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憶蓮 李炳煌
[摘 要]課堂小結在語文教學中承擔著“豹尾”的角色,但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無效、低效的現象。基于對課堂小結現狀及原因的分析,教師可結合教學實際,從研讀課標與教材、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以有效提問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結合單元內容理解深化主題五個方面來優化語文課堂小結。
[關鍵詞]課堂小結;六年級;現狀;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10-0055-03
完整的語文課包括課堂導入、新授和課堂小結三部分。教師通常將導入設計得精彩巧妙,致力于在一開始就將學生的注意力、情感充分引入課堂;新授部分則力求做到內容豐富、層次清晰、重點突出;而課堂接近尾聲時,由于時間關系或教師課前的準備不足,往往會被簡簡單單一筆帶過,整堂課倉促結束,從而導致課堂小結的有效性未得到體現。“精彩在始,精致于終”,一堂優質的語文課,其課堂小結必定是讓人回味的。
一、課堂小結的現狀
(一)無效課堂小結
無效的課堂小結在以教師、課本、教案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中最為常見。教師雖然明白課堂小結不可或缺,但進行教學設計時卻并未想方設法來提高課堂小結的有效性,未合理安排各個環節的時間,導致整堂課“頭重腳輕”。這樣的課堂小結僅作為完整課堂結構的補充物而存在,并未發揮其真正作用。
(二)低效課堂小結
在日常教學中,有些教師雖然思想上重視了課堂小結,但未能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發展情況精心設計小結內容。課堂小結時,教師的提問寬泛,沒有目的性和指向性,只簡單地對知識進行復述、概括,并未啟迪學生思考與質疑,強調的是知識的獲得,并不是課堂的延伸。這樣的課堂小結未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無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不能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三)有效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是學生有效學習的一個必要環節,有效的課堂小結能夠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知識結構體系,讓教學達到理想的狀態。有效的課堂小結還能使學生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學生在小結中反思,不但有利于學習活動的延展,為課外學習活動的開展提供經驗,而且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和學生相互促進,共同成長,不僅能達成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目標,更能改善學習方法,完善學習過程,并能就所學的內容進行拓展,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充分發揮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無效、低效課堂小結的原因分析
(一)未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未合理地把握教學時間
在新教師的課堂上,極易出現兩種極端:第一種是導入、新授時間太長,內容安排過多,導致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堂小結;第二種則是由于新教師缺乏教學經驗,擔心無法掌控課堂,于是在未進行合適的引導,未與學生進行良好互動的情況下,就快速地將問題的答案和盤托出,導致出現整堂課才過一半教師就已完成課堂小結的情況。
(二)教師掌控課堂,學生被動學習
為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重知識傳授,輕學法指導。教師想放,卻擔心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不夠高效,于是還沒完成“先扶再放”,就急急忙忙地將課堂收回,牢牢抓在手中。對課本上的內容,教師力求做到滴水不漏,甚至是“滿堂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磨滅,變成答題的機器。這樣的教學思想違背了新課程改革“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
(三)教師發展意識、反思意識不強
作為一名在農村一線教學的教師,我所在的農村小學師資力量較薄弱,教師負擔重,專業素養不高,專業化發展不足,教學反思意識不強,在管理上也缺乏創新與活力。教師對自身教學的認識不足,對教學中的問題未進行深刻的反思,自然無法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優化課堂小結的策略
(一)研讀課標和教材,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具備鉆研課標和教材的能力,不能完全依賴教學參考書。教師面對的每個班級的學生情況都不同,因此在備課時就應考慮學情,采取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對教材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所以教學設計也不能是千篇一律的。
教師應對六年級語文教學應達到的總目標、階段目標有清晰的認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了義務教育第三學段的學生在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方面應達到的目標,并且對各方面內容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實施建議。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研讀課程標準是一項基礎工作,只有充分了解各學段的教學目標、實施建議和評價建議,才能在剖析教材的基礎上更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除此之外,合理把握教學時間也是至關重要的。課堂小結的時間一般在3~5分鐘,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發揮小結的作用,這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和良好的課堂掌控能力。
例如,在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的教學中,第一課時“回憶往事”給我們提供了兩個活動建議:“填寫時間軸”和“分享難忘回憶”。“分享難忘回憶”的活動由學生進行設計和組織,教師可以這樣進行課堂小結:“通過同學們的分享,我們聽到了成長中許多讓人難忘的故事,看到了那一張張滿是笑臉的照片,集體活動的場景歷歷在目,老師更感受到了你們之間的依依不舍!難舍難分的情感訴說不盡,那就提起筆來,在‘時光傾訴卡’上將你想說的話寫下來,送給你舍不得的人吧!”在互贈“時光傾訴卡”的活動中,學生回憶了難忘的小學生活,誠摯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除了制作賀卡,有的學生還給好聽的樂曲填上詞,以唱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朋友的情感。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寫作能力、創新能力,加深了學生之間的友誼,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二)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打造精彩課堂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整合已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現代教育技術可以達到圖、文、聲并茂的效果,能夠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強有力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的《草原》一文,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內蒙古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更讓我們體會到了蒙古族和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教師在進行課堂小結時,可播放草原風光的視頻,在學生欣賞沃野千里的大草原時,結合視頻、音樂進行小結:“同學們,草原風景秀麗,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兩族人民團結互助。其實在中國,美的風土人情比比皆是,如果你發現了美,就請仔細觀察,并將情融入其中,用心記錄美吧!”教師通過視頻展現、音樂渲染,調動各種感官,引發學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鳴,點明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知、欣賞和創造能力。
