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榮芳
摘要:對于小學生來說,擁有良好的數學計算能力對于他們學習數學知識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計算能力也是小學生在小學階段必須熟練掌握和具備的關鍵基礎能力之一。良好的計算能力不僅可以為他們學習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還能為他們數學素養的提升起到鋪路搭橋的作用。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他們的計算能力,已經逐漸成為小學數學教師的重要教學難題之一。針對此,本文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路徑進行分析,希望為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一些微薄的幫助和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推進,對小學教育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標準。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強弱關系重大,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他們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做好該項工作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提升小學數學的有效性,更在于為他們數學素養的增強提供長期助力。小學高年級數學有著計算題多、抽象性強等特點,這也要求我們務必要圍繞計算能力培養來對教學設計、教學模式加以革新,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算理與算法,為他們學習效果的提升以及數學素養的發展保駕護航。
一、圍繞情境創設,激發計算興趣
興趣是促進小學生成長的重要動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只有將計算能力和他們的興趣點相牽連,才能使他們更好地展現學習熱情,發揮學習潛力,進而提高計算能力。對此,為了落實好計算能力教育工作,我們有必要圍繞“趣味教學”這一思路,積極將情境教學引入到數學講堂中,通過多樣化的情境創設來引領學生寓學于樂,從而讓他們能夠促進計算能力的提升。
例如,小學生非常喜歡小動物,教師可以將動物元素加入數學教學之中,幫助他們創設情境,提升計算能力。在學習“1-5加減法”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動物故事:在一個山谷中居住著一家幸福的兔子家庭,家庭成員有5位,分別是兔子媽媽,兔子爸爸以及他們可愛的三個兔寶寶,有一天,兔子媽媽去農場采集胡蘿卜,問現在家中有幾個兔子?學生們非常感興趣,紛紛作答。通過這樣的方式,將他們感興趣的事物融合在數學教學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計算熱情,幫助他們提升數學素養和計算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引入游戲形式,提升教學能力
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一些數學計算能力與游戲相結合,將其引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來,這樣做不僅可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和動力,同時還能夠將原本枯燥的數學學習氛圍轉變成充滿輕松、快樂的環境,通過這樣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有效地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
例如,在學習“6-10以內的加減法”時,教師可以組織和開展數學游戲,將學生按照數量平均分成四組,每個小組學生會代表一個數字,這四個小組的數字都是不同的,數學教師作為裁判,讓學生們分散地圍成一個圈,當教師大聲說出一個數字時,學生要快速地和其他學生組合在一起,兩個數字相加,它們的和正好是教師剛才說的那個數字。通過類似這樣的游戲,在他們盡情玩耍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的計算能力,這樣做不僅可以有效地調節課堂氣氛,緩解他們的學習壓力,同時又具備計算能力,可以更好地實現“在玩中學”。
三、運用多媒體方式,提升計算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和多媒體技術結合在一起,通過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和特點,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和教學質量,從而提升他們的計算能力。在課前教師可以去網絡上搜集相關的教學素材,根據教學內容和具體學情,教師制作成數學課件。
例如,在學習“20以內進位的加減法”時,教師可以將自己制作的課件通過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呈現給學生們,通過多媒體中相關的視頻、圖片,給他們打造一場視覺、聽覺的盛宴,通過這樣的方式,既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又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提升他們的計算能力。
四、生活化教學,提升計算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場景,將書本上抽象、不具體的知識,經過生活化的轉變之后,呈現給學生們具體、易理解的形象,幫助他們深化對于一些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
例如,在學習“100以內的減法與減法”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超市購物場景,讓他們深化數學知識理解。假設班級小明去超市購物,買了一根5元的雪糕,一瓶6元的脈動,一瓶8元的可樂,小明身上沒有零錢,只有一張100元鈔票,當他去結賬時,收銀員需要給他多少錢才是正確的。
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數學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提升他們計算能力,還能幫助他們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做到知行合一。
五、結語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項長期的、需要花費巨大精力和時間的工程,數學教師需要選擇適合的方法和模式,及時地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進行優化和革新,就可以大幅度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提升他們的計算能力,促進他們數學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瑞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9(27):109-110.
[2]李瑞平: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研究[J].中華辭賦,2019(0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