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海
摘要: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已成為教學重點目標,以達成創新歷史學習能力培養目標。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達成全面透徹歷史內容的教學目的。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提高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因此,本文將針對七年級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展開應用探討,現內容如下。
關鍵詞:七年級歷史;想象力;培養策略
引言
想象能力在歷史學習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歷史想象能力就是學生對于平時課堂上教師教學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方法等,然后從歷史知識或者是歷史現象中在進行確認的一種能力,學生會通過這種能力對知識進行總結,并從中發現歷史教學中的規律和歷史事件的一種素養。在歷史想象力思維的引導下學生對于歷史課本的學習就不僅僅是會停留在理解記憶這一個方面,而是可以對歷史知識有一個本質上的理解。
一、培養初中生發散思維的意義
(一)歷史新課標育人的要求
在突出義務教育階段歷史教學特點的基礎上,教師應注意與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為學生在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打好基礎,因此想象思維能力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習至關重要[1]。例如,歷史學科時空觀念和時空能力展示、中外戰爭發展過程、古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等知識點涉及的聯想能力和時空能力都離不開發散性想象思維能力的輔助。同時,學習課程內容是學生必須經歷的歷史想象思維訓練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豐富學生學習途徑,以此更好的刺激學生發散性想象思維得到提高。
(二)發散創新型人才
培養符合時代發展所需發散想象思維是突破思維局限,改變學生思維獨特性的最有效的思維類型。發散性想象思維的最大價值是放棄所謂的標準答案和統一模式,恢復學生思維應有的活動。歷史課程內容是綜合性的、跨學科的,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教學方法上都承擔著遠遠超過其他學科的負擔。學生必須有全局的思維能力,從而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歷史學科知識,實現全面學習。
二、七年級歷史教學培養想象力培養優化實踐策略
(一)歷史畫面情境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利用多媒體創設畫面情境,以此借助畫面中展示出來的趣味性、靈動性,將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激發出來,讓學生透過畫面的觀看,按畫面情境中的情節發展進行發散性想象,從而對所學習的歷史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按照這樣的線索,探究出其中內涵的歷史事件,以及事件發生的時間、過程、結果,經過這樣的畫面情境觀看,從而使學生的歷史想象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例如,在學習《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時,教師就可運用多媒體,播放"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原始農耕生活"、"遠古傳說"這些內容畫面資料,并盡量將畫面內容設計精美,內容豐富,達成吸引學生觀看目的。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畫面觀看時,按照畫面線索一步一步進入到對早期人類的了解中,豐富靈動的畫面展示過程里,透徹完成對"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知識"這一單元內容了解,有效的奠定了歷史思維能力提高的基礎。因此,就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教師應重視畫面直觀情境的創設,借助形象畫面,使得思維能力不斷提高,使得歷史教學有效性展示出來。同時,讓學生經過以畫面為主的歷史教學引導,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不斷得到強化,思維能力的隨之提高到新的階段。這使得初中歷史教學氛圍因畫面的融入而變得生動起來,歷史學科教學,不再是沉悶的教師講解、學生聆聽的課堂,變成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樂園,從中汲取歷史知識的精華。
(二)歷史問題互動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問題互動是培養學生歷史想象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進行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時,應重視借助歷史問題的設計,培養學生歷史想象力,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并對不理解的歷史問題敢于提出質疑。以此獲得問題思考、解決的路徑,探討問題回答路徑,并借助問題的引導,對這一節的內容透徹理解,使學生發現歷史問題、思考歷史問題能力不斷提高,使想象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例如,在學習《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時,初中歷史教師就可以問題互動方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經過與教師的一問一答之間,透徹了解這一知識點的內容,了解"絲綢之路"這一歷史內容學習的價值。問題的互動模式是這樣的:教師:古代"絲綢之路"指的是哪一條路?學生:古代的絲綢之路經濟交換之路。學生:是互通有無之路。學生:是去別的國家售出產品,交換產品的購物之路。教師:請大家結合教材的閱讀,完成問題的回答。通過問題互動,學生經過問題的思考與回答,發表對這一歷史知識內容看法,這使得歷史課堂氛圍變得活躍了起來。學生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并借助思考"絲綢之路為當時的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利好?",這樣的總結性問題,使得學生歷史想象思維能力不斷的提高,觸動學生歷史學習能力隨之提高。
(三)增強教學實踐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初中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注意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就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詳盡的了解。但是教師缺乏讓學生實踐的活動,也直接影響力學生的想象力[2]。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對歷史知識進行更加詳盡的了解和運用,從而可以使學生在進行歷史思維能力鍛煉時,可以更好的完成了相關教學知識的掌握,這更有利于教師教學目標的實現。
例如,在學習《秦末農民大起義》課文內容時,先給學生布置一個辯論賽,比如"得民心者是否一定得天下"為題,然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理論觀點來進行辯論賽的支持,教師在選定學生辯論的主體之后就可以支持學生進行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就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想象力得到發展,學生的思維就會在辯論的過程中被拓寬從而豐富想象,這樣也可以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學習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生好奇心強,有嘗試新鮮事物的勇氣和動力,理解事物的能力也在不斷發展。教師在講解初中歷史知識時,利用學生對事物勇于探索和嘗試的心理創設思考問題,能夠一步步推動學生擴寬對歷史問題的認識程度,也能夠一步步培養學生發散性想象思維能力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張曉婕.歷史想象在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21,3(24):94-94.
[2]莫家宇.通過歷史教學培養學生能力[J].教育界,2022,8(12):1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