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木田 劉哲
[摘要]為滿足流程制造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本研究基于融入傳統文化、弘揚工匠精神、強化職業素養培育等理念,構建新時代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在理論方面,立足于社會建構主義的基本原理,從項目引領、工作導向、流程再現三方面建構指導思路。在具體實踐策略上,通過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創新、考評機制完善等途徑構建新時代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適應新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
[關鍵詞]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12-0098-05
隨著流程制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大批具備多專業知識、跨界整合能力、能夠解決關鍵技術難題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成為行業急需?!秶鴦赵恨k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系統性改革教學方案、培養模式,構建滿足流程工業人才需求的實踐教學體系,成為新時代職業教育的要求。打造貼近生產的實踐教學平臺,構建適應產業崗位變革需求的實踐教學體系及配套措施將是職業教育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研究課題。
一、實踐教學體系研究的現狀
隨著流程工業的不斷發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生產模式對現代生產組織方式和企業員工的技術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產者核心能力的內涵不斷豐富,跨專業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成為行業急需,交流協作、優化流程、質量保障和技術創新等工作能力愈加重要,這些能力往往只能在工作情境中習得。信息技術發展、后福特主義復雜工作結構相對應的學習結構和學習文化,帶來了學習內容的革命性變化,未來的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需要迎接信息化發展的挑戰,基于工作學習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創新實踐教學體系,這對傳統實踐教學體系提出了挑戰。
傳統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專項實訓、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實踐教學內容是以專業為支點,以課程為骨架,立足知識點,設計教學項目,開展技能訓練?;趯I開展的實踐教學,易導致學生的職業適應性不強,特別是面對產業結構與工作內容變化時的適應性不足。此外,傳統實踐教學對流程制造崗位需求難支撐、校內流程制造實訓難開展、實踐教學成效難評價,面對“三難”問題,提高學生職業適應性是專業群實踐教學面臨的重大挑戰。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各地院校都做了不同的改革嘗試,取得了一些成果,形成了一些可借鑒可復制的教學模式。但據調研,針對流程制造,職業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仍不完善,單體、單機、單元裝置的技能實訓無法支撐流程制造生產線的技術需求,理實一體教學、綜合實訓等這些設計出來的教學環節難以對接生產過程,原理式訓練不能滿足職業崗位規范要求,一些不同級別的實訓基地、階段性推崇或流行的改革模式并沒有從根本上提高能力培養的教學質量?;谝陨蠁栴},本文提出項目引領、工作導向、流程再現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旨在在加強校企合作的基礎上,雙元協同,打造人才技術技能培養基地。
二、新時代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思路
依據社會建構主義中“在人際互動中通過社會性的協商進行知識的社會建構”這一學習理論,在真實任務的實施過程中,學習者通過主動知識建構過程來完成實踐技術技能的獲取,項目就成為必然載體。為此,生產一線生產項目和科研項目引領,構建“產教”“科教”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使教學過程更好地對接生產過程,人才培養才能更好地滿足企業生產需求。
