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艷
摘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電子商務受到了各企業的重視與應用。現階段,隨著新課標內容的規范,電子商務教師在教導中職學生專業課程時,不僅需要關注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還需要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讓學生更為高效地學習。目前,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學習的自主力、學習興趣等,為后續的學習造成了較大的阻礙。基于此,本文將探究中職電子商務高效教學的方式,為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論性的基礎,推動學生學習的進程。
關鍵詞:中職電子商務;高效教學;培養;促進
高效教學是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對學生展開高效率、高頻率、高水準的教學方式,能夠提升學生接受知識的速率,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教師若想在課堂教學中切實運用高效教學的方式,則需要掌握更多的教學技巧,分析高效教學的本質,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以滿足學生學習發展的需要。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構建探究、生本、效率等課堂,以此為學生構建多層次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綜合素質。
一、構建探究課堂,培養學生自主能力
自主能力是不依靠外人、物而自發形成的能力方式,對于學生而言能夠有效提高個人的實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未來的學習發展提供有力的基礎。現階段,部分學生學習能力較差,學習底蘊較差,常常難以跟隨教師教學的進程,不僅影響了自主能力的培養,也限制了個人成績的提升。所以,教師在教學可以構建探究課堂的教學方式,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分析教材中的知識,培養學生優質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B2B電子商務模式”的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為學生列出“B2B的交易過程是什么?水平B2B和垂直B2B相比較有什么優點與缺點?基于企業自有網絡的網絡采購有哪些?”等問題,再讓學生自主解析這些問題。基于此,學生可以通過教材與互聯網了解“網絡采購的方式有網上招投標、集中采購、團體采購、易貨交易”等知識點。此外,學生還可以將水平B2B和垂直B2B的特點、優點、缺點分開記錄,更為直觀的學習B2B電子商務的知識點。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了解阿里巴巴的運營模式”的作業,以此鞏固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在自主探究課堂中,教師需要做好引導性質的教學,根據學生學習的能力對其進行點撥,以免學生陷入學習的困境中。
二、構建生本課堂,提高學生學習活力
活力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之源,能夠有效降低學生學習的疲憊感,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力,充實學生的精神力,輔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難點,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在學習電子商務時,部分中職學生難以集中學習的注意力,影響了對知識的理解,導致學習素養的培養。所以,教師可以構建生本課堂,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活力,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發展。
例如:在教學“網上支付概述”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小組自由地學習,以發揮學生主體學習的意識。學生小組在根據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相互討論的過程中,能夠初步理解網上銀行的含義,了解電子商務的不同支付方式,認知網絡支付的優勢。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小組設置電子商務支付的題目,以此培養學生區分電子商務支付的方式,激發學生對網絡支付知識的興趣,進而能夠讓學生熟練運用不同的電子商務支付方式進行支付。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習強的小組站在講臺上為其他學生講解網上支付的知識點,以此形成生—生學習的課程,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三、構建效率課堂,發展學生學習智力
效率是新課標中的規范性內容,是教師教學中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若學生在電子商務課程的學習中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則有助于調動學習的思維,發展學習的智力,突破一個個的學習難點,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設定教學目標,利用微課的教學方式構建效率課堂,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推動學生學習的進程。
例如:在教學“電子錢包”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定“閱讀教材十分鐘,抓住知識的重點;用自己的語言闡述電子錢包的功能。”等學習的目標。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強化學生的認知,增強學生對“網上付款、交易記錄查詢、余額查詢、商戶站點鏈接”等功能的理解。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性的學習,讓學生學習會在現實中如何使用電子錢包。為學生設置學習的目標,有助于集中學生學習的專屬思維,讓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來,提高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
總而言之,電子商務職業屬于熱門職業之一。現階段,中職學生學習電子商務課程,不僅需要學習專業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實踐能力,才能夠在當下的學習中占據優勢,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在教導學生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還需要幫助學生了解電子商務專業的發展前景,以此使學生未來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范瑤.電子商務課程教學中高效教學的有效方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6(19):267-268.
[2]楊明.中職電子商務現代化教學理念的應用[J].中國市場,2016(18):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