小學六年級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強,教師教學手段是否具有直觀性、生動性,直接影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將復雜知識簡單化、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將枯燥知識趣味化。例如,教學《七律·長征》一詩,在進行課堂小結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紅軍長征的相關影片,讓學生認識到長征時的艱難困苦,進一步感受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并從中受到熏陶。
現代教育技術在豐富課堂教學的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學生在現代教育技術的影響下,自主學習的意識會增強,搜集整理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將得到提高。因此,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有效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三)調動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課堂小結的設計出彩,就能讓每個教學環節過渡自然、銜接緊密,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當新授部分接近尾聲時,上課時間也基本持續了30分鐘左右,此時學生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對此,教師應巧妙進行課堂小結,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
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沈從文的《臘八粥》一文,寫出了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八兒一家濃濃的親情。進行課堂小結時,教師說:“作者筆下的臘八粥甜甜膩膩、軟軟糯糯,可真讓人垂涎欲滴!怪不得嘴饞的小八兒迫不及待想要喝粥呢。我們品讀著文章,腦海里就浮現出畫面,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同學們,你最喜愛的食物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樣把食物寫進我們的心里,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呢?”學生對自己喜愛的事物都很感興趣,也渴望把自己用筆“做”出來的美食與同學們分享,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課堂氛圍自然就活躍了。這樣,學生能把從課文中學到的寫法學以致用,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學生應成為課堂小結的主角,應在教與學的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表達。將課內與課外知識相結合,將學習與生活相結合,課堂小結才能達到“課雖終,意猶存”的境界。
(四)以有效提問促思維發展,打造理想課堂
課堂上的無效或低效提問都存在著問題太寬泛、沒有針對性、未創設一定的情境、重預設輕生成等問題,這些因素對教學效果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語文是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學科,語文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要具備一定的教學技能,要能夠根據學科特點、學生個性特點營造良好的問題情境,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要引導學生對課堂進行回顧、梳理、整合,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堂中的許多問題并沒有唯一的答案,教師教學時要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同時,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使學生敢于表達真情實感。因此,有效的提問就給學生的語言、思維發展提供了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例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為人民服務》一課,教師可以從“為人民服務”這個論點著手進行提問:“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死得其所,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同學們,你知道還有誰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利益而死的嗎?”學生說出雷鋒、焦裕祿、李大釗、劉胡蘭、董存瑞等人物及其英雄事跡,并能結合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談自己的感受。在這樣的有效提問中,學生加深了對“為人民服務”的理解。
(五)結合單元內容,理解深化主題
統編六年級語文教材每個單元基本都由導語、課文、口語交際、習作、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幾個部分構成。以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導語中的雙主題“跟隨外國文學名著的腳步,去發現更廣闊的世界”“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內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節交流感受。學習寫作品梗概”就點明了本單元的學習要素,將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起來。因此,在本單元三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要落實語文要素,并進行寫法指導。口語交際“同讀一本書”板塊要求學生交流自己對于同一本書的感受;習作則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提出了“寫作品梗概”的要求,要求用簡練的語言介紹書中的人物、故事和情節;“交流平臺”和“詞句段運用”則幫助學生梳理總結本單元的學習;而“快樂讀書吧”介紹了閱讀名著的方法,還向學生推薦了《愛麗絲漫游奇境》一書。由此可以看出,統編語文教材單元的整體性較強,教師在進行課堂小結時應充分利用這種整體性和系統性,促進學生的遷移運用 ,幫助學生深化理解單元主題,總結提煉學習方法,為下節課的學習做鋪墊。
課堂小結不是簡單地重復教學重點,更不是完整課堂結構的填充物,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小結進行知識梳理,進行寫法的總結與提煉,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評價的能力,使學生成為課堂小結的主角,讓學生獲得思維的發展,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 參 考 文 獻 ]
[1] 姜楚楚,葉寧淼,倪濃水,等.語文課堂小結現狀與教學管理改進[J].管理觀察,2019(16):129-130+133.
[2] 王智姝.初中語文課堂有效小結的實踐與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3] 矯立中華.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動力問題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4] 戴成芳.讓學生成為課堂小結的主角[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4):181.
[5] 祝俞蕾.基于生本的閱讀教學課堂小結有效方式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9(7):20-21.
[6] 石利.改革教學環節 提高教學質量[J].教育探索,2011(6):85-86.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