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芳
摘要:本文以養成教育為研究主題,從小學語文教科書存在的問題出發,探討目前語文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習慣對于小學語文學習來說具有重要作用,筆者針對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從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提出小學語文教學的訓練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習慣 養成教育 策略
一、引言
為了加強對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有助于語文教育目標的進一步達成,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語文教育,筆者結合自身小學語文教學經驗,就基于養成教育理念的小學語文養成教育教學進行簡要分析。經過查詢整理資料,筆者發現有關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多,把小學語文教材的縱向和橫向研究結合的研究更少,所以本選題有其價值所在。就理論意義而言,首先,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擴展了“統編本語文教材研宄”、“教材使用情況”相關領域的研宂內容。此外,本研究以當前己有現行統編本語文教材的相關研宄為基礎,以期發現它在使用中產生的問題,從理論視角出發,對小學語文教科書科學化地編寫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二、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語文思維是思維主體在運用漢語進行認識與表達、審美與創造、鑒別與吸收的思維活動中,借助于形象對語文對象展開的概括和間接的認識過程。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要讓學生獲得更多魚,最好的辦法就是交給學生捕魚的方法,能力的提升才是最有幫助的。新課標小學語文教材重建了知識體系,根據課程目標要求,細化知識和能力培養,實施單元化。有些重要的語法修辭知識,就配合課文教學,用補白的方式呈現出來,努力實現“課例”構建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體系。但整體來看,這套教材比較重知識體系的重建,在對學生的思維啟迪上面較弱。
很多教師的教學設計依然用過去的教案應付教學,沒有與時俱進,及時改進創新。未實現“讀寫結合”。如今一直強調提到了“讀寫結合”的協作方式,但目前教學設計仍將主要的寫作的教學重心放在最后一課時,且寫作課的講解讓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當堂限時寫作。教學設計應該將寫作方法的講解和練習穿插在課堂教學中并進行片段寫作訓練,真正做到“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養成教育訓練策略
聽和說是學習和運用語言的主要手段,他是獲得知識、信息與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口語交際在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中,它顯得尤其重要。同時識寫能力,閱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是養成教育中必不可少訓練內容。
1.仔細傾聽
新的語言課程標準是指要求小學生在傾聽別人的時候,耐心,要集中精力,并努力思考別人所說的主要內容,掌握關鍵點,并能夠重復,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知道生活中的耐心傾聽他人是一種道德,是對他人的最基本的尊重。所以在語言課堂上,仔細聆聽也是如此,聆聽中更為重要的是在課堂上獲取的知識和信息。雖然培養思維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很重要,但聆聽其他人的意見也可以彌補自身的的缺點。在同行之間的聯合討論中,也有必要仔細和耐心地傾聽。
2.學習表達
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的萌芽期,很多學習習慣尚未發展成熟,正處于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機。因此,讓他們一進入校園便要求教師以普通話進行教學,提高他們說普通話的能力。這樣不僅有利于他們的語言學習,而且對他們他們的未來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也大有裨益,有利于日后在生活中與他人進行更廣泛的交流。
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要創造一個講普通話的環境,只有讓他們身處于一個將普通話的語言環境之中,才有利與他們今后的語言學習。習慣和的培養與環境密不可分,所以語文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樹立學生學習的榜樣,帶頭說好普通話,不用方言教學,使用普通話傳授知識并與學生溝通。
其次,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規范普通話時,也要時時刻刻注意提醒和監督,利用好早上的學習時間,這個時段的記憶力最佳,要求學生每天早上背誦詩歌和童謠,糾正讀音,并組織各種朗誦演講比賽,以“說好普通話”為放心,培養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梢灾谱饕恍┛ㄆ瑯苏Z,在印上文字的同時加上拼音,張貼在班級的角落,在課堂上也要發揮監督作用,如果有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或互相探討問題時普通有不標準的地方,應立即立提醒學生并幫助他改正。
3.學習閱讀
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語文閱讀方面存在很多問題。一方面,閱讀量少,閱讀速度慢,導致閱讀時間往往不夠用。另一方面,由于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同時缺乏有效的閱讀訓練,導致他們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據筆者的觀察,許多小學生在日常閱讀中并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時,他們還沒看完上一段就急著跳過去看下一段。教科書雖然被翻了個遍,但仍然沒有整理理解把握文章。這種閱讀習慣不利于未來的語文學習,不僅拖慢了閱讀進度,對閱讀質量也有很大的影響。
為了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質量和效率,教師應加強對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養成自覺劃分段落的良好閱讀習慣,使學生能夠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要義。在《藍色的大樹》中,為了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內容,在給學生正式上課之前,布置了學習任務,要求學生準備至少兩個顏色標記,并在教科書中注明每個顏色標記,以找出文章的哪些方面描述藍色的大樹。在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之后,我發現學生這一課的框架有了很好的把握,有利于之后教學內容的進行。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之后,我發現學生的閱讀速度已經提高,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教學效果。
4.學習寫字
寫作是鞏固讀寫能力的過程。這是一個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古代漢字文化的過程,這是一個與自己溝通的過程,由手中的筆書寫心中的話,與自己交流,是手與心的一場對話。因此,寫字其實就像是做人,寫得一手好字是要付出巨大的艱辛和努力的,除了學生的堅持和毅力外,寫作培訓過程中教師的正確示范和指導,嚴格要求也尤為重要。
5.學習思考
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自己不動腦思考,一昧依賴教師,那也是無用的。學習是一個自主的過程,需要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思維過程就是找到學習中疑惑的過程,這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對問題意識。在上課之前,老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相關文本。一開始,可以示范給學生如何提出一些問題,并要求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答案,后來漸漸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四、結語
《漢書·賈誼傳》曾經提到:“少成若天性,習慣自養成?!痹谛〉臅r候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之后的學習便會一帆風順。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深知責任重大,自身應該增強對學習行為習慣的理解,教學時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 軍,朱燕.淺談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經濟教育研究. 1998
[2]衛志騫.語文課堂學習習慣理念探索.教學與管理.2010
[3]周偉智.試論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吳海云.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培養探析.小學教學參考. 2011,(8)
[5]樊曉燕.論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研究.劍南文學(經典教苑). 2012.
[6]倪文錦.文化強國與語文教材研究[M].語文出版社.2015.
[7]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Z].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8]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9]黃耀紅.百年中小學文學教育史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0]鐘啟泉.讀懂課堂[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11]陳厚德.有效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B431A6E-3239-4E5A-9FC0-70D2AC306C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