1.項目引領,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基于項目引領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理念,就是將項目所承載的屬性融入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中去。首先是項目的文化屬性。通過一個精品項目的設計與實施,體驗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價值。項目成果實例化了實踐教學的目標,使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有了具體的應用方向,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對職業產生發自心底的熱愛。項目標準規范學生的職業行為,培養良好的職業習慣,養成穩定的職業素質。其次是項目的工程屬性。項目具有系統性、完整性和應用性的特性,涵蓋了項目目標、項目工作內容、項目實施條件與標準等相關內容。據此,重構實踐教學內容,就是從項目的需求出發,重新排序知識技能點,打破課程界限,組織實踐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資源。最后是項目的管理屬性。項目管理包括了項目進程監督、項目要素審核、里程碑節點、項目成果驗收等環節。融入管理要素,構建實踐教學目標,制定實訓環節與進程,設置實訓資源,細化實訓分組,配備相應導師,建立實訓節點及考核評價、實訓成果及驗收方式,形成項目引領的實踐教學管理機制。
基于項目引領的實踐教學方法改革,是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以技術技能的傳授為手段,回歸學生成長的根本目的。把傳授知識的課堂轉化為基于項目的教學活動,關注學生的技術技能增量,啟發學生變被動聽講為主動學習,把知識技能的搬家型教學活動,改變為主動實踐的創造型學習過程,真正提高教學效果。在項目引領式教學過程中,項目設置是教學的載體,其承載任務是教學的核心。項目引領的任務驅動具有啟發性,首先每個任務都有具體的目標、技術路線、實施內容、完成標準,這就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實踐,充分發揮自主動能,激發發散、創新思維,積極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教學實踐形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項目方案的匯報交流,既能探索實施路徑的差異性,又能促進創新性學習,加強不同關鍵技術的運用、不同知識點的學習,強化細節實施和整體進度的有效銜接,進而推動環環相扣的項目環節得以順利落實。
2.工作導向,打造實踐教學模式。工作導向的實踐教學更加關注過程性育人。以工作崗位的適應性為目標,從工作態度、工作能力等方面發力。工作態度的形成既需要立德樹人的教育,也需要傳統文化作為底蘊,如將傳統文化中崇德思想融入教學過程,造就“誠工、信士”。積極倡導學術誠信、技術誠信,建立職業操守、職業道德、職業文明標桿,從“職業成就感、榮譽、自豪感”體驗自主作業的快樂,以情感體驗為主要方向培養學生的敬業情懷,從心理結構、價值觀眾和行為模式中構建工作態度。工作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兩方面,即工作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工作競爭力是在工作過程中練就的,工作環境、工作資源是前提,工作內容、工作過程、工作訓練是培育過程,工作反饋、工作績效是評價,工作學習、工作提升是潛力。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以項目或產品制作或生產過程為載體,以技術理論為指導,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在工作過程中固化提升技術技能。依據目標思維導向,遵循教育規律,以認知實習為起點,認知工作崗位、工作規范、工作標準,明晰工作概念?;谛葘嵱柦虒W條件,構建項目實施的教學環境,設置實訓過程的模擬工作崗位,了解工作對象,熟悉工作工具,訓練工作過程,在工作中學習知識、練就技能?;陧攳弻嵙暛h節,遵循企業工作規范、標準,生產真實產品,在真實工作環境下提升職業能力。
3.流程再現,再造實踐教學條件。以智能裝備、加工單元、信息化系統為主體的現代生產線蓬勃興起,環環相扣的生產鏈對勞動者職業素養、技術技能的需求更加全面。鑒于校內建設與運行完整生產線的困境,職業院校應與企業聯合開發部署智能制造云服務平臺,解決專業群各專業實踐教學資源標準不一、共享難、過程跟蹤弱等問題。整合虛擬仿真教學資源,發揮智能制造云服務平臺優勢,真正實現實訓教學水平、教學效率、教學質量的階躍性提高。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綜合運用新興媒介,構建全息化、可視化的教學流程。強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虛擬仿真數字化工藝為主線,以智能制造關鍵裝備為基礎,貫穿系統集成、裝備應用等核心技術,建立生產線的數字孿生的虛擬仿真生產線,流程運行虛擬化,節點制造真設備,產品工藝做仿真,打造“軟硬并重、系統集成、互聯互通”的流程制造公共實訓平臺。設立順應教育技術革新趨勢的勞動教育虛擬仿真體驗教學中心,為學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學習體驗,研發網絡共享、成本適宜的虛擬仿真教學資源。建設“集中+分布式”的虛擬仿真實訓中心,搭建起符合教學需要的虛擬仿真實訓場景,實現企業生產的“流程再現”,解決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看不見、進不去、成本高、危險系數大”等難題,破解新技術賦能專業瓶頸,促進教學模式變革。
