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榮榮 劉婉婷
摘要:“翻山鉸子”是川東地區的傳統舞蹈,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及文化內涵。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巴人的社會生活狀況和文化習俗,是研究巴文化和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重要載體。目前,記錄“翻山鉸子”的文字記錄和相關文獻較少,希望通過此次研究可以對“翻山鉸子”的文化發展過程做一個簡要梳理,從人文習俗視角出發探索其流變因素。
關鍵詞:“翻山鉸子”? 巴渝舞? 儺舞? 川東漢族民間舞? 非遺民間舞
中圖分類號:J7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9-0065-03
“翻山鉸子”是一種以擊打和揮舞“鉸子”(銅質小鈸)的舞蹈,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據現有資料記載及相關傳承人講述考證,“翻山鉸子”可能起源于川東達縣(今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石橋鎮境內,興盛于今川東大巴山深處的平昌縣西興、龍崗一帶。“翻山鉸子”是中華漢民族舞蹈中十分獨特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之一,是集音樂、舞蹈、雜技、武術、滑稽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身的綜合藝術形式,這使得“翻山鉸子”與其他民間舞蹈有著極大的差別。2008年6月7日,“翻山鉸子”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發展至今,“翻山鉸子”的發展在平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地)最為興盛,在對平昌縣及其衍傳地多次走訪和文獻調查后了解到,平昌縣最早以譚周發、厥清太、何樹恒為主要代表隊。隨著時代的發展推進、根據舞蹈藝人審美情趣以及流傳地域風俗習性的不同,形成了現在的四個主要流派:其一,郭派:以郭登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傳承人)為首;其二,譚派:以譚周發為代表;其三,吳派:以吳華德(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為首;其四,岳派:以岳茂盛為首。通過現有文獻記載查閱,有關“翻山鉸子”的理論研究相對較少,檢索到的文章都沒有對“翻山鉸子”的人文習俗、源流史變有較詳細的研究。例如:崔維廣、王子言發表的“川東非遺漢族民間舞‘翻山鉸子’體態動律研究”文章,對“翻山鉸子”的體態動律進行研究,但并未在人文習俗方面進行深入剖析。
一、“翻山鉸子”的起源考證猜想
(一)“翻山鉸子”與巴渝舞、儺舞關系猜想
據現有資料及訪談記錄考究,“翻山鉸子”歷史悠久,是古代巴渝地區人民在漫長歷史中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極有可能是巴渝舞一脈傳承演變而來的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同時巴地的“儺文化”十分昌盛,而“翻山鉸子”也具有濃厚的儺文化符號,具有相同的文脈,很可能是“翻山鉸子”形成的重要因素。
“巴渝舞”以閬中渝水旁的賨人(板楯蠻的別稱,是土著民族之一,其中心在今四川省渠縣一帶,系古代巴人的一支)舞蹈而得名。因受漢高祖推崇而享譽后世,是中國古代舞蹈發展史中“武舞”的一種。狹義的“巴渝舞”指在歷史長河中所記載的,就樂府加工過的宮廷“巴渝舞”而言,實際上并未反映出“巴渝舞”全貌。廣義的“巴渝舞”則泛指巴渝地區的各種民間舞蹈,流傳時間長、表現內容和演出形式豐富多樣。如“翻山鉸子”“安仁板凳龍”“擺手舞”“錢棍舞”等皆為“巴渝舞”的延伸舞蹈。
早在漢唐之前儺戲便已出現,儺戲起源于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祭祀儀式,到了商代,儺戲主要用以祭祀、驅鬼逐疫。多數儺戲將鑼、鼓、鈸等打擊樂器作為常用樂器,其中的鈸與“翻山鉸子”有著幾近相同的外貌和材質,都是中間鼓成半球形,兩片相擊以作聲,同鉸子一樣多用銅制作。在儺戲演出時,演員要佩戴面具,因為所飾演角色的不同,面具也會有所不同,被賦予神秘的宗教色彩,是神靈的象征和載體。而在“翻山鉸子”表演中,也會用到面具。例如:郭派中便有頭戴面具,動作詼諧,幽默風趣的表演。
