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陳鵬 薛明亮
[摘 要]文章從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學育人實踐角度出發,在教學資源建設中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提供載體與形式多變的多態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實踐教學資源,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學全過程,突出培育學生技術報國、技術強國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引導其成長為心系社會并有時代擔當的技術性人才。即采用大數據技術、深度學習技術構建承載文化自信、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資源,樹立大教育觀,拓展研究生教學育人的時空范圍,在研究生教育的實踐教學中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與踐行,建立民族高校研究生教學立德樹人的育人體系,增強民族高校研究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實效性,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提供范例。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實踐教學;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4-0208-04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在我國各民族群眾之間培育共有的文化價值,從而凝結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人們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最終形成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身份的認同感和向心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新要求[1]。2021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在各族干部群眾中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特別是要從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全面理解黨的民族政策,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2]。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3]。
在互聯網數據爆炸式的增長情況下,如何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培育研究生特別是民族高校研究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研究生高等教育實踐中,高等學校特別是民族高校承擔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重要使命。青年一代特別是研究生,不僅是國家的未來,而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必須加強研究生獲取網絡信息的導向性教育作用,加大價值認同、文化認同、網絡引領、國家認同、政治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自信的互聯網資源供給,在教育教學所有環節中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元素,貫穿研究生專業教育的全過程,實現研究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引領作用。
目前,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大多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發,圍繞社會科學層面展開,如民族觀教育[4]、新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研究[5],基于少數民族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6-7],多學科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8],學生工作者利用互聯網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法[9],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途徑研究[10-11],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12],新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現狀與培育路徑[13],新時代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探究[14],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建設[15]。這些研究大多以理論研究分析為主、實踐培育路徑為輔,從研究生專業教育、計算機科學與新興交叉學科技術角度開展相關研究的文獻還不多,因此,以互聯網大數據智能計算技術作為教學資源輔助,把鑄牢民族高校研究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元素融入研究生教學育人過程,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技術難度和探索性。
一、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案例設計思想
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元素的研究生實踐教學案例設計以研究生教育中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教育為核心,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計算機學科、新興交叉學科多學科融合,兼具學理性和實踐性,各學科在加強、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相互借鑒,在交叉融合中守正創新。深入挖掘鑄牢民族高校研究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時代內涵和發展空間,在實踐路徑上實現多學科聯動,協同推進,為中國特色的民族高校研究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范例。
在研究生實踐教學資源構建中深入挖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時代內涵和發展空間,探索民族高校研究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實踐教育有效途徑及科學評價,做到切實有效地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教育融入計算機專業教學的育人過程。
本文從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學育人實踐角度出發,采用大數據技術、深度學習技術構建承載文化自信、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資源,樹立大教育觀,拓展研究生教學育人的時空范圍,在研究生專業教育教學中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與踐行。在研究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中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實踐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采用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的教育教學方式。以理論知識為基礎,讓學生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客觀存在;在專業教育中逐步形成邏輯思維與批判思維,理性看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專業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同理心,從心理、情感上接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最終體現為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
二、教學案例設計實例
這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識圖譜可視化系統為例,介紹設計實施過程。該工程實踐項目以知識圖譜、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手段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識圖譜,訓練學生學以致用的綜合能力,使他們能夠利用所學理論實踐知識對社會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投身專業研究的使命感,鼓勵學生把愛國精神轉化成為國奉獻的實踐行動。
