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故事是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重要構成,女性形象也是國家形象的重要折射與體現。文章立足于人民日報、澎湃新聞兩大新聞媒體共計120篇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女性醫務工作者的報道樣本,基于學者臧國仁的高中低層次框架理論,探析報道中呈現的中國女性醫務工作者形象及其背后折射的多重國家形象。結果表明,抗疫期間媒體對女性醫務工作者的報道打破了傳統報道對女性的偏見,彰顯了其守崗敬業、向險逆行、溫暖親和的獨特形象,折射出民主進步、富有人文關懷、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大國形象。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提出講好中國女性故事,傳播好中國國家形象的“四多”對策:多主體設置女性議題、多角度創新敘事方式、多形式呈現女性形象、多學科交叉開展女性研究,以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的建設和傳播效果,促進我國對外傳播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女性形象;國家形象;新冠肺炎疫情;女性醫務工作者;框架理論
中圖分類號:C913.6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7-0049-05
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至全國各地,極大程度沖擊了社會公共衛生體系,對公眾生活造成了深刻影響。直至今日,“德爾塔”“奧密克戎”等新冠變異毒株仍不斷肆虐,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抗疫”成為中國社會近年來的一大核心議題。
在這場人類與病毒的較量中,女性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根據上海婦聯協會公布的數據,女性在奮戰一線的抗疫團隊中占據了相當的比重,馳援武漢的醫務工作者中女性占比更是高達三分之二。在這些女性群體中不乏出類拔萃的佼佼者,如“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對疫情局勢做出準確研判提議武漢封城的李蘭娟院士,帶領團隊夜以繼日研發新冠疫苗的陳薇院士……疫情中女性醫務工作者的形象在各類媒體的報道中得以大量呈現。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欒軼玫[1]所說,女性故事是中國故事的重要構成,女性形象也是國家形象的重要體現。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女性形象在媒體中的呈現充斥著刻板化、歧視、污名化等現象,對我國國家形象的塑造產生消極影響。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媒體對女性醫務工作者的大量報道是新時代我國女性形象傳播的一大全新組成部分,文章試圖將女性主義問題置于框架理論的視域下進行探討,基于三個層次框架分析在抗疫時代背景下女性的整體媒介形象,突出強調新時代女性媒體形象對國家形象傳播的深刻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一、理論架構:女性主義與國家形象傳播
女性主義源于英文單詞feminism,發源于18世紀的自由女性主義,是一種為結束性別主義(sexism)、性剝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視(sexual discrimination)和性壓迫(sexual oppression),促進性階層平等而創立和發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該理論的發展可以分為前、中、后期。前期主張女性針對男性的專有權,中期強調兩性差異。學者趙石妍[2]指出,至20世紀80年代,女性主義理論發展至后現代階段,后現代女性主義主張女性沖破家庭的束縛,在外界爭取得到自我肯定與對于自身的準確定位。
美國傳播學者蓋爾·塔奇曼1978年出版的論文集《爐床與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標志著女性主義與新聞傳播學的交叉——女性主義媒介研究的誕生。該理論傳入我國后,2002年鮑海波教授在《新聞傳播的文化批評》中指出女性在新聞傳播活動中存在三重缺席:新聞傳播主體的女性缺席,即女性話語權的缺失;新聞內容中的女性缺席,即有關女性的新聞報道極少;新聞受眾的女性缺席,即女性的媒介消費較為單一,僅局限于娛樂、美妝、購物等媒介內容的消費。
一國的女性在媒介中呈現的形象影響著世界受眾對于該國形象的認知。“當今的國際社會,普遍重視對女性權利的尊重和保護,甚至將一個國家對女性的尊重,作為對該國文明程度判斷的標尺。”[3]有關女性題材的文學、繪畫、音樂、影視作品等歷來是世界各國國際傳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信息流”與“影響流”的交織作用下形塑著該國國家形象,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約翰內斯·維米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等塑造了西歐國家形象。而大量有關南亞某國婦女不平等遭遇的影視作品則在國際社會上形塑了該國落后、封建、重男輕女、安全性低的負面國家形象[4]。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與思路
文章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媒體報道呈現的女性醫務工作者形象,從以下兩個研究問題出發,探析此類女性形象所折射的中國國家形象。
RQ1: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女性醫務工作者的報道中,都采用了什么樣的新聞框架?
