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劉詩歌
摘要:美育作為國家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新時代推動中國走向風雅、促進中華文化繁榮而言至關重要。隨著國家政策的推陳出新,中學美育的革新迎來了發展轉折點,直接受益表現在舞蹈課程體系的建構。鑒于此,文章探究美育視角下中學舞蹈課程體系的建構,發現問題,找尋方法,從而讓美沁潤學生的成長軌跡。
關鍵詞:美育;舞蹈;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5-0-03
德智體美勞并舉的育人模式貫穿古今,早在西周初期,為了維護統治便確立了嚴明的禮樂制度,奉行禮樂治國、禮樂文化,其中的樂正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綜合形式,舞蹈已具有祭祀和教化的作用。時至今日,美育作為一項新課題再次出現,明明是老生常談,為何又要再度創新呢?這是因為此時中國處于新時代新發展新變革基調上,黨和國家領導人明確指出要賦予其相較之前更獨特的色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基于此宏觀思想的指導和道路的指引,全國各中學紛紛響應號召,追根溯源,探求發展路線,推動美育課程體系的建構。
1 美育視角下舞蹈課程對中學教育的影響
1.1 素質教育下美育的影響
21世紀,我國描繪了一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社會經濟的現代化熱切召喚和期望著教育的現代化。作為推動社會經濟現代化重要力量的教育事業,對穩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全面發展起著奠定基礎的作用。教育現代化下,素質教育質量提高的動力源于教學體系的改革,因此教學體系改革成為全國中學熱切推動變革的核心出發點。為了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教學內容需要縱橫發展,在當下應試教育的基礎上豐富素質教育的內容,尤其是美育教育[1]。要培養出具有高水平審美品位的人,必須通過審美教育來發揮作用。首先,審美教育可以從真善美三方面使學生具有審美情懷;其次,審美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通感能力;最后,審美教育可以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并拓展到其他學科的教學。
1.2 美育教育中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舞蹈教育是審美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對于培育新時代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舉足輕重的意義[2]。處于具有基礎奠基性意義的中學階段,學生身心發展急劇變化,對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認識界定都較為模糊膚淺,假如沒有正確的引導,學生就會分不清何為真善、何為假惡,進而錯誤地認知世界原本的面貌,身體受到破壞,心靈產生扭曲。因此,在中學課程體系中加入舞蹈課程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學校和老師應該抓住此刻加強審美教育的時機,將舞蹈課程妥善融入中學教育課程體系,找到美育與素質教育的平衡點。
2 美育研究現狀
在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中以“關鍵詞”為檢索條件,輸入“美育”字段,發表時間段從1979年到2022年,總共能夠檢索到9 630篇中文文獻。縱觀全表,發現我國對美育的研究數量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以1998年作為改變的分界線,在這之前,關于美育的文獻可謂寥寥無幾,且幾乎沒有增長的跡象。但在1998年之后,文獻數量開始穩健增長,這是由于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造就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2014年后文獻數量更是急劇上升,這與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的發布有關。從此,美育的研究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其研究范圍及深度的發展也日新月異。
在《意見》的支持下,不少中學積極響應,在學校課程體系中加入思維舞蹈課——包含各種舞蹈因素。北京舞蹈學院派遣相關的經過培訓的研究生以及老師到北京的試點中學開展教學活動,如人大附中、首師大附中、北師大附中、八一中學、101中學、二十五中等,這些學校將舞蹈課設為必修課,課程緊緊圍繞學生的觀察模仿、溝通合作、創新發展、即興表演、綜合融匯五個方面展開教學,塑造了良好的體態、培養了高雅的氣質、充實了精神的世界、激發了對藝術的審美興趣與感知能力。然而,由于諸方面限制,盡管有政策的扶持,還是存在諸多中學無法開設舞蹈課程,我國美育教育呈現出地區差異化,偏遠山區、落后地區、貧困地區等地始終處在教育的最低端,學生無法感受到美育教育的價值與作用,甚至可能連美育是什么、舞蹈是什么都不知道。因此,極端發展的兩極化現象也是我國普及美育教育需要攻克的一大難關。
