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宇田
摘要:新時期,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畜禽養殖業從粗放式擴張向精細化發展轉變,傳統養殖模式向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大步邁進。本文對新時期畜禽規模養殖場發展面對的風險與挑戰、機遇與支持展開分析,并提出發展建議,旨在為畜禽規模養殖場的更好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時期;養殖場;畜禽;疫病防控
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是指經過批準,具有相應資質和一定規模的豬、牛、羊、禽等養殖場。相比中小散養戶,規模養殖場在資金、技術、成本、市場等方面都具有不少優勢。2020年我國畜禽養殖場戶數量約8,000萬,規模化率達到67.5%,規模養殖場已成為我國肉蛋奶生產供應的主體。隨著規模養殖的快速發展,小散養殖場(戶)的加速退出,我國養殖主體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呈現龍頭企業引領、集團化發展、專業化分工的發展趨勢。但是也要看到,我國畜禽規模養殖企業中,存欄萬頭及以上規模新型現代化養殖企業占比偏少,年出欄1萬頭以上生豬規模養殖比重僅18%,存欄1萬頭以上奶牛、出欄1萬頭(只)以上肉牛和肉羊的規模養殖比重不足10%,畜牧養殖機械化率不足50%,畜牧業勞動生產率、科技進步貢獻率、資源利用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農業農村部《“十四五”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78%以上的發展目標,同時要注重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支持中小養殖戶的發展,鼓勵發展“公司+農戶”模式,形成穩定的產業聯合體。
可以預見,在畜牧養殖產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中,隨著落后生產方式的淘汰,先進生產方式的確立,養殖場優勝劣汰的現象將經常出現。吹盡黃沙始到金,在畜牧業發展新時期,在機遇和風險同時存在的挑戰中,畜禽養殖場應順勢而為,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戰勝風險與挑戰,爭取更大發展。
1 風險與挑戰
1.1 環境方面
畜禽糞污處理是養殖場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畜禽糞便、養殖污水及病死畜禽等,不經處理或處理不徹底,隨意排放或丟棄,不僅會惡化養殖場周邊環境,還會污染土壤、水源,散播病原微生物,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新時期,綠色發展理念與《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政策法規均要求養殖場做好畜禽糞污的處理利用及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
1.2 疫病防控
從大環境來看,不同養殖場生物安全水平參差不齊,疫病多呈混合感染,周邊國家和地區動物疫病多發常發,內疫擴散和外疫傳入的風險長期存在。從養殖場戶個體來看,養殖企業防疫主體責任進一步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從“預防控制”向“預防控制、凈化消滅”轉變,加上動物源細菌耐藥、獸藥殘留超標,疫病防控要求與難度進一步提升。
1.3 供需轉變不對稱
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在選擇肉蛋奶產品時更愿意追求品質高、安全性好、綠色生態的產品,或特色產品;②目前我國肉類產品供應主要以豬肉為首,牛、羊肉占比仍較低。除禽類之外,品質高、價格優的牛羊肉供給不足,品牌豬肉、本土豬肉、特色豬肉等可供選擇較少。
1.4 養殖成本
人口老齡化加劇,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人口減少,養殖業勞動力缺乏,導致用人成本上升;養殖場機械化程度將不斷提高,購置、更新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設施設備花費不菲;使用維護智慧設施裝備,聘請或培養高素質飼養員與技術人員等。
1.5 價格波動
豬肉是我國居民主要肉類消費品種,但是全國生豬養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相對偏低,行業整體抗疫病、抗風險能力不足,容易出現劇烈波動,產能大起大落,出現“豬周期”現象。“豬周期”不僅影響生豬產業,對雞、牛、羊等畜禽產業也有較大影響,“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周期性豬肉價格變化怪圈,對養殖場威脅巨大。
2 機遇與保障
2.1 市場廣闊