RQ2:人民日報和澎湃新聞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女性醫務工作者的報道中,分別構建了怎樣的中國女性形象,進而呈現了怎樣的中國國家形象?
(二)研究樣本與方法
筆者在人民日報、澎湃新聞微信公眾號后臺搜索引擎上以“女醫務工作者 疫情”“女醫生 疫情”與“護士 疫情”為關鍵詞搜索,按閱讀量由高到低排序,時間限定為2020年1月15日疫情暴發初期至2022年1月15日抗疫常態化兩年期間,從兩大媒體中剔除重復內容后各篩選出60篇(共120篇)新聞報道作為研究樣本。
文章結合內容分析與文本分析兩大研究方法,采用量化方法對人民日報、澎湃新聞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關女性醫務工作者的報道進行研究,并著重分析這些相關報道中采取的高層次框架(包括新聞框架選取、報道傾向、消息來源及體裁選擇)、中層次框架(包括女性醫務工作者在報道中角色類別、社會角色、專業背景分布及地域分布)和低層次框架(圖片)分別建構了何種女性醫務工作者形象,進而建構了怎樣的中國國家形象。
三、人民日報、澎湃新聞相關報道分析
(一)疫情期間女性醫務工作者媒介形象的整體分析
1.高層次框架下的中國女性醫務工作者形象:守崗敬業,講述抗疫故事
學者臧國仁[4]指出,新聞報道中的高層次框架是對某一社會事件主題的界定。在高層次框架中,媒體通常預先設置新聞報道的相關主題框架,在此基礎上撰寫標題,選取消息來源,從而使整體的報道傾向達到理想效果。
研究發現(見表1),兩大媒體在疫情期間女性醫務工作者相關報道的主題框架選取中,位列前二的分別是日常工作內容框架(28.3%)和突出事跡介紹與精神歌頌框架(22.5%),這兩大框架皆側重于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此類報道占據本次研究樣本數量的50.8%,且大多體現了女性醫務工作者堅守一線、任勞任怨、不畏艱險的守崗敬業精神。如《堅守者|護士長多年初一值班:我頂一個崗能多一個護士陪家人》講述安徽省宿州市蕭縣人民醫院普外科護士長邱影多年在崗位上度過春節,《武漢防疫一線護士:沒想過春節能休息》中提到“沒想過春節能休息,相信我們會齊心協力戰勝這場疾病”,《醫生丈夫感染新冠病毒被隔離治療,護士妻子堅守崗位護理患者》中描述“丈夫被隔離后,田鈺在急救中心堅守崗位12天,幾乎每天工作都超過12小時,隔離病房里常常能看到她穿著防護服的忙碌身影”。這些報道都展現了女性醫務工作者在疫情面前對自身崗位的堅守,哪怕面臨險境依然不放棄、勇于承擔崗位責任的堅韌女性形象。

本次研究的120篇樣本總體展現了對于疫情期間女性醫務工作者的正面報道傾向(110篇),其中1篇呈現負面傾向,9篇趨向中立。在體裁選取上主要以消息(54.2%)和特寫(32.5%)為主,便于人物形象的進一步塑造。
值得注意的是,關于樣本中新聞消息來源(見表2),女性醫務工作者本人占比46.7%,而醫院等官方機構僅占27.5%。一反以往女性在新聞傳播主體中失聲缺席的沉默現象,在有關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女性醫務工作者逐步走向前臺成為媒體消息源,呈現出積極主動發聲講述與病毒抗爭故事的女性形象,暗示了中國女性話語權的逐步提升與社會地位的改善。

2.中層次框架下的中國女性醫務工作者形象:向險逆行,舍小家為大家
新聞報道的高層次框架初步形成后,還需要運用中層次框架進一步緊扣主題,揭示事件意義。這一框架主要包括具體事件、結果、影響、歸因等。在分析中層次框架時,研究將更多聚焦于整篇新聞文本,尤其是針對更細節的信息。
研究發現,在人民日報、澎湃新聞報道的女性醫務工作者地域分布中,近60%的女性為馳援疫區的非當地醫務人員,疫區當地工作人員占40.8%。根據2020年3月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數據,在全國346支援鄂醫療隊4.26萬醫務人員中,女性人數為2.8萬人,占到全部援鄂醫務人員的2/3。這些報道數據建構了女性醫務工作者在疫情中向險逆行、不畏艱險的形象,彰顯了抗疫中偉大的女性力量。
