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揚州市灣頭鎮與玉文化有著不解之緣。這座小鎮的一所學校,從有著地緣特征的玉文化中“長出”了獨一無二的勞動課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玉文化勞動課程依托校本教材《走近玉雕》《中國玉文化簡說》,在三至六年級開設玉雕課,讓學生初嘗勞動帶來的愉悅感,在心中埋下勞動美好的種子。不僅在玉雕課上,根植于玉文化的勞動精神的培育,浸潤在學校教育的“各個角落”。
關鍵詞:玉文化;勞動課程;勞動教育;傳統文化
本文系江蘇省揚州市教育學會一般課題“‘玉文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與運用的研究”(批準號:yjhktB20200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一座小鎮的一所學校,從有著地緣特征的玉文化中“長出”了獨一無二的勞動課程。玉文化勞動課程,由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一、 揚州灣頭與玉文化的不解之緣
“和田玉,揚州工,源灣頭”,既說出了揚州琢玉技藝聞名全國,又點明了灣頭琢玉技藝在揚州的重要地位。原邗江縣玉雕廠就坐落在灣頭鎮,因此,灣頭鎮是全國的玉器生產中心之一。2020年5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共同授予灣頭鎮“中國玉雕之鄉”榮譽稱號。
我國有著七千年的用玉歷史,“玉文化”博大精深。新石器時期是“神玉”時代,玉器主要用來祭祀。以北方紅山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為代表,玉器使用達到一個高峰。商周時期是“王玉”時代,玉器為統治者所使用,越發精美。從秦漢開始是“民玉”時代,玉器逐步進入民間。漢代的喪葬玉有名,“琀蟬”和“金縷玉衣”是代表。唐代的裝飾玉漂亮,宋代玉器的生活情趣增多,明代玉器以“文人味”為風格。明代蘇州陸子岡是玉器歷史上唯一留下姓名的工匠,他是玉雕藝人的代表。乾隆皇帝是“玉癡”,一生賞玩玉器,把玉石運到揚州,完成了史上最大的玉雕山子——《大禹治水圖》,留下佳話。
明清時期,揚州的民間就活躍著一批玉雕工匠,傳承揚州玉雕技藝,創造出大量精美的玉雕產品。新中國成立初期,玉雕工匠聚集成立了揚州玉雕廠和邗江縣玉雕廠。因此,揚州玉器和灣頭玉器越來越有名氣。
20世紀90年代,灣頭鎮上興起玉器作坊。近十年以來,灣頭鎮人民政府打造“玉器特色小鎮”,灣頭鎮的玉器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古鎮上有一家挨著一家的玉器作坊,更有新建的“玉器城”“玉器創意園”“傳統玉器加工區”以及遍布全鎮的玉器商店,玉器產業紅火興旺。
2008年1月17日,經揚州市人民政府批準,揚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確定并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民間美術”類第一項就是揚州玉雕。2008年北京奧運會獎牌使用“金鑲玉”技藝來制作,極大地促進了玉器產業的發展。
2012年,翠佛堂選址揚州的灣頭古鎮,創立了翠佛堂揚州玉雕研究院,定位為高品質玉器生產。
2017年,坐落在灣頭鎮的揚州金鷹玉器珠寶有限公司有關人員受到大英博物館的隆重邀請,赴大英博物館訪問。在此之前,大英博物館東方藝術部負責人于2014年和2015年兩次到訪揚州金鷹玉器珠寶有限公司,詳細調研了揚州玉山子的制作過程,共同探討如何將中國當代玉文化推向世界。源自揚州金鷹玉器珠寶有限公司的介紹。2017年10月,大英博物館首次收藏六件中國當代玉雕作品。其中,揚州的一件作品是楊光的《活環沉香爐》。大英博物館表示:我們非常榮幸在館內第一次展出生活在21世紀的玉雕工藝師的作品,這些當代玉雕告訴我們在今時今日的中國,玉器依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參見:蘇雁.大英博物館首次收藏六件中國當代玉雕作品[N].光明日報,20171009。
二、 學校的勞動課程從玉文化中萌芽
玉雕加工雖然已經由人力驅動工具時代,發展到了電動機驅動工具時代,但仍是傳統手工業,是工匠的個性化作業。根據玉石材質、料形、顏色、裂紋、純凈度而設計出來的玉雕產品,千姿百態,獨一無二,這也是玉器的魅力之一。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玉雕加工業出現了“機做”:以一件產品為模板,由機器照樣子自動生產出批量的一模一樣的產品,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是時代發展帶來的變革。但是,“機做”局限于“小件”,對玉石材料的“整塊性”要求高,而且缺少了工藝美。現代玉器生產,手工仍不可或缺。中華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玉器傳統技藝薪火相傳。中國玉器和家鄉玉器產業的歷史,需要一代代傳承下去。我們的玉文化勞動課程由此萌芽。
