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職業教育要主動承擔起培育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的重任,無論涉農高職院校還是非涉農高職院校,都應聚焦優勢,各盡其能,各展所長,發揮特色,充分發揮人才培養優勢、辦學功能優勢、校企合作優勢和教學資源優勢。目前,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過程中,還存在涉農高職院校數量偏少、非涉農高職院校未能發掘自身優勢參與其中等問題。地方高職院校應聚焦優勢,構建多層次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注重正規與非正規教育相結合的培育形式,注重農業和非農職業技術教育相結合的培育內容等。
關鍵詞: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2)06-0019-05
作者簡介:錢嫻(1987—),女,碩士,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與培訓。
基金項目:無錫市哲社招標課題(社會教育專項)“高職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路徑探析”(項目編號:WXSK21-JY-C03);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青年專項一般課題“共同體視角下蘇錫常都市圈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機制創新研究”(項目編號:C-c/2021/03/39)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村人力資本的實施者和農村人力資本的載體,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需要。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頒發的《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雙高計劃”)明確提出,高職院校要“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廣泛開展面向農業農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高等職業教育要主動承擔起培育高層次新型職業農民的重任,無論涉農高職院校,還是非涉農高職院校都應聚焦優勢,各盡其能,各展所長,發揮特色,更好地承擔為地方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責任。本文擬從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內涵、分類以及地方高職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優勢、問題入手,探析地方高職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路徑。
一、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內涵和分類
(一)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內涵
1.從“傳統農民”到“新型農民”
“新型農民”的概念首次出現于1999年,政府對實施“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報告的重要批示中提到要“培養覺悟高、懂科技、善經營的新型農民”。2005至2012年,新型農民的概念先后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中央一號文件、黨的十七大等重要場合出現[1]。無論是傳統農民還是新型農民,核心關鍵詞都是“農民”。從職業意義上看,農民是指長期居住在農村,占有(或長期使用)一定數量的生產性耕地,并以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產和農業經營。相比傳統農民,新型農民的“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能夠掌握和傳播農業新知識;具備現代農業所要求的能力素質,能夠使用新技術、新品種、新技能;具備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先進理念,能夠創新農業新業態等[2]。
2.從“身份農民”到“職業農民”
“身份農民”是社會學意義上賦予其天然屬性的概念,是區別于城市身份的等級次序;而“職業農民”則被視為勞動經濟學中的“職業”,類似于經濟學意義上的職業化理性概念的合集[3]。“職業農民”突出“職業”二字,意在強調將農民身份歸原于職業屬性, 去除農民的“身份外衣”[4],打破了我國傳統農民概念的混合含義和多重價值指向的藩籬,農民的概念不再局限于戶籍制度、身份制度,徹底改變了農民的傳統文化形象[5]。從“身份”到“職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是伴隨社會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到達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新的職業類型。農民職業化契合我國“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向。
從“傳統”到“新型”,從“身份”到“職業”,可歸納總結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內涵:以務農為主要職業,依靠農業及相關產業經營獲得收入,有較高的農業生產技能、較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及較強的農業生產經營能力,能主動適應農業現代化生產和產業發展需要,集生產示范、技術服務、經營管理為一體,實現農業規模化、專業化和產業化發展的新型勞動者。
(二)新型職業農民的分類
2015年,江蘇省頒發《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見》,把新型職業農民分為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三種,其中又分為初、中、高三個層次。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作為一個經營管理群體,了解農業生產技術,具備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能力和群眾凝聚力,有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社會責任感和法律意識強,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管理,如農企老板、農業合作社社長、家庭農場主等。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作為一個農業生產群體,掌握農業生產技術,有較長期的從農實踐經歷,種養殖經驗豐富,是生產經營活動的骨干農業勞動力,主要從事農業的種養殖工作,如農作物種植、畜牧養殖等。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作為一個農業服務群體,掌握一定的農業服務技能,服務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相關事務,是現代農業發展催生的一批新型從業人員,為農民提供各種信息服務、規模性的技術服務、產品銷售服務等,如農村信息員、農民經紀人、農機手、販銷大戶等。
二、地方高職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優勢
職業教育與培訓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大有作為。地方高職院校擔負著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涉農和非涉農高職院校應聚焦優勢,助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
(一)人才培養優勢: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目標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
無論是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還是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培育目標都是根植于農村大地,注重服務地方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提升其技術技能水平,兼顧其文化素養、創新創業意識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升等,真正實現農業人口技能提升與文化重塑的雙向并舉。地方高職院校在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自身優勢,其根本任務是服務地方,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兼顧“區域性+開放性”“高等性+職業性”“理論性+實踐性”“知識性+技能性”,以及“就業+創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目標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占據獨特優勢。
(二)辦學功能優勢:兼顧教育和培訓雙重功能
2019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文件提出“完善學歷教育與培訓并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落實職業院校實施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責”。高職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對象主要包括社會上未系統接受過職業教育的農民以及在校學習農業相關專業的學生。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學校提供正規的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通過系統的正規學歷教育,如理實一體化教學,可以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知識水平和技術技能水平。通過職業培訓,如證書教育、函授教育或短期實用技術培訓等,可短平快地解決新型職業農民在種植、運營等方面遇到的問題等。學校通過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將教育和培訓貫穿到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各個階段,滿足群體終身學習的需求。