此外,在建構女性醫務工作者形象時樣本中僅3例未提及其職業角色,其余皆側重于報道其作為醫生護士的白衣戰士職業形象,如《奔跑在“極限邊緣”:一名感染科醫生的抗疫兩年》《凌晨突降暴雨,廣州核酸采樣護士堅守一線》《抗疫前線的95后“女戰士”:不要顏值要擔當》等報道,打破了以往媒體對于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建構,展現了女性醫務工作者在險境中勇于“上前線”承擔救死扶傷職業使命的人物形象。報道中對女性醫務工作者家庭角色的刻畫僅次于職業角色,總數占比高達34.2%,展現了女性醫務工作者作為妻子、女兒、母親等身份因抗擊疫情而無法陪伴至親左右的無奈:有的多次推遲婚期甚至將婚禮改為“云婚禮”(如《護士的“云婚禮”:現場只有新郎,新娘堅守在深圳抗疫一線》),有的身在前線仍牽掛著子女(如《操碎了心啊!護士在防護服上喊話女兒:認真寫作業!》),有的甚至錯失至親(如《深圳25歲女護士接到外公去世噩耗后仍堅守崗位》)。盡管如此,她們仍選擇堅守一線戰場抗擊疫情,呈現了“舍小家為大家”無我奉獻的中國女性形象。
從報道中女性醫務工作者承擔的具體社會角色(見表3)來看,除去醫院普通員工這一傳統角色(66.6%)以外,女性在這場與疫情的斗爭中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從疫情初露端倪時勇于吹哨警醒眾人(1.7%),到多次參與抗疫(5%),再到領導整個抗疫團隊救死扶傷(17.5%),甚至為政府的抗疫斗爭提供戰略性決策(7.5%)……多重角色的呈現彰顯了女性醫務工作者一反以往大眾心中柔弱的刻板印象,在疫情大考面前體現出巾幗不讓須眉的智慧、勇氣與擔當。

3.低層次框架下的中國女性醫務工作者形象:溫暖親和,彰顯女性氣質
臧國仁[4]認為,除去高、中層次框架,新聞事件的報道框架還由以語言和圖片符號構成的低層次框架組成。相較于文字,圖片對受眾有著更強的吸引力與沖擊力。因此,在分析這一框架時,文章側重于對疫情期間有關女性醫務工作者報道的圖片使用展開分析。
筆者注意到,在人民日報、澎湃新聞有關女性醫務工作者的120篇報道樣本中,共使用了273張圖片(見表4),多以女性醫務工作者的特寫為主,除去190張表現女性醫務工作者于一線救援的情況外,45張呈現了其私人生活的場景,17張展示了女性醫務工作者與家人通過書信表情達意、記錄個人生活的點滴,刻畫出白衣戰士背后溫暖親和、孝順顧家、飽含女性氣質的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女的形象,使女性醫務工作者形象更為立體化、多元化,而非僅是奮斗在抗疫前線的勇者。

如澎湃新聞在《抗疫、漫畫、追星、拍Vlog……這屆90后護士另類又強大》中插入了瑞金醫院的90后女護士們在抗疫前線制作的“小籠包遇上熱干面”和“Q版醫療隊隊員”等漫畫及她們在防護服寫上諸如“吳青峰鐵粉”“林書豪女朋友”之類追星宣言的照片,展現了90后女性醫務工作者的樂觀、活力與堅強。在《在方艙醫院跳廣場舞,還不夠!》中插入了武漢方艙醫院女性醫務工作者帶領患者做護肺操、呼吸操、廣播操、打太極拳,甚至跳起四川壩壩舞、新疆民族舞等場景,刻畫了女性醫務工作者在疫情面前依然自如、沉著、樂觀與熱愛生活。人民日報在《“何甜甜,這是我第三次求婚了!”》中插入了浙江急診科護士何甜甜因支援一線兩次錯過男友求婚后喜提對方第三次求婚的圖片,在《天津一女醫生與丈夫舉辦“云婚禮”》中插入了女醫師郎峻域因抗疫無法抵達現場與丈夫連線舉行婚禮的畫面,生動呈現了女性醫務工作者們疫情期間的愛情與婚姻。
(二)女性醫務工作者媒介形象折射的中國國家形象
學者李燁輝[3]認為,當代中國大眾傳媒對女性形象的呈現存在著鼓吹“美女文化”,夸大謬誤“女強人”形象和過度弘揚“賢妻良母”形象等弊端,在國際社會形塑了一種中庸、傳統、保守、女性地位低下、不利于女性施展才華的負面國家形象。而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媒體對于女性醫務工作者的報道打破了以往人們對于中國女性的刻板印象,進而對國家形象起到了重塑作用。