新時期,新發展格局,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進入加速升級階段,肉蛋奶等動物蛋白攝入量增加,對乳品、牛羊肉的需求快速增長,綠色優質畜產品市場空間將不斷拓展。同時,畜禽養殖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發展日趨加速,新舊動能加快轉換。規模養殖場抓住轉型升級機遇,做大做強自主品牌,將進入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2.2 政策支持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農業農村部《“十四五”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因地制宜發展規模養殖。要求保障畜牧業發展用地,簡化畜禽養殖用地取得程序以及環境影響評價、動物防疫條件審查、種畜禽進出口等審批程序,縮短審批時間,解決好發展畜禽養殖生產的準入和準營問題。
2.3 資金扶持
①實施養殖用水、用電優惠政策;②國家支持發展畜禽良種、優質高產苜蓿、糧改飼、肉牛肉羊提質增效等項目;③對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強制撲殺和養殖環節無害化處理給予補助,支持開展動物疫病凈化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④加大對涉牧機械裝備的購置補貼支持力度,向規模養殖場傾斜,實行應補盡補;⑤探索推進土地經營權、養殖圈舍、大型養殖機械抵押貸款,開展活畜禽抵押貸款試點等。
2.4 科技助力
國內畜牧業相關科研機構將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開展集中攻關研發,加強良種繁育、標準化規模養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屠宰加工、優質飼草料種植與加工等核心技術和設施裝備研究。政府將加強基層畜牧獸醫行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強化從業人員培訓,提升服務能力。同時,將加強市場調控,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跟蹤監測畜牧業生產和畜禽產品市場動態,及時、準確發布信息,科學引導畜牧生產。
3 規模養殖場發展建議
3.1 向機械化智能化轉變
數字中國建設進程加快,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為智慧畜牧奠定了基礎。養殖現代化要求傳統依靠人力、依靠經驗的生產模式,向依靠機械、依靠科學轉變,通過科技手段降本增效提質。國內一些大型規模養殖場已經配備自動化、智能化的圈舍環境監測調控、精準飼喂、動物行為分析、疫病監測等設施設備,智能傳感器、智能化養殖裝備和機器人也不再遙遠。規模養殖場應根據自身實際,加快養殖場機械化進度,及時更新自動化、智能化設備,通過科學高效的運用,實現降低人力成本、精準智能飼喂、科學防疫保健、高效控制污染等目標。
3.2 延長產業鏈
畜禽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將成為未來畜禽及其產品交易的發展趨勢。養殖場處于畜牧行業的中游,對上游飼料、獸藥和下游的屠宰、加工等企業依賴性較強,對價格變動敏感,抵御風險能力較弱。有實力的規模養殖企業可以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起到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產能釋放、提升品牌效益的作用。如牧原集團、天邦股份,立足生豬養殖向產業鏈兩端拓展,發展為集飼料加工、種豬育種、生豬養殖、屠宰加工等于一體綜合型企業。中、小型規模場可以與合作飼料、屠宰等企業簽訂合同,保證原料輸入與產品輸出穩定。
3.3 種養結合
國家大力倡導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養殖模式,不僅解決養殖場環境污染問題,促進糞肥還田,提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還能強化草食畜牧業飼草、秸稈的綜合利用。各規模養殖場要因地制宜,根據養殖動物種類和當地氣候環境,通過“豬-沼-果(菜、糧、桑、林)”、“秸稈-青貯飼料-養殖業”和利用畜禽糞便加工生產有機肥等循環模式,變廢為寶,推動農業、畜牧業融合發展。
3.4 自主品牌戰略
畜禽良種資源既是養殖企業的金漆招牌,又是破解良種“芯片”卡脖子的關鍵一招。種畜禽場在引入優化國外優良畜禽品種的同時,更要注重培育發展本土優良品種,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一般規模養殖場可以面向市場差異化需求,豐富供給側資源,發展特色養殖,比如黑豬、烏雞等,避免同質化競爭。安徽績溪黑豬,又名“荊州黑鐵”,有著上千年的飼養歷史,該豬生長緩慢,肉質好,耐粗飼,被稱為肉中上品。隨著“洋豬”大量涌入,純種“績溪黑豬”種群數量急劇下降,曾瀕臨滅絕。績溪通過多年的保種和利用,逐漸擦亮了“黑豬”品牌,“黑豬肉”和“績溪火腿”名揚四方,黑豬保種企業也成功躋身安徽首批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單位行列。
3.5 提升防疫水平
面對復雜多變的動物疫病防控形勢,規模養殖場要積極承擔防疫主體責任,以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防疫體系為重心,全面落實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義務,主動開展禽白血病、豬偽狂犬病、牛羊布魯氏菌病等重點動物疫病凈化工作,降低畜禽主要疫病感染率,縮小病原體污染面積,全力助推無疫區建設行動。同時要認真貫徹落實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要求,通過科學飼喂、嚴格消毒、中獸藥保健等方式,做好“減抗”行動過程中畜禽疫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