(三)校企合作優勢:與行業企業聯系緊密
從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經驗來看,密切與行業企業的聯系是職業教育成功條件之一。為使職業教育能真正扎根于我國產業背景,我國進行了理論和實踐探索,在職業教育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產教融合等形式同企業深化合作,共同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在與企業行業長期合作過程中,高等職業院校積累了豐富的資源優勢,極大改善了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條件,不僅能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供完備的教育教學資源,還能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供豐富的社會資源,進一步彰顯高職院校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技術、人才、實踐教學資源上的優勢,能更好地滿足基層農技服務推廣體系建設的需要。
(四)教學資源優勢:專業門類齊全,教學資源豐富
自199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三教統籌”“三改一補”為高等職業教育基本方針起,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20世紀末,伴隨著高等教育擴招,高等職業教育開始大規模發展。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高等職業教育面向一線、服務地方、注重實踐,其辦學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等緊密圍繞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院校專業門類齊全,教學資源豐富,既可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提升的要求,為其提供學歷教育,也可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或與社會培訓機構聯合為其提供長短期培訓。地方政府在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應充分利用當地高等職業院校教學資源的優勢,以期減少重復投資。
三、地方高職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現狀和問題
(一)涉農高職院校數量偏少
2019年4月,“雙高計劃”擬建單位公示,共有197所高職學校入圍,其中農業類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僅4所,農業類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也只有10所[6]。截止到2020年6月30日,我國高職高專院校1 468所,農林類高職院校54所,其中公辦53所,民辦1所[7]。從規模上來說,涉農高等職業院校占比較低。此外,涉農專業生源數量不足。隨著我國適齡人口下降,農業對新生代人口吸引力不足,高職院校涉農專業招生困難。即使已在校的涉農專業學生,在其畢業后離農、棄農現象也比較嚴重。2019年,有學者以江蘇省內3所國家優質高職院校14個涉農專業的322名2019年應屆畢業生作為調查樣本,對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學生“務農”意愿進行了問卷調查,在所有被調查者中只有20%的學生確定自己在就業時會選擇對口專業[8]。涉農專業入口和出口的困境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非涉農高職院校未能發掘自身優勢參與其中
自2015年起,國家頒布了一系列助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如《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等。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高職院校,尤其是涉農高職院校能認清自身職責、現實機遇和歷史使命,逐步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納入辦學計劃,積極投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但還有很多非涉農高職院校,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認識不夠深入,尚不能挖掘自身辦學優勢。同涉農高職院校相比,非涉農高職院校雖然在培育專業技能型新型職業農民方面不占優勢,辦學定位和辦學目標也決定了不可能在短期內具備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軟硬件條件,但可充分挖掘在生產經營型和專業服務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優勢,如聚焦本校有優勢的電子商務專業,謀劃農村電商方向,抑或與現代物流專業相結合,發展鄉村物流,助推新農村建設。
(三)教學質量尚不能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需求
一是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不足。涉農專業與當地農業發展優勢、技術技能需求、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結合不夠緊密;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不靈活,不能緊跟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及時調整,與真實的涉農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二是課程內容區域特色不足。我國各地農業區位優勢和農業發展程度不平衡,但當前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課程尚不能體現區域農業發展特色,課程內容脫離農業生產實際。三是師資隊伍實踐能力不強。一些教師從普通學校畢業后直接入職高職院校,缺乏一線工作經歷,專業實踐能力不強;還有一些教師對指導農業生產實踐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不愿下基層,影響了培育質量。四是培育方式單一,吸引力不足。以課堂講授為主,以田間地頭、典型參觀等形式為輔,課程內容不能充分反映當地主導產業發展及農民的需求,實踐操作內容缺乏。
四、聚焦優勢,構建多層次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
要根據市場對符合行業標準的高質量新型職業農民的迫切需求, 從培育形式、培育內容、培育方式、培育合作和培育保障等方面,構建適應第一產業結構調整、多方協調配合的多層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
(一)培育形式:正規與非正規教育相結合
高職院校要提高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識,充分發揮培育功能,開展正規和非正規教育。首先,開展正規的學歷教育。正規學歷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方式。涉農高職院校開設農業相關專業,培養高層次的新型職業農民,為現代農業發展儲備人才,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陣地之一。非涉農高職院校則充分挖掘自身優勢,在優勢專業的基礎上開設相關涉農方向,學生畢業后可從事與鄉村建設相關的職業。其次,開展非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主要包括資格證書教育以及各種形式的函授教育、自學自助考試等。開展短期或長期的實用技術培訓課程,如職業技能培訓、農民學歷教育培訓等。作為一個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公共組織機構,地方高職院校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理念應逐步從“階段”轉向“終生”,從單純滿足就業、短暫技能提升需求轉向同時滿足就業、創業、技術技能、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等多個方面。地方高職院校通過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相結合,學歷教育與技能提升相結合,為社會培育更多的高質量的新型職業農民,服務農業現代化建設。
(二)培育內容:農業和非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相結合