1.“女性撐起半邊天”式的民主進步國家形象
感染病專家張文宏曾表示,“女性具備了這場全球協作中需要的智慧和勇氣,女性的領導力在全球抗疫戰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女性的力量值得引以為傲”。疫情期間人民日報、澎湃新聞有關女性醫務工作者的報道展現了女性在抗擊疫情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專業冷靜的權威者、無私偉大的奉獻者、體貼入微的照顧者、向險逆行的戰斗者形象,詮釋了中國女性為民族為國家為人類未來“撐起半邊天”的擔當,進一步在國際社會塑造了我國民主、進步、向上,給女性充分能力展示空間的國家形象。
2.“重視女性需求”式的富有人文關懷國家形象
不同于男性,女性醫務工作者由于特殊的生理構造,在抗疫過程中屢屢面臨生理期帶來的困擾,面臨著“穿上隔離服后無法更換衛生巾”“出現血尿混合導致泌尿和上行感染”等棘手問題。為此,民間組織和官方機構紛紛為抗疫女性醫務工作者送去關懷。兩大媒體發布的《抗疫一線女性醫務人員急需安心褲等衛生用品,婦聯正組織支援》《抗疫中的女性,“最美”背后的傷害》等報道交代了女性所面臨的困境和相關部門的及時響應:民間公益組織開展“姐妹戰疫安心行動”,為女性醫務工作者籌集生理用品;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緊急募集定向援助一線女性醫務人員款物225萬元,其中用于定向采購安心褲資金20萬元、價值100萬元的衛生巾2020箱、價值5萬元的安心褲2萬個和價值100萬元的秋衣秋褲等。這些報道塑造了一個重視女性需求、富有溫度、強調人文關懷的國家形象,打破了以往國際社會對于“中國女性需求不被社會重視”的偏見。
3.“以全人類安危為己任的”式的命運共同體國家形象
疫情暴發后,陳薇、李蘭娟等女性科研工作者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線,開展科研攻關,總結并向世界分享抗擊疫情的中國經驗。在新聞報道中,李蘭娟院士當機立斷,對疫情局勢做出準確判斷,提出封城建議,并有先見性地將阿比朵爾、達蘆那韋藥物用于對新冠病毒的抗擊,對防止疫情進一步在世界范圍內擴散作出巨大貢獻;陳薇院士帶領團隊夜以繼日研發新冠疫苗并在國際率先開展疫苗的臨床實驗,研制成功后向世界送去中國疫苗……這些站在疫情防控最前線的女性科研醫務工作者是中國形象的重要體現,進一步折射了一個勇于承擔大國責任,心系全人類安危,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家形象。
(三)講好新時代中國女性故事,促進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相關對策
一個國家的女性形象很大程度上反映該國國家形象,學者欒軼玫[1]認為,通過女性形象的塑造來傳播國家形象是一種可行且能有效提高國際傳播效果的途徑。因此當下在國際舞臺上講好新時代中國女性故事至關重要,筆者認為在新時代講好中國女性故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多主體設置女性議題,塑造女性話語體系
目前,國際上講述中國女性故事的聲音多為來自官方話語的一元體系,單調枯燥,難以吸引國際受眾注意力。在新媒體環境下,依托互聯網這一天然的國際傳播平臺,來自各行各業的中國女性(如女科學家、女藝術家、女教育工作者、女性醫務工作者等)皆能夠依托微博、Twitter等社交媒體發出獨特之聲引發關注,或是通過抖音、快手、YouTube等短視頻平臺展示自身的日常生活,實現多元主體共同設置女性議題,進一步在國際社會重塑中國女性話語體系。
2.多角度創新敘事方式,豐富中國女性形象
