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俊
[摘? ? 要]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要結合學生的學情設定班本課程,讓學生在閱讀經典中了解善惡美丑,在主題班會中思考如何創新發展,在親子活動中感受人生,在實踐中了解社會責任。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的課余生活越來越豐富,文化自信也得以提升。
[關鍵詞]班本課程;文化自信;高中班主任
文化自信就是學生通過對文化的認知、批判、反思、比較和認同等過程。班主任要優化班本課程,讓學生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進而在繼承和發展優秀的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提升文化自信。
一、解讀經典典籍,認識美丑
在高中生活中,學生通過網絡獲取大量信息,但是他們的理解、分析和思辨能力不強,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響。因此班主任要組織學生參與到典籍閱讀活動中,讓他們有規律、有計劃、系統而連續性地閱讀中國典籍,并圍繞其中的人物形象、事件進行分析,從而讓他們認識善惡美丑。這樣在網絡閱讀時,學生也能提高警惕,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
由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各有不同,所以班主任為了照顧到不同學生的閱讀需求,設置了一系列的經典閱讀班本課程,主要分為“古代哲學思想”“歷史典籍”古詩文作品”“古典小說”四個板塊。在“古典哲學思想”這個板塊,學生閱讀《論語》《孟子》《莊子》《墨子》等作品,并了解了古代學術大家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等。同時,班主任還指導學生分析:“《論語》記錄了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在作品中大家讀到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呢?”如有學生提出:“孔子具有很高的教學水平,他會因人施教,能結合弟子的特點進行教學,是一個認真負責的老師。”“孔子是個很仁義的人,在馬廄被燒毀后,他第一個問的是有沒有人受傷,而不問馬怎么樣了。”由此學生感受到孔子高尚的人物形象。在“歷史典籍”板塊,學生見識到了不少愛國的人物形象,如寧死不屈的文天祥、不愿同流合污的屈原等。在“古詩文作品”板塊,學生從詩歌入手感受到了詩人的品質,如閱讀杜甫的《春望》能體會到他濃濃的愛國情懷。在“古典小說”板塊,學生閱讀了《儒林外史》等作品,感受到了作者批判現實的力度,也認識了不少丑惡的形象。
閱讀典籍是班本課程的重要內容,班主任可以設計相關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圍繞不同主題參與到自主閱讀中。同時,在一周一次的交流活動中,學生能在互動探討中提升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并挖掘其中的積極思想,提升自己的認知。
二、美化班級環境,自主管理
在學生自主管理班級的過程中,班主任也要將文化自信融入進去,促使學生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美化班級環境,從而激發他們的文化自信。學生可以圍繞中國傳統文化設置系列主題,用作創建班級文化角、黑板報的內容,組織全體學生都融入其中并合理分工。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還能優化班級自主管理的效率。
很多學生對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很感興趣,認為該作品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美。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班主任組織學生從該作品中挖掘美的元素,用來美化班級環境。學生了解該作品的創作背景,認識到其借鑒了中國青綠山水畫的特點,于是認為在創作黑板報的時候,可以以中國山水作為主題出一期黑板報,以此體現中國文化。班主任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山水除了展現出美以外,是否還能挖掘出更深邃的中國文化呢?在制作黑板報時,大家能否將這一點體現出來呢?”學生進行自主分工,有的美術創作能力較強的學生主要負責學習山水畫的創作技巧,并思考是否能用到黑板報的繪制中;有的學生則負責收集資料,并總結歸納,思考山水畫中能否挖掘出更多的文化信息;有的學生文學創作水平比較高,他們結合山水畫的內容創作了配套的詩歌,并寫了和山水文化有關的文字。這樣學生就提升了自主管理的能力,在合理分工后完成了黑板報的創作。此后班主任又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哪些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為后續的黑板報設計選擇方向。