2012年,我與美術老師倪曉莉合作編寫了《走近玉雕》。2014年,美術老師彭志新編寫了《中國玉文化簡說》。這兩份資料,就是我們的玉文化勞動課程校本教材。
學校在三到六年級開設了玉雕課。教師以《走近玉雕》和《中國玉文化簡說》為基礎進行開發,從玉器的歷史發展、文化內涵、雕刻技法、藝術特色和發展現狀等諸多方面,教學玉器的基礎知識,將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傳遞給學生,使其走近玉器。
此外,學校還聘請了5位具有專業玉器知識的專家作為校外輔導員。他們會定期來學校給學生上玉雕課。玉器專家的課,學生尤為歡迎。
我們還開發了一些精品課例,主要有:(1) 《玉器造型》。讓學生在玉石形狀基礎上,加入橡皮泥捏出小動物造型。橡皮泥可以添加,玉石不可以添加。正因為“不可添加”,所以需要“隨形設計”,需要先從整體上把握玉石的形狀:規則、不規則、球形、薄片……需要“服從”玉石形狀來進行“玉器造型”。“因材設計”是玉雕的特點,這一點也切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學生只有通過操作,才能有切實的體驗。(2) 《玉器打磨》。打磨工序,是最后的“拋光”環節,較為安全,小學生是可以操作的。打磨工作需要耐心,長時間反復“摩擦”,使玉器表面光滑,從而形成光亮,顯現玉器玲瓏剔透的特質。(3) 《玉器掛繩》。玉雕的裝飾環節,涉及掛繩的編織和穿孔。掛繩的編織,是藝術活,要編出花樣,才能漂亮。掛繩穿孔是有難度的,特別是“V”字形的牛鼻孔,繩子是不會“轉彎”的。只有燒焦化纖材質的繩子,使它變硬,并且變成“魚鉤”形,才能穿孔而過。學生反復練習,才可熟練掌握。
玉雕課上,學生每完成一件作品,都會感到滿足。這便是享受勞動成果的愉悅感。勞動的美好,便在學生心中埋下了一粒種子。
三、 勞動精神的培育浸潤在“各個角落”
其實,不僅在玉雕課上,根植于玉文化的勞動精神培育,浸潤在學校教育的“各個角落”。
校名中的“灣頭小學”四個字,用新疆碧玉玉片拼成。一進學校大門,迎面豎立著一塊泰山石,上面刻“琢玉”二字,突出了以玉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教學樓名為“琢玉樓”,寓意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綜合樓名為“德玉樓”,寓意為“君子比德于玉”,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講師德。以揚州漆器牌匾來制作樓名牌,黑底,白色貝殼鑲嵌為字,這是揚州漆器中的“螺鈿”工藝。我校的校徽,以歷史上最早的玉龍——玉豬龍為基礎圖案,體現了玉文化的悠久歷史。
學校專門建立了一間“玉雕工作室”,購進三臺真正的玉雕機進行操作演示,找來各式玉石材料進行實物展示,搜集玉雕產品的圖片,制作成燈箱展覽,為玉文化勞動課程提供了實踐場所。
我們還設立了五個校外實踐基地,即金鷹玉器珠寶有限公司、大李玉苑、董記玉器、海納玉器、祥云玉器,掛牌為“揚州市灣頭中心小學玉雕實踐基地”,經常組織學生實地參觀、學習。
我校的生源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具有樸實、吃苦耐勞的品質。學校每學期評選“美玉少年”,每個獎項評比都有詳細標準,激勵每個學生都努力成為一枚“美玉”。
培養“美玉少年”,自然要有一批“德玉之師”。競爭“德玉之師”,需有杰出表現。學校每年評選最佳“德玉之師”,建立健全師德評價機制,形成一支“德玉之師”隊伍。此外,校外輔導員都是玉雕從業者,是工匠,他們的先進事跡是學生學習的榜樣。玉器老板事業成功,但是創業的艱辛和經營的甘苦往往是常人看不到的。請他們來校給學生宣講,讓學生受到勞動精神的教育。玉器生產是辛苦的:雕刻過程中,電動工具切割和磨削玉石會產生非常大的噪音,會產生四散的石粉灰塵;摩擦生熱,需要滴水冷卻工具,造成石粉漿飛濺;石粉漿是弱堿性的,天長日久,會腐蝕手部肌膚;電動機和快速旋轉的人造金剛砂工具,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這些都讓學生懂得:只有辛苦付出,才能收獲勞動成果,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以地方產業為載體,是落實勞動教育的一條途徑。但是,學校畢竟不是工廠,如何將地方產業資源與學校勞動教育課程有機整合,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
(吳立剛,江蘇省揚州育才教育集團副總校長、黨委委員,江蘇省揚州育才教育集團灣頭小學校長、黨支部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