“翻山鉸子”與巴渝舞和儺舞同為祭祀舞蹈,巴渝舞發源于巴山渝水地區,舞風勇武剛烈,音樂鏗鏘有力。“翻山鉸子”發源于四川東北部,位于四川盆地邊緣大巴山深處,與巴渝舞同出一地,極可能是巴渝舞的延續和發展。“翻山鉸子”和儺戲的形成路線十分相似,在表演過程當中,兩種藝術形式主要使用的樂器都包含了小鑼,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不可分割的關系,如今的“翻山鉸子”很有可能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儺文化的影響,但究其具體聯系,還需進行多維度的考量。
(二)“翻山鉸子”與宗教文化關系猜想
“翻山鉸子”的起源極可能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在生產水平低下的古代,人們對自然和鬼神非常敬畏,盛行著“萬物有靈”——自然崇拜、圖騰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而后主要信奉“佛”“道”兩教。自佛教藝術沿古代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后,在國內迅速發展。其追悼亡靈的方式有多種,尤其是中國所謂的大乘,早已糅合本土多種悼亡儀式。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四川為道教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在“翻山鉸子”的衍傳地分布著眾多的道觀,例如平昌縣的明山觀、南江縣的三清觀等。道教獨特的美學思想和審美情趣可能以宗教文化的形態影響著“翻山鉸子”的發展,其民間祭祀活動同樣包含喪葬和祛病消災等儀式。例如:古代人死后家中會請道士或和尚來做道場“超度”亡靈,在今巴山地區仍有為亡人“開路”“打繞棺”“接煞”等習俗。其中有個儀式是當地女人死了之后,娘家人來看就要繞棺材,東進西出繞三圈。繞棺儀式一般由四人或五人組成,各執鉸子、鼓、大鑼、缽和馬騾來完成儀式。這與土家族的“打繞棺”(由佛教法事演變而來的喪葬祭祀習俗)極為相似。
“翻山鉸子”(又名朗朗撒)是俗稱“端公”的巫師祭祀祭禮時使用的法器,不分佛教道教,也不分文壇武壇,所有的活動都離不開鉸子。當人們遇到災病時,便會宴請巫師打鉸子,用各種幽默風趣的舞蹈來愉悅鬼神,使之不再為害。例如:拜五方(開五方),代表著五個方向“東南西北中”,五個神,其意指為逝者將各個方位打開,使陰魂解脫歸位。在民間婚嫁時,也少不了“翻山鉸子”:一是它的聲音尖銳刺耳能夠驅鬼辟邪,二是它系著紅繩增添了喜氣。在此猜想,“翻山鉸子”最初可能在各宗教中都有所作用,在各地區習俗、稱謂有所不同的情況下,已無法查證其最先是用于佛教還是道教之中。
二、“翻山鉸子”源流史變
(一)流變過程
“翻山鉸子”最早起源時期可追溯至清咸豐年間,陳朗全作為龍崗鎮(今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最早出現在歷史文獻中的第一代創始人,他和他的徒弟蘇興太、李明亮對“鉸子”進行了大膽的改造,由娛神娛鬼轉變為娛人,并逐漸在婚嫁、壽誕等各種喜事中廣泛使用,用以烘托喜慶熱鬧的氣氛。至此,除祭祀“鉸子”以外,又有了休閑“鉸子”。例:在人們勞作時,由于一直重復著機械且單調的動作,容易分神打盹,地主便會請人來打“鉸子”,使得人們在農閑之際也有能歌舞的機會。
民國時期(1912年—1949年)“翻山鉸子”技藝逐漸成熟。1955年,“翻山鉸子”作為巴渝地區一種特色民間舞種參加了四川省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調演并獲獎,這大大促進了“翻山鉸子”的發展,各地紛紛建立起半專業性質的表演隊。隨著“鉸子手”的人數成倍增加,表演技藝的不斷提高,“翻山鉸子”掀開了新的發展篇章。
1956年在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背景下,“翻山鉸子”的鉸子隊也逐漸展現出了各自不同的地域風格特色。十年動亂期間(1966年—1976年),翻山鉸子因帶有部分封建迷信的色彩曾被作為“四舊”之一被禁止,使其幾近失傳。直至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才在川東地區的平昌、營山等政府推動下,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不僅從“短繩鉸子”發展到技巧較高的“長繩鉸子”,而且在“平地鉸子”的基礎上,又創新出了“平臺鉸子”與“高臺鉸子”。20世紀90年代,翻山鉸子的編排有了進一步的創新,衍生出了“少兒鉸子”“成人鉸子”“老年鉸子”“廣場鉸子”等多種表演形式,形成了獨具風格特色的舞臺表演形式。
由于現代歌舞的廣為流傳,使這一傳統藝術面臨失傳。2006年被省、市列為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為此石橋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并在2007年工作要點中指出,要花大力氣將這一傳統藝術加以傳承,發揚光大,并指定由文化站負責。2008年,經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文化館申報,“翻山鉸子”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后相關保護部門編印了宣傳資料、刻錄光碟,常態化開展“翻山鉸子”進教育、進社區、進企業、進景區、進農村等活動,得到了全面的推廣。例如:巴中市平昌縣黃家山修建4A景區“翻山鉸子”陳列傳習所,建立了基層文化館。
