構及生師比等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和“雙一流”大學建設提供依據,為各級高等教育主管部門決策提供參考。
一、2001-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機構數量及發(fā)展趨勢分析
(一)高等教育機構數量總體發(fā)展趨勢分析
2001-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機構(普通高等院校和研究生培養(yǎng)機構)數量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進入新世紀以來的20年間,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實現了規(guī)模上的跨越式發(fā)展,高校數量由2001年的1 225所發(fā)展至2020年的2 738所,增幅為123.5%;研究生培養(yǎng)機構(主要由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組成)的數量增幅不大,僅由2001年的728所發(fā)展至2020年的827所,增幅為13.6%。
同時可以看出,2001-2008年是我國普通高校數量增長的高速階段,年平均增長率維持在7.7%,尤其是2008年我國的普通高校數量增加355所,以18.6%的增長率達到近20年的峰值。2008年以后我國普通高校進入平穩(wěn)增長期,大約以每年2%左右的增長率穩(wěn)定增長。9867BE54-56E0-44E1-B8A0-CC900854483D
2001-2020年我國普通高等院校按本、專科類別的數量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整體上我國專科院校的規(guī)模數量明顯高于普通本科院校。近20年來我國本科院校數量從597所增加到1 270所,增幅達112.7%,尤其是2008年普通本科院校數量由740所激增至1 079所,其主要原因是2008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了《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5]后,原隸屬于普通本科高校下的三本院校獨立設置后單獨統(tǒng)計所致。近20年我國專科院校數量從628所增加到1 468所,增幅達133.8%。其中2001-2006年期間是專科學校增速較快的時期。
2001-2020年我國研究生培養(yǎng)機構的數量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由圖3可以看出,由于受研究生學位授予權申請周期的影響,研究生培養(yǎng)機構數量出現一定的階梯式變化,其中具有研究生授予權的普通高校數量在近20年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和壯大,由411所增加到594所,累計增幅為44.5%。但具有研究生授予權的科研機構數量在2010年和2013年有兩次大幅減少。
(二)我國普通高校區(qū)域分布特征分析
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對我國的經濟區(qū)域劃分方法[6],截至2020年底我國東部地區(qū)10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擁有普通高校1 028所,占全國普通高校總數比值為37.55%,其中,本科院校520所,專科院校508所;中部地區(qū)6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718所,占全國普通高校總數比值為26.2%。其中,本科院校302所,專科院校416所;西部地區(qū)12省份(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734所,占全國普通高校總數比值為26.8%,其中本科院校數量為309所,專科院校數量為425所;東北地區(qū)3省份(包括遼寧、吉林和黑龍江)258所,占全國普通高校總數比值為9.4%。其中本科院校139所,專科院校119所。整體而言,中東部地區(qū)平均每省高校數量明顯高于西部和東北地區(qū)。
為科學反映我國普通高校數量的區(qū)域分布特征,依據2020年國家統(tǒng)計局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和國民經濟發(fā)展數據,分析了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地區(qū)的百萬人擁有普通高校數及千萬人擁有“雙一流”院校數分布情況,如圖4所示。
由圖4可以看出,東北地區(qū)百萬人擁有普通高校數量為2.61所,其后依次是中部地區(qū)1.96所、西部地區(qū)1.91所、東部地區(qū)1.82所。總體而言,東北地區(qū)由于人口密度相對較小,相對人均擁有的高校資源較多,其他三個區(qū)域人均普通高校數量大體相當。東部地區(qū)千萬人擁有“雙一流”高校數量為1.47所,其后依次是東北地區(qū)1.12所、西部地區(qū)0.73所、中部地區(qū)僅0.49所。數據表明,東部地區(qū)人均擁有的優(yōu)質高校資源明顯高于其他區(qū)域,中部地區(qū)無論從“雙一流”高校的數量還是人均擁有的“雙一流”高校數量均處于較低的水平,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低洼區(qū)。
二、2001-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學生數量及學歷結構分析
(一)我國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數量分析
2001-2020年全日制本專科及研究生在校生數量統(tǒng)計如圖5所示。從圖5中可以看出,近2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總體規(guī)模得到了大幅的增長,與2001年相比在校學生人數增長了約4.75倍。其中,本科在校生數量由424.37萬人增長至1 825.75萬人,增長約3.3倍;專科在校生數量由294.69萬人增長至1 459.55萬人,增長約3.95倍;研究生在校生數量由39.24萬人增長至313.96萬人,增長超7.0倍。截至2020年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本專科人數約3 285.3萬人,在校博碩士人數約313.96萬人,近20年我國在校生數量規(guī)模的快速發(fā)展,也讓我國的高等教育成功地由高等教育精英化向高等教育大眾化(2003年)和高等教育普及化(2019年)突破。
值得關注的是,為落實《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2019年4月30日,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我國自2019年開始每年高職院校大規(guī)模擴招100萬人,專科在校生規(guī)模每年以13.47%的增速大幅增長。同時我國研究生的招生規(guī)模也明顯加快,在校研究生數量分別于2006年突破100萬、2017年突破200萬、2020年突破300萬,在校研究生每增加百萬的時間周期快速縮短。
(二)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學歷結構分析
為了進一步分析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在校生的學歷結構特征及變化規(guī)律,繪制2001-2020年間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各類學歷人數占比變化情況,如圖6所示。
