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 胡琪蒙
摘 要:本研究針對目前國內藝術類高校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以中國民族民間舞為研究對象,從課程教學改革的角度分析制約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因素,提出結合新媒體環境特點和優勢,構建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改革創新體系的設想,并通過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將新媒體技術運用于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的全過程,闡明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改革將理論講授手段多樣化與舞蹈創編手法多元化相結合的必要性,為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研究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新媒體;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深度融合
中國民族民間舞是國內高校藝術教育中舞蹈學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該課程教學的主旨為訓練、提高學生的舞蹈技能,引導學生傳承民族文化。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環境也發生了改變。對國內高校舞蹈課程教學現狀的調查表明,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存在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內容陳舊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限制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課堂教學的發展,也間接抑制了學生學習舞蹈專業技能的積極性。從目前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研究來看,大部分的研究者或是未能認識到新媒體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性,或是著眼于新媒體在其他舞蹈教學中的影響,或是致力于舞蹈創編方面的應用,對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并無顯著的指導意義。
一、新媒體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的影響
傳統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主要沿用線下的面授課堂“示范、講解、糾正”的教學方式,教師通過整理來自國內權威專業院校的民族舞蹈的素材,提取單一舞蹈元素編排成組合舞蹈后傳授給學生,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輸入和模仿的狀態,缺乏主動思考。教師在此過程中也因為教學任務的繁重,疏于及時更新教材內容。因此,傳統的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往往關注身體技能訓練和外在表現形式,忽略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的風格特點和對民族文化因素的關注。
新媒體已經成為高校教學的基本工具,也成為清除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困境的有力武器。新媒體的介入為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新渠道,使學生在互聯網信息中不斷產生新的靈感,并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新思路。通過分析新媒體與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之間的關系,依托新媒體技術、借助新媒體平臺、運用新媒體手段,可以有效化解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推動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的改革,豐富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的教學成果,是提高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舉措,有利于打破傳統民族民間舞蹈課程教學的局限性,優化傳統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模式,使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案、考核標準等方面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二、新媒體環境影響下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內容改進
根據中國民族民間舞的風格特點和不同地區民間舞的特征,漢族民間舞發展出云南花燈、安徽花鼓燈、山東秧歌、東北秧歌等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舞,少數民族中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傣族等民間舞蹈與漢族民間舞在不同的文化、生長環境中各美其美。因此,從教學內容上拆解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舞種,可以分為漢族舞蹈和少數民族舞蹈兩大類。根據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內容安排,設計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計劃,確定學生大一、大二到大三期間進行漢族、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四個民族的五個舞種(漢族舞種包括東北秧歌和山東膠州秧歌)學習,大四進行舞蹈創編實踐和舞蹈作品的展演,實現從課堂教學到舞臺實踐、從教學輸入到創作輸出的過程。
近年,新媒體的不斷出現和媒體融合的加速,對舞蹈行業發展是一個重大的挑戰。教師要積極創新實踐教學體系,以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新媒體教學為載體培養學生“演、編、教、評”四項素質,提升學生專業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首先,教師在每一課時開始前通過線上聊天軟件與學生一起對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起源、生態環境、社會歷史背景等資料進行梳理,引導學生到各大視頻網站觀看舞蹈成品資源,提前熟悉了解民族風情和觀眾心理狀態。其次,通過課堂教學精講提升、隨堂小測驗和分組互助等活動,以及部分軟件的“搖一搖”等趣味功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再次,教師在教授完課程新內容后,讓學生借助移動電子設備對課堂內容進行反饋,教師通過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通過聊天軟件進行實時糾正和解答,以便于下一次課程的內容調整。最后,學生將完成的民間舞作品通過影像記錄下來,并將鏡頭作為舞蹈表演作品的一種傳遞手段,通過多鏡頭的切換拍攝和后期剪輯,達到視頻作品的視覺效果最佳化,然后將作品發表于社交媒體,通過互聯網共享與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三、新媒體技術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新媒體技術為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專業教學拓展了新通道。通過搭建互聯網教學平臺對學生進行遠程教學,借助視頻及圖文資源及時更新教學材料,利用手機教學軟件進行實時互動管理,結合自媒體平臺進行教學拓展和傳播分享,利用互聯網的碎片式資源補充傳統老舊的教學材料,這不僅是對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的創新拓展,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民間舞蹈的保護。
新的培養目標,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相應的民族舞蹈,還要了解民族文化、風格形成的原因等。教師要加強分析和思考,結合多種手段改進教學方法,拓展教學空間。新媒體技術的出現,在信息的傳遞上不僅提供了更快、更多的傳播手段,也促使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針對自身特點,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索新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在教學中可借助各類新媒體技術,如使用VR、全息投影等手段,將傳統的示范法、講授法、分解法、比較法和練習法在新媒體環境下深度融合,并通過新媒體技術對教學效果進行檢驗與評價。
互聯網的興起,給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帶來了“兩新、兩快、兩便捷”的特征,給教師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可能性:第一,內容新、方式新,使得教學資料的內容在更迭中保持最新,拓寬了教師的教學平臺和渠道;第二,傳播速度快、接受速度快,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過程中信息的傳播隨著5G網絡的全面覆蓋而不斷提升;第三,傳統舞蹈專業課堂教學要在固定時間和空間內進行,網絡的介入使師生通過網絡終端便可以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靈活選擇場地和時間,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應立足于培養綜合型舞蹈類人才,順應新媒體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解冰冰.新媒體時代高校舞蹈教育的改革創新路徑[J].藝術評鑒,2021(8).
[2]彭偲晗.地方應用型高校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改革問題探析[J].大眾文藝,2021(9).
[3]蔡雯.OBE理念下高師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戲劇之家,2021(10).
[4]蘇時進.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變革的若干建議[J].舞蹈,2021(2).
[5]常娟娟.基于項目教學法的早教專業民族民間舞課程動律教學探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6(8).
[6]烏日娜.新媒體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借鑒與融合:基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探討與傳承發展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1(11).
責編:應 圖
項目基金: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新媒體環境下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的創新研究”(編號:2021GA080)
作者簡介:郭林(1957— ),女,武昌理工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化傳播;胡琪蒙(1994— ),女,武昌理工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舞蹈編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