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學生在初中階段的主要科目之一。數學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導致不少學生學習這門科目存在一定的困難。此外,很多初中生認為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應付考試,事實上,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教師要轉變學生錯誤的觀點,在教學中注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思維,使學生學會利用數學思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實際;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16-0055-03
引? 言
數學教師有必要從一種理性的角度來分析、思考教育現狀,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方面。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與知識有關的生活案例,使過去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教師也有必要從調動學生積極性開始,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關心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成長狀態,為學生提供具有互動性和趣味性的環境,使學生主動克服學習困難,構建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
一、當前初中數學教學現狀
現實生活和學生所學的數學學科知識之間有著較大的聯系,可以說,學生所學的數學學科知識來自現實生活,也終將用于現實生活。目前,教師的教學方式缺乏創新性與實用性,導致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參與度不高,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通過核心素養的落實,教師能夠明確教學目標,充分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興趣。通過生活場景的創建,教師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探究的能力。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并沒有將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通常情況下,教師都是為了趕教學進度而進行單向講解,并沒有在意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態度。新時代要求培養全方面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教師要站在時代的前沿,與時俱進,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要考慮到新時代的教學需求及初中數學課堂設立的真實目的,轉變學生錯誤的觀點,讓學生明白學習數學的真實意義。很多學生會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去記初中數學的公式。事實上,這種學習方式存在著誤區。數學這門科目與其他科目最大的不同點在于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學生只背誦公式是不夠的,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思維,讓學生理清做題思路,靈活運用數學公式解決問題,促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1]。
初中時期正處于心智發展的關鍵階段,初中生學習習慣深受教師的影響。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為學生的學習營造良好的環境。初中數學教師要將生活案例引入初中數學課堂,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思考、探索問題,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聯想周邊的事物,進行初中數學的學習,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師還要注意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構建有效的知識網絡框架體系,讓學生學會自主思考;提高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的學習內容得到擴充,最終構建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
二、將生活實際引入初中數學課堂的具體策略
(一)結合教學內容引入生活化案例
數學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數學之所以會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因為數學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基本工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少不了數學這門學科。教師要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讓學生結合自己所學內容,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教師在這當中,可以引入生活化案例,讓學生聯想生活實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平面直角坐標系”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添加一些與之相關的生活化案例,讓學生思考用經緯度表示地理位置的方式。這種教學形式能夠使學生不自覺地思考、探索其中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在學生思考、理解的過程中添加視頻或者動畫。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概念相對抽象,教師如果采取口述的教學方式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困擾,而聯系生活實際,能讓學生明白平面直角坐標系可以判斷方位,能夠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教師將抽象的概念以更加具體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便于學生理解和吸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簡單應用坐標,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讓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由此可見,引入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化案例,可以將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的作用,要保證學生是學習的主角,將學生的學習情況作為出發點。此外,在引入案例的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和分析,要引入學生能理解的生活案例,引入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例。這樣學生可以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縮短師生的距離,逐漸感受學習的樂趣。這能夠使原本枯燥的學習過程變得生動,讓課堂教學過程更符合新時代教育的要求。
(二)通過生活實際,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
新課程教學理念強調實用性,在這其中,教師不能只滿足于完成基本教學內容,而是需要認識到適當的拓展和延伸對學生整體學習過程的重要作用。教師要從多種渠道入手,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在拓展學生學習內容時,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結合生活實際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學習數學知識。數學本身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數學教材的編排、內容的學習、題目的設問、問題的求解等也具有邏輯性,因此,教師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提綱挈領地指導學生學習[2]。比如,教師在講解概念定理時,要注重公式的推理過程,引導學生利用規范的推理原則進行證明;引導學生一題多解,鍛煉學生發散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于教師的思路和視角分析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合理的課堂設計是教學成功的前提,也是促使學生有效學習的基石。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相交線與平行線”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生活中什么線是相交的,學生可能會說十字路口就是相交線。教師可以聯系這種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讓學生學習相交線,并且對相交線的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讓學生了解相交線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師可以引入一些與相交線有關的生活圖片,讓學生觀察和猜想。這種教學形式可以加深學生對相交線的掌握,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相交線概念。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世界上有沒有兩條線是不可能相交的,在日常生活中,這一現象何時會出現。學生可能會說,平行線是不能相交的,兩條筆直的公路是永遠不能交叉的。然后,教師再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講解平行線及其判定。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可以使學生逐漸融入課堂教學中,并且還可以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思考問題,讓學生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主動思考、分析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形成清晰的數學思路和學習思路。初中數學教師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模式,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
(三)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生活化情境
創設情境是指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育內容的特征、教育目標的要求,創設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料,便于學生發現問題,滿足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師在數學課堂上采用情境教學法,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創設相應的情境,能夠保證初中數學教學質量,便于學生熟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主動性。良好的教育環境能夠創造生活化課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狀態,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情境化教學是很多教師常采取的教學形式之一。生活情境能夠引發學生探索、發現問題,讓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逐漸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教師有必要將靜態的學習變成動態,使學生得到全面提升和發展。教師在利用生活情境教學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理清做題思路。同時教師需要正確描述情境,避免出現問題,還要保證情境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要把教育和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教學更具感染力。換言之,情境的內容應該是學生感興趣的。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初中數學教師在講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時,就可以引入一些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事件,如某商場用6000元購進a、b兩種服裝,按標價售出后獲得毛利潤3800元,a進價是60元,標價是100元,b進價是100元,標價160元,則兩種服裝共進多少件,運用二元一次方程組去解決問題。教師在這一教學過程中,要采取鼓勵式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教師抓住教學的關鍵點、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聯系,不僅可以讓學生靈活運用二元一次方程組去解決問題,而且符合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教師在創設生活化情境時,可以換位思考,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探索數學問題。初中數學教師也要參與到相應的數學活動中。教師要以平等的姿態對待所有的學生,要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認真聆聽學生的想法。只有這樣,教師才可以構建生動有趣的數學課堂,讓生活情境變得更加真實,使學生有更強的參與感。
(四)借助生活化教學素材,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因此,教師應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將數學的基礎知識與生活問題相結合,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解釋數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從而將數學知識變得更形象、更加容易理解[3]。
要想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讓學生融入一種良好的氛圍中,合理地運用生活化教學素材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生活化素材,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物品帶入課堂,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靈活運用所掌握的數學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生活化素材創設情景,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總之,教師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促使學生真正愛上數學,讓學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建立數學思維,主動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
例如,在講解“等腰三角形”這一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化素材創設生活化情境。教師可以讓學生帶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三腳架、三角形指示牌、三明治、小彩旗等,讓學生進行觀察,探究三角形中邊與角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其中自主思考能力是建立創新意識的前提,而創新意識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關鍵性元素之一。新時代要求培養創新型人才,而創新也是核心素養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初中數學教師要抓住教學重點,結合學科特點及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通過生活教學素材的導入,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拓寬學生的數學學習視野,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建立正確的數學思維,最終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構建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
結? 語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聯系生活實際的重要作用,通過引入案例,或者創設相應的生活情境等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陳吉庫.生活實際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整合探究[J].新課程,2021(02):153.
孫曉東.關于有效整合初中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探究[J].理科考試研究(初中版),2016,23(06):49.
李瑞年.基于信息技術的初中數學教學探究[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20(10):4.
作者簡介:李安有(1976.11-),男,福建松溪人,
任教于福建省松溪縣渭田中學,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所撰寫的論文多次在市級論文評選中獲一、二等獎,曾獲“市級骨干教師”“縣級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