3 美育視角下舞蹈教育的開展狀況
3.1 出現晚,課程少
舞蹈教育引進中學課堂,成為一門審美教育的新課程。其最早出現于2006年的北京素質教育舞蹈課現場會,這個時間卻已是相當落后[3]。由相關資料可知,1907年清朝學部頒布的《女子小學堂章程》就正式把音樂列入隨意課,開啟了中國學校音樂課的先河。然而和音樂具有同等存在意義的舞蹈,卻整整晚了99年,但實際上還需要更多的時間,直至今日,舞蹈也沒有像音樂一樣成為全國校本課程單獨的科目之一。此次現場會,先行的八一中學、景山中學等學校,在北京舞蹈學院呂藝生教授以及相關院校幾十位優秀教師的組織下,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研創了新型舞蹈課,為此后其他學校舞蹈課程的設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少部分學校中舞蹈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之外,絕大部分學校是將舞蹈依附于音樂課堂上。更令人唏噓的是,音樂課也僅占了冰山一角,一周只有一節音樂課。這樣的課時量,連掌握音樂基礎知識都難以實現,更別提教授學生舞蹈基礎知識與動作實踐。
3.2 缺教師,對口少
在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中,并沒有單獨劃分出舞蹈這一科目,意味著國家并未正式承認舞蹈老師在中學教師中的地位。即便某中學想要招收一名舞蹈教師,舞蹈專業生也必須要先考取音樂科目的教師資格證,通過國家教師資格證筆試,進而才有機會參加面試。然而,無論是筆試的題目還是面試的題目,都是圍繞音樂學科知識展開的,造成大批舞蹈生無法考取教師資格證,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舞蹈專業生進入中學擔任舞蹈教師的可能性[4]。即使是增添了舞蹈課程的學校,十之八九也是由音樂老師來負責課程,于是他們既要教學生唱歌,還要教學生跳舞。
并未合理化和系統化學過舞蹈的音樂老師,剖析講解舞蹈基礎知識、示范基本動作的能力較低,必然會直接影響舞蹈課程內容的規范性,以及舞蹈教學動作的準確性,進而導致學生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對擁有舞蹈潛能的學生也無法實現深層次的挖掘。這些并不專業的教師,教著看似專業的知識,實際上是在遏制學生的身心發展。
3.3 缺資源,資金少
舞蹈作為一門綜合性室內實踐活動課程,對場地設備有一定需求。而擺在大多數中學面前最緊急的問題是無法找到多余的場地來改造成舞蹈教室[5]。中學在建設校園時,往往沒有將舞蹈教室納入校區規劃布局,建筑藍圖上只能看到教學樓、體育場、辦公樓、籃球場、游泳館、宿舍、食堂等基礎建筑,沒有提前進行規劃,以至于學校缺乏場地來教授舞蹈課程,即使有心也倍感無力。另外,有些學校通過合并后騰出場地來改造成舞蹈教室,但仍需要一大筆資金。
首先教室中需要鋪放專用地膠,以發揮一定的緩沖作用,軟而不硬,潤而不澀,摩擦力大,可以保證學生跳舞時更為穩定,并減輕底板沖擊力,使雙腳得到完美的減震保護。但是根據調研,一平方米的地膠視其質量,價格在150~200元,一間用于舞蹈教學的舞蹈房面積規定是在100~120平方米,因此想要全部鋪上地膠,最低也需要花費24 000元左右。
其次,除了教學場地的要求外,硬件設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墻鏡、把桿、音響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設備,這一套設備購置下來所需要的資金不容小覷。舞蹈課程在學校的受重視程度不夠高,投入的資金相較于其他課程而言較少,沒有豐富資源和充裕資金的支持,沒有前期規劃,舞蹈教學活動難以開展,同時基礎物質配備受到極大的限制。位于偏遠地區的中學更不用說,別說用于開展舞蹈教育的場地和資金,可能連合適上課的教室都缺少,素質教育基礎學科的開展都難以保障。因此,舞蹈課程的場地及資金是需要學校提前規劃調整的。
4 美育視角下改良舞蹈課程的方法
4.1 開足開齊美育課程
我國對美育課程的探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根據《意見》要求,到2022年,學校美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美育課程全面開齊開足,教育教學改革成效顯著,資源配置不斷優化,評價體系逐步健全,管理機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顯著增強,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明顯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要不斷完善課程和教材體系,樹立學科融合理念,完善課程設置,科學定位課程目標,加強教材體系建設。要全面深化教學改革,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深化教學改革,豐富藝術實踐活動,推進評價改革,加快藝術學科創新發展。基于《意見》提出的關于舞蹈教育發展的廣闊前景,各中學應該抓緊調整教育教學體制,以符合客觀要求下的美育教育需要,乃至滿足現實社會發展的需求[6]。從最基本的課程安排開始,需要滿足一周一節或兩節的課時量,并且保證舞蹈課程不會被其他文化課程霸占,從根本上杜絕借用考前復習等理由占用舞蹈課程,讓學生真正做到有課可上、有舞可學。