在指導學生美化環境的過程中,班主任不僅要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美,還要深入挖掘下去,感受到作品中蘊藏的精神力量,并在設計班級環境的過程中將這點體現出來,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激發文化自信。
三、圍繞社會事件,辯論分析
隨著網絡技術的日益發達,很多學生也會利用網絡了解時事新聞。在此過程中,學生會看到一些積極向上的內容,也會看到一些負面信息。班主任可以搜索各種有助于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的社會事件,引導學生參與到分析辯論的活動中。這樣學生能交流思想,運用思辨的方式分析問題,從而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有學生在看到社會新聞后表示:“我喜歡的一個主播最近被禁了,很遺憾,我以后再也看不到他了。”這表示學生在網絡瀏覽的過程中,常常很難自覺辨別低俗信息,可能會受到這些內容的影響。結合該問題,班主任組織學生參與到辯論活動中,圍繞“網站該不該封主播”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有學生認為,如果他們利用網絡傳遞負面信息、低俗媚俗的文化,那么就應該被封。學生此后又圍繞主播應該展現什么內容,哪些主播應該歸入低俗媚俗的行列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最后學生認為:“比如我們熟悉的‘吃播’,如果主播將重點放在介紹食物的原料、烹調方法,講述中國美食背后蘊藏的文化,那么我覺得就是積極向上的,是值得大家推薦欣賞的。但是有的主播將重點放在‘大胃王’上,還常常吃一些有可能損害身體的食物,那么我覺得這就屬于低俗媚俗,應該堅決抵制。”在討論中,學生認識到網絡主播也要展現積極向上的內容,而不能為了博人眼球而展現各種低俗內容。在這樣的辯論中,學生端正了思想,認識到自己此前在認識上的不足之處。
結合時事新聞,組織學生參與辯論活動,能讓學生深入體會,懂得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問題,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這樣有助于學生融入社會生活,并試著用自己的努力促進社會發展。
四、開展主題班會,繼承創新
班級管理工作要繼承傳統,更要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班主任可設計相關主題班會,讓學生從班級管理、文化建設等角度入手,思考如何組織更具有創新意義的活動,既要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要更好地進行班級管理。在設計班本課程時,班主任圍繞中國傳統節日設計了一系列主題班會,讓班會活動貫穿整個學年,這樣能讓班會管理更系統化,同時也能讓學生在前項活動的基礎上創新思考,不斷優化后續的活動。學生一起商討,選擇了傳統節日舉行班會,班主任讓學生思考如何能在班會中體現出新意。“在日常的班會課上,一般是班主任總結一周的學習和班務管理,或者是進行演講、辯論會等活動,但這樣的活動形式我們以前都搞過了,能否融入新的活動形式,同時也要體現出傳統節日的特點呢?”學生在討論后提出觀點:“既然這些節日都是傳統節日,那么我們就要試著了解古人的生活。”于是學生決定從“還原古人生活”這個角度入手設計活動內容。如在“春節”活動中,學生主要探究的是“各種春節風俗的來源”,如春聯的由來、人們為什么要燃放爆竹等,以自主探究、分享交流為主。在“元宵節”活動中,學生還原古代燈會,主要考驗的是手工制作、猜謎技巧及審美情趣。在“端午節”中,學生角色扮演,排演劇作展現屈原的一生,體會他的愛國情懷。如有學生提出:“屈原不僅只是一個詩人,他還十分愛國,多次向君王提出自己的政治策略,最后還想用自己的生命喚醒君王,我覺得他的身上有著濃濃的愛國情懷,而這也正是我們紀念他的原因。”這樣的系列活動讓學生走入古人生活,能更好地感受傳統節日中蘊藏的文化氣息。
在主題班會中,學生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入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他們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更形象生動地感受文化和理解文化的內涵,從而形成積極的文化情感。不僅如此,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有所發展,能更好地融入到未來的社會建設中。
五、組織親子交流,感悟人生
在高中階段,很多學生“獨立”的想法更為濃厚,甚至有的學生還和家長爭吵,叛逆意識較為濃厚。結合學情,班主任設計了一系列親子交流活動,讓學生和家長深度溝通,讓其相互了解并一起感悟人生。