高職院校要發揮自身優勢,聚合多方力量,培育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根據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三種不同類型新型職業農民的特點,圍繞提升個體內生素質、專業技術技能和管理經營技能等,科學確定農業和非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內容。一是培育與農業相關的內容。開設鄉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治理等立體化課程,培養學生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技能、農業生產技能、農業服務技能等,注重對新知識、新文化的掌握和對新成果、新技能、新裝備的熟練應用等。二是培育與非農業相關的內容。開設市場營銷、電子商務、企業管理等課程,注重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促進其在品牌創建、線上運營、產品流通等方面的成長。在提升其綜合素質的同時,著重關鍵能力培養,注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獲得生存與發展的主動性和適應性,更快地融入到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時代潮流中去;注重學生自主創業能力的培養,使其具備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和承擔創業失敗風險的心理素質,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以創新引領創業;注重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培養,使其具備計算機相關技術,及時了解市場信息,以引導經營者進行科學決策等。基于上述農業和非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內容,涉農高職院校要不斷優化涉農專業群結構,建構能力本位課程體系,提高專業與產業的“對接度”和“吻合度”。非涉農高職院校亟需結合自身辦學優勢,轉變辦學思路,開拓與農業相關的專業方向,主動創造條件,與涉農高職院校協同為社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三)培育模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共性需求與個性需求、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
注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三結合”模式。一是校企合作,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根據新型職業農民的分類,涉農高職院校應著重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創新高職教育與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采用理實一體培育方式,推行田間學校、創業孵化等多種培育方式。非涉農高職院校基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以在職務農農民培訓為重點,以培養生產經營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為突破點,科學規劃課程與專業設置,開拓服務農業發展的專業方向,注重實踐技能提升,提高教育培訓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二是因材施教,注重共性需求和個性需求相結合。培育課程設置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考慮學員的需求,根據高素質農民現有基礎,遵循農民學習特點和成人教育規律,充分考慮共性需求,如理論教育、實踐技能培訓、創新創業等。同時,也兼顧學員各自不同的個性需求,尊重個體差異以及多元價值觀,量身定制培養方案,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創新開設新型業態、區塊鏈等前沿課程。三是融合共生,注重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突破以往單一授課模式,充分利用慕課平臺、融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不方便來學校的學員提供遠程課堂教學或技術服務。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堅持采取農學結合、課堂講師、送教下鄉等形式開展線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促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
(四)培育保障:制定標準、完善制度、建設平臺、多方合作
從長遠來看,無論涉農還是非涉農高職院校都應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系統化推進的工作來對待,需注重以下方面:一是注重標準制定。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管理和短期培訓資格標準認定體系,確定什么樣的院校有資格開展培育工作,解決“誰來培育”的問題;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招收對象認定標準體系,確定什么樣的人需要參加培育,解決“培育誰”的問題;制定高職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教育評價認定標準體系,確定什么樣的內容可以納入培育內容范圍,解決“培育什么”的問題。二是完善制度體系。新型職業農民個體化差異大,群體較復雜,應在培育工作中邊實踐、邊總結,不斷創新和完善有效做法和制度,建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支撐體系。三是建設服務平臺。建立和完善學分銀行制度,對接國家資歷框架,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終身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將培訓內容按照一定的標準折算成學分,滿足個體和群體受教育需求,實現長效性教育培訓服務。四是促進多方合作。加強與政府溝通,了解最新政策,爭取政策支持;加強與相關院校、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機構及其他社會力量的對話,爭取理論支持;加強與農業園區、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爭取教學資源支持;聯合社會培訓機構,提供靈活多樣的培訓服務,爭取提高服務面。多元主體的協力合作有助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的構建。
參考文獻:
[1]馬建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職業教育責任及行動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15(13):73-74.
[2]新型職業農民和傳統農戶有何不同[N].光明日報,2019-04-03(07).
[3]黃雙.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1.
[4]莊西真.從農民到新型職業農民[J].職教論壇,2015(10):23-28.
[5]張明媚.新型職業農民內涵、特征及其意義[J].農業經濟,2016(10):66-67.
[6]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4984號(教育類454號)提案答復的函[EB/OL].[2020-11-05].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zcs/202012/t20201209_504384.html.
[7]中國高職發展智庫[EB/OL].[2020-08-28].http://www.zggzzk.com/redianzixun/shownews.php?id=742.
[8]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學生對口就業的意愿分析[EB/OL].[2020-11-18].https://www.handmsg.com/
page/2020/1118/7240495.shtml.
(責任編輯:楊在良)
The Path Research of Cultivat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Lo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QIAN Xian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Jiangsu 214153, China)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foster high-level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No matter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r non-agriculture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ocus on their advantages, show their strength,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They also should focus on the strength in talent training, inschool-running functions, i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eaching resources.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agriculture-related vocational colleges, non-agriculture-related vocational colleges failing to explore their own advantages to participate.Lo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ocus on their advantages, construct a multi-level system of cultivat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form of combining formal and informal educ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content of combining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cultiva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