(二)影響流變的因素
“翻山鉸子”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巴渝地區擁有了非常大的影響力。“翻山鉸子”極可能是由“巴渝舞”一脈流傳下來,受儺文化影響而形成的極具地方特色和獨特性的民間舞蹈,是百姓用于祭祀鬼神、驅邪辟邪的一種儀式。經一代創始人陳朗全及其弟子改造后,開始逐漸在婚喪、壽誕中有所應用,后成為百姓在田間地頭以及民間婚嫁時非常喜歡的一種民間舞蹈表演形式,并形成了“跳喜不跳喪”“離了和尚不念經,離了鉸子不成親”的民間習俗,推動了“翻山鉸子”的進一步發展,使其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欣賞價值。
“翻山鉸子”的發源及流傳地區主要在巴渝地區,除“翻山鉸子”外,該地還有許多其他藝術形式。例如:安仁板凳龍、擺手舞、金錢棍等。安仁板凳龍:以板凳為道具的地方傳統舞蹈,移民運動“湖廣填川”時期傳入今達川安仁地區。表演時按照規定的套路,合著鼓點和音樂舞動;用追、跳、翻、滾、爬等基本動作變換隊形和姿態,以表現龍戲水、鬧龍宮、跳龍門、龍歸巢等不同場面。而在現存“翻山鉸子”套路中也有“魚躍龍門”等動作。這些民俗舞蹈大多和“翻山鉸子”一樣都有驅鬼辟邪以祈求保佑平安的功能。從舞蹈的橫向影響來說,這些民俗舞蹈一定程度上促使“翻山鉸子”的發展更為豐富多樣,但多重文化的充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翻山鉸子”自身的純粹性發展。
“翻山鉸子”最初屬于一種男性舞蹈,參加的舞者皆為男性,在傳承過程中有著“傳男不傳女,更不準傳外姓”的行規,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發展。“翻山鉸子”屬于銅質樂器,打擊時只有一種音高,不夠悅耳動聽,使得這種較為古老的打擊動作和方式已逐漸脫離現代社會人們的欣賞視線。在社會生活現代化的巨大沖擊下,“翻山鉸子”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空間不斷受到擠壓。同時由于舞蹈直覺性的審美特征,給“翻山鉸子”舞蹈的流傳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特別是在電視錄像發明以前,流傳十分困難,僅依靠師徒之間的口傳身授,隨著主要傳承人大都邁入高齡,保護、宣傳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開始向年輕一代轉化。而對于年輕人來說,口傳身授這種方式是隔離于高等教育體系之外的,雖能學到技藝但卻拿不到文憑,即使個人很喜歡傳統技藝,也很難做到義無反顧地投入學習。
三、結語
“翻山鉸子”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發展與當地人民的生活勞動密不可分,是“巴地”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呈現形式之一。它集音樂、舞蹈、雜技、武術、滑稽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身,與巴渝舞、儺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極可能受宗教文化以及傳衍地其他舞蹈文化影響。通過此次研究,從“翻山鉸子”的人文習俗出發找尋另一種視角,使具有“巴文化”根基的川東民間舞蹈“翻山鉸子”重新進入大眾視野,為保護“翻山鉸子”提供理論支持,也為進一步了解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提供更為清晰的認識過程。
參考文獻:
[1]崔維廣,王子言.川東非遺漢族民間舞“翻山鉸子”體態動律探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21(01).
[2]王滬川.漢族民間舞翻山鉸子的文化源流與舞蹈特點[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187-188.
[3]王密.生態美學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發展——從翻山鉸子說開去[J].中華文化論壇,2018(05):147-151.
[4]《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編.中華舞蹈志四川卷[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