在調查分析中,班主任發現親子關系出現矛盾的根源就在于“不了解”,父母看不慣孩子喜歡的潮流文化,而孩子認為父母過于老套。于是班主任就設計了系列班本課程,讓學生參與到“聽彼此的歌、玩彼此的游戲、了解彼此的工作學習、彼此說一番悄悄話”系列活動中。在“聽彼此的歌”中,有學生發現父母平常喜歡聽的歌曲有《中國人》《黃種人》《霍元甲》《青花瓷》等,雖然自己平常很少聽,但是在接觸后卻發現它們都展現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在“玩彼此的游戲”中,學生發現原來父母也擅長打游戲,但是因為工作的關系,他們沒有時間玩,漸漸地就“戒”掉了。在“了解彼此的工作學習”中,家長認識到孩子現在學的東西比自己那時候更多、更深,所以當他們學不會時要少一點埋怨,多一些陪伴。孩子則認識到未來要更好地建設國家,就要像父母一樣努力學習、工作。最后,在“彼此說一番悄悄話”環節,家長與學生交流了彼此的人生感悟,學生認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種問題。這樣不僅促進了親子交流,學生的文化自信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家長還和孩子一起展示了親子活動的成果,他們將一起欣賞傳統文化的視頻上傳到網絡上,學生還說出了欣賞傳統文化的觀后感,體現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在設計“親子類”班本課程時,班主任首先要進行班級調查,了解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后再設計相關的活動項目。這樣就能切中要點,讓學生從父輩的身上汲取力量,在感悟人生的同時也認識到父輩在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他們的文化自信。
六、參與社會實踐,承擔責任
在學生的文化自信有所提升后,班主任要組織他們參與到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讓他們認識到要將自己的才華用于國家建設,要承擔起建設祖國的重任。班主任要考慮到學生擅長什么,對哪些方面感興趣,然后設計相關的班本課程,讓他們有選擇的余地,盡可能地展現自己的才華。
由于學生能力各不相同,所以班主任在設計班本課程時圍繞德智體美勞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在節日期間去養老院服務,為老人們誦讀報紙,陪伴他們曬太陽、聊天,這項活動主要圍繞“德”展開,能優化學生的思想品德。圍繞小區高空拋物、違規遛狗等情況,給小區物業管理部門出謀劃策,如何更有智慧地解決實際問題,這考驗學生的“智”。參與到民族體育運動會,在體育競技的同時宣傳民族傳統文化,這使得學生在“體”方面有所提升。圍繞環境保護等創作宣傳畫、廣告畫,號召全社會做好垃圾分類工作,這體現了學生的審美水平。參與公益勞動,揮灑自己的汗水,該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勞動意識。這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各有側重點,同時也有共同點,那就是都能讓學生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將文化自信運用到實處,思考如何更好地建設和發展國家,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感受社會的溫暖。如有學生在活動后表示:“愛國不是喊喊口號就可以的,我認為要將愛國轉化為實際行動,我們還可以多組織一些類似的實踐互動。”結合系列活動,學生的思想品德有了質的提升,社會責任感也更強了。
文化自信要落實到行動上,無論一個人的文化認知度有多高,文化情感有多深,文化意志有多堅定,如果不能融入社會建設中,那么一切都是空談。所以班主任要設計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磨礪自己,努力承擔社會責任。這樣才能讓他們擺脫知行脫節的問題,更好地融入到社會中。
在高中德育工作中,班主任不能忽略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要設計具有文化元素的班本課程,讓學生高度認可并信賴本民族的文化。活動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讓他們能直面自己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而了解社會、參與公共生活、感悟人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參考文獻:
[1]周殷.傳承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J].江蘇教育,2018(87).
[2]張洪福.淺談“文化自信”背景下的班主任治班策略[J].天津教育,2019(13).
[3]閆建鑫.秉持文化自信,建設自信班集體[J].天津教育,2018(12).
基金項目: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基于文化自信提升的中學德育課程實踐研究”(GH202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