4.2 配齊配好美育教師
《意見》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美育教師隊伍。教師在學生的成長之路上起到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提升道德修養、明辨是非曲直、增強自身定力的教化作用,況且美育對學生如何成為“真正的人”這一崇高的目標更是具有春風化雨般的啟迪價值。美育教師的存在有著其他學科教師無可比擬的重要性[7]。因此,中學內的師資部署急需美育教師的參與,以全面提高中學綜合建設下教師的教學能力,通過各個渠道引入一批工作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出色、業務水平精湛的中學舞蹈教師。
4.3 整理整合美育資源
除了上述之外,《意見》還強調要加大美育投入力度。例如,國務院批準、中央財政撥款的國家藝術基金,中國藝術節基金會成立的少兒藝術教育專項基金,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籌辦的美育專項基金等,諸如此類的基金都是為了推動文化創新,發展文化市場,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其意在讓美育教育由小入微地浸潤青少年的人格、認知、智力、情操、素養等方面。學校可以借助這些平臺的力量,讓美育教育在中國大地上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
4.4 做到美育育人
《意見》還提出,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建設一批體現正確育人導向、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校園文化美育環境示范學校。例如,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為促進素質教育開展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目的在于運用美育藝術充實校園文化生活,提高校園文化品質,提升學生審美情懷,推動學生健全人格。在中學廣泛開展美育教育,是中國素質教育的需要,是構建文明、和諧、友善社會的需要,也是培養新時代年輕人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5 結語
黨的十八大召開后,針對美育教育的政策文件陸續出臺,教育教學工作機制持續更新,中學階段的美育教育相較于之前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成長。通過舞蹈課程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信而有征地讓學生了解美、體驗美、發掘美、締造美,進而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不過縱覽大局,新時代的美育教育仍有不足之處,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師生通力合作,為我國加強經濟建設、增強文化自信培養出更多高素質、多樣化、綜合性的藝術專門人才,使美育教育在素質教育之上生根發芽,使舞蹈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之中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 趙霞,康建飛.美育視域下校園舞蹈藝術課程實踐淺析[J].尚舞,2022(1):126-127.
[2] 林欣甫.在兒童心理健康促進過程中舞蹈教育作用的調查與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9(4):118-124.
[3] 劉笛.普通高中舞蹈美育功能與課程設計的研究[J].大眾文藝,2021(15):153-154.
[4] 李卓.基于傳統文化傳承的舞蹈美育體系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1):10-13.
[5] 黃娟莉,胡征.中小學舞蹈美育的實踐研究[J].藝術評鑒,2021(9):125-127.
[6] 張郅睆.新時期民族體育舞蹈美育功能及其模式構建研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1(7):35-36.
[7] 張延杰.舞蹈美育研究回顧及反思[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20(1):92-100.
作者簡介:馬靜(1985—),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劉詩歌(2002—),女,湖南醴陵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舞蹈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