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敏 蓋順
[摘 要]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文件,是人才培養目標、基本規格、培養過程方式的總體設計,是學校組織開展教學、安排教學任務、實施教學管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依據。經過多年的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高校產生了大量的招生、培養、就業方面的數據,利用實時掌握的數據完善人才培養方案,為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提供數據支持,開拓新思路,不僅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且能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使學生能夠實現高質量地充分就業。
[關鍵詞]人才培養方案;招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4-0168-03
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人才培養水平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根本標準,各專業的人才培養均需要有完整、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來做指導。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落實黨和國家關于人才培養總體要求,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的規范性文件,是實施人才培養和開展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雖然我國目前教育大數據的發展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但各高校在教學過程中都產生了大量的招生、培養、就業方面的數據,實時掌握并利用這些數據,不僅可以分析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興趣和學習效果,監控教學質量和秩序、強化學生學業審核管理,還可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改進招生就業等。我們從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著手,采集招生、培養、就業三大數據,并對數據進行相關分析,將教學中“沉默的數據”變成“會說話”的有用信息,為人才培養改革工作提供新的方法和新思路。
一、招生、培養、就業數據分析
我們對招生、培養、就業數據進行了清洗、整合、分析。從招生信息中可以得出各專業、各地市的報到率和生源質量情況;通過關聯分析各專業的招生計劃、錄取報到率、就業率、畢業率等,可清楚地了解各專業在學校的基本情況,為后續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和完善提供基本數據支撐。
(一)生源質量
2017—2019年,學校錄取新生的生源質量穩步提升,各分數段錄取新生所占比例見表1。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低分數段學生所占比例逐年減小,而400分以上學生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
(二)報到率、畢業率、就業率
我們對2017—2019年三年的各專業報到率、畢業率和就業率進行分析后發現,報到率排名在前5位的,80%是師范類專業,而排名在后2位的均是非師范類專業,分別是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畢業率排名在前2位的均是人數規模較小的專業,分別是思想政治教育、舞蹈教育,而人數較多的小學教育專業排第3,藝術學院非師范類專業的畢業率相對較低。近三年,學校畢業率和就業率趨于平穩,2019年因學校取消了畢業清考制度,畢業率和就業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大部分專業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
(三)培養數據分析
學生從入學起,就會產生考勤、成績等各類培養數據。從教務管理系統、各類教學平臺采集到學生的培養數據,包括學生的課程成績、學籍異動信息、學業預警信息、實踐實習信息、獎懲信息、考勤信息等。從各類系統中整合英語應用能力證書B級及以上通過率、大學計算機基礎成績、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證書(獲二級乙等及以上)、教師資格證獲取率這4部分數據,來對學生的學業情況進行分析,具體數據如表3所示。
從表3我們可以看出,英語應用能力證書B級通過率近三年逐年上升;大學計算機基礎近三年的通過率較高,均在96%以上;普通話水平測試獲二級乙等及以上的比例近三年逐年大幅度上升,但教師資格證獲取率維持在60%左右。2017年—2019年,學校全國大學英語B級、教師資格證、普通話過級率是逐年提升的,但整體水平并不高。以師范專業為主的高校,在后續學生培養上,須加強學生教師教育技能培養,構建教師教育課程模塊,突出學生三筆字、課堂教學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教師技能培養,強化教育實踐環節,切實增強學生的教師教育技能。
(四)就業質量相關分析
就業率、就業質量等信息能相對直觀地反映出學校專業的社會需求和社會認可度,直接影響專業填報的熱度。專業相關度是衡量大學生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有效程度的重要指標,反映的是學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的脫節及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差異。
筆者從畢業生就業管理系統采集畢業生的規模、就業率、畢業去向、就業流向等信息。學生在校期間,開展各類調研;學生畢業后,依托第三方數據調查公司,面向畢業生、用人單位展開調研。通過對2017—2019年學生就業數據采集、調研反饋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后我們發現:近幾年就業行業分布以“教育”行業為主,“私營企業”是吸納畢業生的主體。具體數據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近三屆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95.06%、95.67%、88.23%,因2019年取消了畢業清考,2019屆畢業生就業率有所下降。單位就業為近三屆畢業生主要的就業選擇,均在60%以上;就業行業主要集中在“教育”行業和“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行業流向與學校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定位基本相符合。近三屆畢業生主要在私營企業就業,比例均在73.00%以上;其次是在中初等教育單位就業。這些結果也基本符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定位。近三屆均有80%以上的畢業生認為目前就職崗位與所學專業相關。2019屆畢業生調研數據表明,畢業生目前所從事的工作與自身職業期待的吻合度、專業相關度、對母校的滿意度均有所下降。對此,學校應建立健全專業設置,增強專業建設與社會需求的良性互動,學校可結合就業率低及專業對口度較低的專業來考慮是否采取調整專業的招生規模、專業結構或者優化專業設置等措施。
二、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探析
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文件,是人才培養目標、基本規格、培養過程方式的總體設計,是學校組織開展教學、安排教學任務、實施教學管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依據。人才培養方案應當體現專業教學標準規定的各要素和人才培養的主要環節要求,包括專業名稱及代碼、入學要求、修業年限、職業面向、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課程設置、學時安排、教學進程總體安排、實施保障、畢業要求等內容,并附教學進程安排表。我們通過對招生、培養、就業數據的分析和研究,對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以社會需求和就業為導向,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經濟社會以及行業發展的要求,開設前沿課程和特色課程,凝練專業方向。根據就業質量數據分析,增強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社會需求的良性互動,進一步加強與企業行業的合作,深入企業行業調研,以此來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二)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和技能培養
1.按照職業特點和職業崗位能力要求,整合優化課程,精選內容,體現重點,以學生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為核心設置課程,構建具有鮮明職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2.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并推行遠程觀摩、現場見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多種見習實習形式。加強見習實習過程管理和考核評價,推進實習學校共同參與過程管理。
3.核心課程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實踐教學環節(實驗、實習或專項技能訓練等),在教學大綱中體現實踐教學計劃,明確實踐教學的時間、內容和考核要求等。
4.加強教師教育技能培養。構建教師教育課程模塊,突出學生三筆字、課堂教學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教師技能培養。創新教師教育培養模式,強化教育實踐環節,增強學生教師教育技能。
(三)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加強人文藝術素養教育、美育、勞動教育,鼓勵學生多樣化成才。將人文藝術素養教育、美育、勞動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并在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中試點開設講座類、自學類、實踐類、慕課類課程,安排指導教師布置學習要求、開展線下教學,實施課程考核,增加課程時間彈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三、結束語
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是學校保證教學質量和形成人才培養特色的重要文件。招生、培養、就業三大數據緊密聯系,互相影響。招生是基礎,是學校學生所有基礎數據的來源;培養是過程,是核心;就業是檢驗人才培養的結果。本文通過對比分析2017—2019年招生、培養、就業數據,為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提供了參考數據和決策支持,不僅有助于高校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模式,而且有助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畢業生更高質量、更充分地就業。
[ 參 考 文 獻 ]
[1] 趙長林,王桂清,邵懷領.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培養、就業“三位一體”聯動機制的構建:以聊城大學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17(6):120-125.
[2] 李海俠,代宣軍,王文成,等,以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J].科技與創新,2020(17):132-133.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