三、新時代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實現路徑
1.構建實踐教學內容。以智能制造專業群實踐教學課程為例,基于流程制造,依托合作企業的生產項目,以工作領域、典型任務、能力目標為橫向維度,以設備操作、維護保養、動態優化、設備管理、崗位創新為縱向維度,構建職業能力矩陣模型。與此同時,分解工作標準、工作內容,開展職業分析,構建政治信念、工匠精神、職業操守、身心健康、人際溝通五大職業素質。依據具體工作需求,融合“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將創新創業能力貫穿于實踐教學全過程。最后,引進企業新工藝、新規范、新技術,按照技術類別劃分,通用基礎核心層、專業方向緊密層、項目訓練關聯層、信息溝通協作層,搭建了4層結構23大模塊的專業群實踐教學體系。其中,通用基礎包括認知實習、入學教育、職業角色體驗、機械識圖與制圖、現代電氣系統安裝與調試等部分。專業方向包括產品加工制造模塊、數控設備維護模塊、自動化控制模塊、生產線裝調模塊等部分。項目訓練包括項目綜合實訓、1+X證書訓練、技能大賽、畢業設計等部分。信息溝通包括計算機操作及信息化、語言表達、團隊協作等部分。除此以外,在校內實訓階段,由于流程制造的崗位學習過程成本較高,導致了無法實現真實生產性學習。在教學資源的設計上,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構建線上實訓服務中心,建設國家行業企業等標準庫、實訓課程及教學資源庫、生產技術學習資源庫等相應的教學資源,搭建各種交流平臺,設置常見問題庫,建立內容廣泛的開放性公共教學資源平臺和優質教學資源,分享實踐教學經驗,使項目化教學的功能得到發揮,結合實際實踐教學平臺,構建情境化工作場景,提供真實的學習機會,讓學習過程不再是教師自上而下的單向輸出過程,而是一個學習者“自我管理”的多維建構過程。
2.構建實踐教學模式。由專業到專業群的過度,目的在于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對實踐教學來說,其目的不僅僅是節約教學成本,更重要的是優化結構,打造適應現代生產體系的教學模式。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構建整體性校內外實訓基地,打造共建、共享實訓平臺,實施校內實訓項目化、頂崗實習過程化的教學模式。融合企業生產實境,建設校內“教學工廠”、企業“產學研用師生工作站”,開展了學生即學徒、工作即學習的全過程技術技能培養,但目前仍存在教學工廠難生產、企業生產線難介入的困境。依托教改開展課題的研究表明,基于模擬崗位的工作學習能夠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但其中的教學規律仍有待于探討。與企業密切合作,構建良好的互動機制,成為破解難題并持續發展的關鍵?;诹鞒讨圃?,校企共建,設置“準崗”與“正崗”,創設具有“學習潛力”的工作崗位,配置動態更新的企業案例、流程狀態,基于崗位群,實現團隊工作、崗位輪換。在工作中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完善教學內容,完成由學習者到工作者的轉化,實現人才培養全程工作化。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技能競賽是一條良好的途徑。建議建立全員技能競賽機制,引入企業生產實際一線的技術資源并轉化為“項目作業或課程設計教學、競賽項目”,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便于教師組織教學、提升教師的技術服務能力。將崗位技能點與實踐教學內容融合形成具體項目,以工作態度、工作精神、工作規范的要求實施,完成工作項目,以工作績效考核的形式評價項目質量。依托流程制造環環相扣、鏈式生產、組織嚴密的工藝要求,促進學生的素質、知識、能力轉化,貼合職業崗位需求,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和發展潛力。
在操作層面,依托流程制造平臺和校內外實訓基地,夯實通用能力培養基礎。針對不同層次的教學過程,以競賽項目為引領,開展了示教、集訓、競賽、考評學習型循環。以生產性實訓性項目為驅動,建立精密操作、標準維護、改造創新等持續改進的工作性循環,實現校內訓練技能和校外熟知技術及應用的“雙向融合”。通過校內校外雙空間培養對接,完善頂崗實習機制,進而創新“一基礎兩循環”實踐教學實施。手腦并用的做中學和工作導向的學習,從 “理實一體化”上升為“學工一體化”,強調學習內涵的豐富性,在專業知識、技術技能得到強化的同時,人際溝通、自主學習、適應社會和環境等與工作有關的全部要素,在更高層面建構知識與技能實踐的關系,站在生產線上,置身于真實的崗位情境中,整體化感悟反思工作任務、過程和環境,既有專業知識技能層面,也有職業認知層面,最終形成對工作和技術技能的整合能力,養成發現性學習和合作學習習慣。