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光
摘要: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想要實現教育現代化以及高效課堂建設的目的,可以嘗試利用網絡化教學的方式。在中學物理課程教學中,教師想要應用網絡化教學,需要與物力學科的特點、中學生的學情、學習特征等內容進行結合,進而為他們營造一個優質的學習條件。本文就中學物理課程如何開展網絡化教學進行深入的分析,為中職物理網絡化教學模式構建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關鍵詞:物理課程;網絡化教學;教學對策
物理學具有自然科學的屬性?,F代化的物理課程教育并非是讓學生們掌握物理知識為主要目的,而是希望學生們可以學習物理學家認識世界、分析世界的方法以及思想,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去創造。想要達到這種目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著很大的難度,因此嘗試將網絡化的教學方式融入其中,將網絡化的技術作為輔助課程教學的工具,借助網絡技術的靈活性、開放性來強化學生們的認知以及情感。同時網絡化教學模式的應用還可以顯著提高學生們的興趣以及學習積極性,進而為中學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對網絡化教學模式所研究的成果來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希望可以為其他中學物理一線教師提供些許的借鑒。
一、借助網絡開展混合式教學
在網絡技術基礎上開展的混合式教學是指將線上網絡教學與線下的探究教學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這不僅僅是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還可以增加課堂的活躍程度。在線上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傳授給學生們物理學科的理論知識,在線下教學中可以針對其中的問題、實驗進行探究,讓其產生學習興趣以及探索的熱情。
比如,在講解“噪音”的時候,教師首先需要制作支持線上教學的微課視頻。教師在制作微課時,一方面可以了解本班的教學情況,結合學生實際來制作有針對性的線上授課視頻,另一方面則是可以從網絡上選取與本節課相關聯的內容來制作線上授課視頻。在線下教學中,教師則是給學生們拋出了兩個問題,即“噪音有什么危害?”“如何預防噪音”,進而組織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和總結,并且可以將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融入進來。這樣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對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有著十分明顯的幫助。
二、借助網絡引導學生獨立探索,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習是一個整合、分析、加工處理信息的過程,這需要學生們具有較強的探索能力,對于他們的終身學習來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化教學的方式來強化學生們的獨立探索意識,進而培養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拋給學生們一個問題,讓學生們自主去搜索與該主題相關的資料,然后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進行探索。比如,在講解“摩擦力”的時候,教師為學生們布置了一個課下作業,即“摩擦力有哪些因素有關?”。學生們回到家以后,利用手機和電腦開始查找摩擦力的影響因素。最終找到了答案,即與施加在物體上的力以及摩擦系數有關。學生們在探索的過程中又會產生其他的疑問,比如摩擦系數是什么?這需要他們進一步查找資料。在獨立探索的過程中,學生們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然后通過網絡化的方法來解決這一連串的疑惑,無形之中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借助網絡創新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活躍程度
在應試化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教師開展的課堂教學模式大多是語言講授以及多媒體課件演示的方式,長期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很容易讓學生們產生厭煩,導致教學效率降低。因此,教師需要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其中將網絡化的教學手段融入其中具有可行性。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衍生出了很多現代化的教育方法,比如微課教學、混合式教學、直播教學、雨課堂等等。同時,還出現了很多網絡化學習的APP,比如作業APP、搜題APP等等,這些網絡化的軟件對于課堂教學能夠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比如,在講解“歐姆定律”的時候,教師可以采取混合式教學的方式來授課。在線上教學中,教師選取了雨課堂,來實現線上簽到、彈幕交流、線上作業布置等內容。內容上則是著重講解了歐姆定律的概念性知識,比如來源、發展歷程、定理等等。在講解完這些理論知識以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開展線下探究活動,發現電流、電壓以及電阻之間的規律。通過實踐探究的方式,學生們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四、結語
通過對上述內容的分析與總結,我們可以發現將網絡化的教學模式應用在中學物理課程中具有可行性,尤其是借助網絡化的教學手段來為學生們創設學習情境、加強師生互動以及創新教學模式上有著極大的幫助。因此在中學物理課堂,教師需要積極學習網絡化技術,并且利用該種技術來提升課堂教學的成效以及學生們的綜合能力,為學生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韓俊.“互聯網+”環境下的中學物理網絡教學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1(03):31-32.
[2]朱蒙蒙.網絡信息環境下中學物理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03):44.
[3]趙秀玉.網絡信息環境下中學物理教學模式的創新[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7):13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