由圖6可以看出,本科及專科學歷教育一直是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主導地位。近20年來我國本科在校生人數占比一直保持在50%以上,專科在校生數量占總數比值位于35%~44%之間,在校研究生占比不足10%。但是,自2013年以來,本科在校生占總數比值持續(xù)下降,由56.4%下降至50.7%,而同期專科在校生占比上漲3.8%,研究生在校生占比上漲1.9%。分析原因不難看出,2012年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了保持公辦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規(guī)模相對穩(wěn)定,高等教育規(guī)模增量主要用于發(fā)展高等職業(yè)教育、繼續(xù)教育、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擴大民辦教育和合作辦學。這使得我國的專科和碩士研究生規(guī)模和占比得到了大幅提升,本科在校生占比明顯下降,博士研究生整體上保持相對穩(wěn)定。
三、2001-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生師比情況分析
(一)本專科高校生師比情況分析
生師比是指在冊學生數與各級各類教育中在編教師數之比。生師比反映了各級各類教育教師數量及其效益,是衡量廣義辦學條件及其效益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進行教育國際比較和區(qū)域比較的重要指標之一。為此,本文根據我國普通高校在校生、專任教師數量變化情況,折合計算得出了近20年我國普通高校本專科院校生師比變化情況,如圖7所示。9867BE54-56E0-44E1-B8A0-CC900854483D
由圖7可以看出,隨著我國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總體的生師比也呈現增長的趨勢,尤其是2001-2005年期間、2018-2020年期間增長較快。截至2020年底我國普通高校擁有專任教師183.25萬人,根據本專科在校生計算的生師比已達到17.923,接近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中關于高校生師比18∶1的合格要求,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師資隊伍短缺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因此建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及相關高校應加大專任教師的引進力度,以滿足教育教學和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需要。
(二)研究生生師比情況分析
為分析研究生指導教師的配備情況,統(tǒng)計分析了2001-2020年我國在校研究生及指導教師人數、在校研究生及指導教師的生師比變化情況,分別如圖8、9所示。
由圖8、9可以看出,近20年來我國在校研究生數量由2001的39.24萬人增長至2020年的313.96萬人,而同期研究生指導教師數量僅由10.11萬人增加至50.09萬人,生師比由3.88擴大至6.27。學者范嘩[7]整理了世界前100名院校的研究生生師比數據,發(fā)現公立院校主要集中在1∶1至5∶1之間,私立院校主要集中在2∶1至4∶1之間。其中2∶1的生師比院校數量所占比例最高。可以看出,在研究生招生培養(yǎng)規(guī)模持續(xù)增大的背景下,相較于世界一流大學而言,我國的研究生導師隊伍增速較緩,研究生教育生師比明顯偏高,導師的指導任務量大,近年來也逐漸出現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有所下滑、培養(yǎng)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為此,各研究生培養(yǎng)高校(機構)應進一步加大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2001-2020年期間我國高等教育機構數量及區(qū)域分布特征,學生人數、學歷結構及生師比變化情況等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近2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高等院校數量、在校大學生規(guī)模和教師隊伍總量均有了較大的提升;
(2)從普通高校地域分布特征上看,東北地區(qū)人均擁有的高校資源較多,但以“雙一流”高校為代表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多集中我國東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中部地區(qū)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低洼區(qū);
(3)經過20年的發(fā)展,我國普通高校按本專科在校生計算的生師比已達到17.923,按在校研究生與導師數量計算的生師比已達6.27,整體上師資隊伍短缺的結構性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建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及相關高校應加大專任教師的引進和培養(yǎng)力度,以滿足教育教學和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徐高明,吳惠.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及特征[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20,36(6):1-14.
[2]謝安邦,韓映雄,荀淵,等.高校擴招后教學質量調查與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5(15):94-99.
[3]別敦榮,易夢春.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現實與政策應對[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35(1):11-16.
[4]教育部.教育部歷年教育統(tǒng)計數據[EB/OL].http://www.moe.gov.cn.
[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26號[EB/OL].http://www.gov.cn/flfg/2008-03/07/content_912242.htm.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東西中部和東北地區(qū)劃分方法[EB/OL].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sjtjr/dejtjkfr/tjkp/201106/t20110613_71947.htm.
[7]范嘩.大眾化進程中的生師比與大學質量關系——世界一流大學生師比研究的啟示[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2,32(23):8-15.
基金項目: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基于行業(yè)轉型發(fā)展的工程實踐基地建設與運行機制研究”(E-XTYR20200641);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面上課題“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2020MSA410);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重點項目“地方工科大學研究型學院創(chuàng)新型一流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019SJGLX055);河南省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面向新工科的安全類專業(yè)升級改造與多元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體系研究”(2020JGLX031)
作者簡介:楊明(1982-),男,漢族,安徽安慶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安全科學與工程方面的教學科研與教育教學管理。9867BE54-56E0-44E1-B8A0-CC90085448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