以我校電子信息領域研究生工程實踐課程為例,介紹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元素融入其中的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流程實施分為師生交流、課堂實踐教學、課后實踐、教學反思四部分。其中,師生交流作為輔助,在工程實踐課程教學結束之后要進行教學反思,如圖1所示。
在導學階段,教師發布技術資料、深度學習知識圖譜相關推薦資源。學生通過在線平臺進行技術學習和知識儲備,并根據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通過互聯網上信息檢索技術進行文獻綜述、資料查閱,遇到難點和困惑請老師和同行專家解讀。依據分工合作的項目任務完成線上項目資料調研、線下問題與案例分析研討,準備課堂匯報資料。
在課上理論教學階段,學生展示匯報項目或案例分析成果。教師在引入主題、思政導入之后,針對學生知識儲備階段出現的問題和重點難點進行知識點講授和交流,拋出問題、組織討論。主要講授基于雙向長短時記憶循環神經網絡+條件隨機場的命名實體識別技術、關系檢測技術、短文本分類技術,基于字—詞編碼的問句實體識別方法、TextCNN與注意力機制Attention相結合的圖譜補全、實體消歧、知識圖譜自動更新等技術。在課堂實踐教學階段,教師講解行業案例項目需求,布置實踐教學任務,展示行業項目案例。學生則通過線下需求調研進階實踐,提出項目方案,并與教師團隊和行業專家研討方案的可行性。
在隨后的實踐階段,學生分組組建項目團隊,以分工合作方式完成項目階段性成果。按照軟件工程工程化開發思路,學生首先完成線上線下學習任務,歸納總結知識點,形成思維導圖,根據知識點對項目方案進行改進與提高,最后按進度安排完成各個里程碑任務,參加線上線下里程碑成果答辯評審。各個階段之間實施串行、并行交替執行,不完全按照同一時間線順序執行。
1.直播課程學習:任課教師帶領研究生共同學習博雅大數據學院COVID-19疫情的數據科學實踐系列直播公開課,了解如何使用Python對疫情大數據進行爬取、如何采用Pandas對疫情進行探索性分析,分析中國各省和世界各國的實時數據、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歷史數據。借助可交互PyEcharts可視化分析工具分析疫情的演變態勢及病毒致死率在各國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等深層次問題。
2.團隊組建:學生以分組、團隊合作形式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數據爬取和分析,采用頭腦風暴方式對項目目標、項目方案進行設計;采用階段性成果物提交、日報周報提交方式推進項目進度;采用團隊討論、組會、教師技術支持多種方式解決技術難題;采用項目答辯、成果物展示、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專家打分形式進行實踐教學成果物評價。
3.編碼實踐:采用軟件工程工程化思想,以團隊合作方式完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互聯網大數據爬取和分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知識圖譜技術手段在科普層面呈現,幫助在校研究生全面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知識,并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根據團隊教師的指導,各學生團隊根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領域的規則和定義對要構建的知識圖譜進行設計,再經過數據獲取、數據處理后,使用基于深度學習的命名實體識別方法將部分結構化數據進行整理保存。經過知識融合,將數據導入Neo4j圖數據庫中,構建出包含多個實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知識圖譜。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結果,讓學生了解我們國家和政府在發展建設中取得的成就,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樹立愛國主義情懷。
學生編碼實踐過程中通過使用Python語言實現的科學計算工具包NumPy和Pandas進行數據分析,使用Matplotlib、PyEcharts和Seaborn進行可視化分析。通過該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完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識圖譜構建,并基于知識圖譜進行可視化分析,讓學生切身體會大數據爬取、科學可視化分析的作用及應用,學會利用所學知識科學應對社會問題。訓練研究生學以致用的綜合能力,使其能夠利用所學理論實踐知識對社會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投身專業研究的使命感,鼓勵學生把愛國精神轉化成為國奉獻的實踐行動。
三、結論
本文從文化路徑、技術路徑、實踐路徑等方面入手,開展民族高校研究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范例研究。以鑄牢研究生中華民族共同意識教育為核心,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計算機學科、新興交叉學科多學科融合,兼具學理性和實踐性,各學科在加強、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相互借鑒,在交叉融合中守正創新;深入挖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內涵和發展空間,避免單一學科的局限性。在實踐路徑上實現多學科聯動、協同推進,探索了研究生實踐教學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研究生工程實踐的教學育人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實踐載體,探究科學有效的實踐路徑。
[ 參 考 文 獻 ]
[1]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民族高等教育新發展[EB/OL]. (2018-12-24)[2021-06-28].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1224/c40531-304832
21.html.
[2] 海外網.習近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EB/OL].(2021-03-05)[2021-06-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402801085894
610&wfr=spider&for=pc.
[3] 央視網新聞.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激勵高校師生砥礪前行[EB/OL].(2021-04-20)[2021-06-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570096032
253196&wfr=spider&for=pc.
[4] 朱杰. 新媒體環境下鑄牢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8):37-39,41.
[5] 詹小美, 李征. 民族觀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 思想理論教育,2019(1):21-27.
[6] 柴文斌.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2):86-90.
[7] 王福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文化認同研究[J]. 學術探索,2019(4):146-151.
[8] 麻國慶,關凱,施愛東,等.多學科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筆談一)[J].西北民族研究,2020(2):5-17.
[9] 楊智光, 唐珊. 輔導員利用互聯網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法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4):92-94.
[10] 彭尚源.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途徑研究[J]. 民族學刊,2020(01):8-13,121-122.
[11] 李然. 新媒體時代下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探析[J]. 新聞傳播,2019(7):12-15.
[12] 耿俊茂.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J].社會科學家,2019(5):145-148.
[13] 張宇峰, 方晨光. 新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現狀與培育路徑[J].當代青年研究,2019(3):57-64.
[14] 王新剛. 新時代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9(21):28-30.
[15] 萬明鋼,王婕.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建設[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26-34.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