過去中國大眾傳媒對女性形象的塑造存在類型化、單一性和歧視性等問題,如今對女性的敘事方式開始有所轉變:電影《你好,李煥英》講述了平凡女性成長為母親、為子女無私奉獻的故事,折射女性對家庭的巨大奉獻;女性題材電視劇《了不起的女孩》《三十而已》以及女性題材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展現了三十多歲女性所面臨的夢想追逐、現實困境與平衡選擇,引發強烈反響并輸出國外;冬奧期間《中國婦女》雜志開辟“冬奧她故事”專欄,講述冬奧中的巾幗故事,進一步重塑國際受眾心中的中國女性形象。未來,對于女性故事的敘事方式有待進一步探索創新。
3.多形式呈現女性形象,打造女性故事外宣媒體矩陣
新媒體環境下,女性形象的呈現不再局限于過去主導的文本傳播,直播、短視頻、影視劇乃至漫畫、脫口秀、廣告作品等都成了新時代女性形象的重要呈現形式,為女性故事的傳播提供了新思路。當下我國的國際傳播實踐中,缺乏針對中國女性形象對外傳播的旗艦媒體,因此有關部門可以開設專門講述中國女性故事的國際電視臺、國際報刊、國際廣播,并在相應的多語公眾號、微博、Twitter、抖音、YouTube等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女性故事對外傳播,形成中國女性故事的外宣媒體矩陣。
4.多學科交叉開展女性研究,強化女性學術主題話語
目前學術界對于女性主義話題的研究集中于文學、新聞傳媒、社會學、社會學等單個領域,較少有將女性形象與這些學科領域視角相結合的研究。從古至今,女性在各個領域皆留下了獨特的身影,學術界應進一步致力于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視角下對各個時期中國女性形象的研究,從全新縱深視角切入,解讀更立體的女性形象,在各個領域內開展針對女性話題的國內外學術交流,打造中國女性的獨特學術話語體系,深化國際社會對于中國女性形象的理解。
四、結語
講好女性故事對于塑造國家形象至關重要。基于學者臧國仁的高中低層次框架理論,筆者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媒體對于女性醫務工作者的報道打破了過去報道中對女性的偏見,詮釋了守崗敬業、向險逆行、溫暖親和、舍小家為大家的中國女性形象,進而呈現了一個民主進步、富有人文關懷、奉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在未來,講好中國女性故事的方式方法仍要不斷探索創新,學界業界可以從“多主體”“多角度”“多形式”以及“多學科”等視角切入加以嘗試,以達到更好更精準的傳播效果,從而使中國女性及其背后的國家真正被世界所理解。
由于時間、人力等因素制約,本次研究只選取了人民日報、澎湃新聞作為研究樣本,并不能全面代表所有媒體。若能在日后的研究中擴大樣本來源,選取更多海內外媒體關于中國女性醫務工作者的報道樣本甚至是相關的自媒體短視頻樣本加以研究,結合國際社會主流媒體的涉華輿情,或許會得到更豐碩、更有意義的研究成果,有待進一步嘗試。
參考文獻:
[1] 欒軼玫,魯妮.新時代女性形象與中國國家形象傳播[J].對外傳播,2021(11):53-56.
[2] 趙石研.淺析女性主義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J].新聞世界,2011(10):211-212.
[3] 李燁輝.基于女性形象傳播的國家形象塑造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12):146-147.
[4] 臧國仁.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之論述[M].臺北:臺北三民書局,1999:34-37,41-44.
作者簡介 邵奕敏,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媒體與全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