依托生產線真實生產狀態,設置生產線動態運行狀態情境,流程運行虛擬化,節點制造真設備,產品工藝做仿真,流程制造校園化。產教融合,“產”不以量產為目的,密切聯系“教”,生產過程融入學習過程,站在企業化生產角度,按照工作標準實施教與學的活動,經歷觀察感知、學習、實踐、總結、再學習、再實踐、再總結這個循環提升的過程,從而達到學以致用、以工促學、學工相長的目的?;诠ぷ鞯膶W習是實踐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專題培訓、社會服務等活動,協助促進創新創業大賽、專業技能大賽能力提升。建立分工協作的模塊化教學機制,依托生產線真實生產狀態,設置生產線動態運行狀態情境,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實施工學交替,建立“工作化”學習制度,將安全性、動態性、流水性、協作性、關聯性融入技能模塊,在項目實施、工作過程中展開技能訓練。
3.完善考評機制。全面考量學生的職業適應性的多維度評價,是結構性改革設計。量化維度指標值,絕不是一張試卷能解決的問題。系統化的量化工作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評價指標,需要從整體上構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的閉環控制系統,建立職業化考評機制??荚u機制的優劣主要體現在信度和效度兩個方面。“項目引領”就是從貼近生產一線的項目設置開始,利用項目實施成本、項目完成質量、項目完成效率等屬性,標定量化指標?!肮ぷ鲗颉本褪且w現工作態度、工作過程、工作質量,以工作規范為標尺對標職業行動績效,進而形成評價的根本依據?;谧灾鲗W習能力、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獲得工作過程結果。構建內部心理與外部行動相互作用機制,立足多方面、多維度考評學生的職業適應性,切實提升職業教育技術技能的質量信度和效度。
在競賽考核方面,持續抓緊抓好競賽項目,形成常態化。在大賽中嵌入思政,職業素養、X證書等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動性,基于生產應用的層面,對創新目標、創新思維、創新過程等維度,建立系統性的評價機制素質能力雙體現、定性定量雙評價。鑒于流程制造的特征需求,借助“流程再現”的實訓平臺,根據學生的工作態度、操作規范、技術方案、實施效度、實施質量、實施成效、創新等七個維度的行動績效,做出定期的曲線圖,根據圖像中進步的的幅度實現增值性考核評價。引進企業工作規范,全面評價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技術技能、工作情感、工作態度、協作交流等各個方面的職業素養,實現職業性評價。按照流程制造生產線需求,遵循“計劃—執行—檢查—改進”流程,建立動態過程性考核評價機制,實施任務過關型考評方法,將前一個工作環節的職業行動績效評價結果用作后一個工作環節啟動的整改依據,提升技術技能,矯正不良習慣,探究創新工作方案,培養良好的行為規范,最終形成技能訓練的閉環控制機制,全面檢測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職成〔2020〕7號)[Z].2020-09-
23.
[2]趙志群.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的發展[J].職教論壇,2018(1):52-57.
[3]于仲安,任志斌.以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的電氣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9(6):89-92.
[4]舒智芳.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34):336-337.
[5]王愛民,谷川.軟件工程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1):143-145.
[6]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祝木田(1965- ),男,山東淄博人,淄博職業學院智能制造學院,教授;劉哲(1988- ),女,山東淄博人,淄博技師學院工商管理系,講師。(山東? 淄博? 25530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課題研究項目重點課題“新時代高等職業院校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專業領域團隊教師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項目編號:ZD2020010201,項目主持人:曾照香)和2020年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體系化課題研究項目“基于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的產業資源生成教學資源的路徑方法研究”(項目編號:TX20200701,項目主持人:趙紅軍)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