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映田
摘 要:黃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炎黃子孫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鑒古而知今,臨黃河而知中國。靖遠是甘肅境內黃河流經里程最長的縣份,今后的發展中要深挖黃河資源、打造沿黃美景、講好黃河故事,努力打造黃河上游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示范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示范區,積極爭當黃河上游高質量發展排頭兵,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靖遠新篇章。
關鍵詞:靖遠;黃河故事;思考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8.021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調研時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時隔一個月,總書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時再一次強調:“我們都把黃河稱為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本文就靖遠境內的黃河資源和開發利用現狀進行調研分析,談一談筆者自己對講好靖遠黃河故事的思考。
1 黃河在靖遠
黃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炎黃子孫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靖遠是甘肅境內黃河流經里程最長的縣份,黃河從烏金峽入境靖遠,在甘寧交界的黑山峽流出奔騰遠去。黃河流經靖遠占甘肅省的34%,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
在靖遠境內發現的紅嘴子、堡子山、廟屲山等多處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遺址和墓葬群落,出土了數量不少的彩陶、素陶、磨制石器、玉器等先民用具,造型別致、紋飾生動,見證了早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有人類先民在靖遠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境內發現的吳家川巖畫、大沙溝巖畫、信猴溝巖畫、石羊灘巖畫等多處巖刻文化遺存,留下了反映古人類游牧生活的巖刻文明遺跡。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的歷史就是中國的歷史。靖遠作為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不斷爭奪的邊防地帶,在這里爆發了無數的起義和戰爭,歷代統治者在靖遠這片土地上通過開渠挖漕、屯田戍邊、修筑長城古堡等手段來抵御少數民族,控制內部戰亂,贏得戰爭的勝利。因此,黃河在靖遠境內就出現了很多的重要渡口,形成了重要的交通線路,境內出土的大量文物,現存的長城、古堡、烽隧等遺址也見證了靖遠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座重鎮嚴邑。
九曲黃河所塑造的一往無前、百折不撓的精神還為靖遠刻上了深深的紅色印記。1932年爆發了靖遠起義,1933年成立了西北抗日義勇軍,1936年紅四方面軍在靖遠強渡黃河后組建成西路軍踏上了浴血河西的悲壯征程。在這里有靖遠起義的不屈不撓、渡河戰役的勇往直前,更有進步青年的碧血丹心!
2 靖遠黃河資源
2.1 靖遠黃河三峽
靖遠一帶的黃河都是陡口子。“陡口子”是靖遠方言,意思是黃河水流落差很大。黃河在靖遠流經平堡、北灣、烏蘭、糜灘、東灣、三灘、石門、雙龍、興隆、永新10個鄉鎮154千米,一路曲曲折折,浩浩蕩蕩,所過之處形成了很多天然峽谷,有烏金峽、紅山峽、車木峽、黑山峽,山崖聳石,峭壁凌云,巨大的落差導致黃河水流湍急、險象環生。在明朝修筑的長城防御體系中,黃河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河為塞,史稱“黃河一條邊墻”,從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西南跨過黃河后進入南長灘,然后向西進入靖遠縣境,從永新鄉的喜鵲溝起,經興隆鄉大廟、營坪村,西行至雙龍鎮的義和、仁和、北城村,然后南下,經石門鄉到平川區水泉鎮水泉村的花兒岔,從水泉花兒岔開始,沿黃河東岸一路向南,到達靖遠縣城,之后在黃河南岸一路向西,穿過烏蘭鎮,最后到達平堡鎮,過烏金峽(大浪溝)后進入蘭州境內,最終進入永靖縣境內。靖遠境內的三大峽作為長城的一部分,以其險峻阻擋著少數民族的侵擾,保得一方安寧。
2.2 靖遠黃河古渡
靖遠處于黃河與絲綢之路的交匯處。黃河猶如一道天然屏障,橫亙在中原往西域的必經之路上,因此在靖遠境內的黃河河道上,先后形成了數座重要的絲路渡口。這些渡口有軍事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的鹯陰渡,有連接著靖遠和西域的咽喉虎豹口渡口,有甘肅歷史上最完善和影響較大的、溝通了東西商貿的聯系和交流的交通要津索橋古渡,還有在隋唐時發展為黃河中上游較大的渡烏蘭津與白卜渡口等。這些渡口連接著東來西往的交通,向人們訴說著橫渡黃河天塹的艱難,訴說著中原返往西域的絲綢古道交流的繁榮。
2.3 靖遠黃河水車
《康熙·靖遠衛志》記載:“水池,在北城外,正統三年,指揮房貴建于黃河南岸,安置水車城北,挑大池引水注池,汲取甚便。年久,被水沖壞而崖岸猶存。今城北沿河上下用水車澆灌園圃菜果,給用不乏,蓋皆仿其遺意而為之者。”明正統三年(1438),靖虜衛守備房貴依照其家鄉安徽的桔槔挑輪,組織地方民眾在黃河岸邊上建造水車,提水灌田。這是靖遠歷史上水車出現的最早記載,距今已有580多年歷史。靖遠興水利之舉由此發端,至康熙年間水車已很普及。據民國時期《靖遠縣新志》記載,民國時縣境內黃河沿岸約有水車60輛,灌田約15500余畝(約10.33平方千米),說明民國時期水車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黃河沿岸繼續用水車提灌。在平灘堡,從烏金峽口到北灣不到5000米的黃河沿岸,就有10輛水車用于提灌。
2.4 靖遠八大自流渠
千百年來,母親河黃河滋育著靖遠大地,滋養著代代靖遠兒女。靖遠境內引黃灌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在明朝灌溉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明朝王之升的《監督呂公開田碑記》記載:“引水有渠,灌田有畦,說者謂即漢屯田故跡。”靖遠一度還有“粟州”之稱,實乃倉儲殷實之意。
從明代起到清代,經過不斷地開挖維修,靖遠境內黃河岸邊共修筑有八條自流灌溉渠,分別是復興渠、靖豐渠、民生渠、恒豐渠、靖樂渠、永固渠、灃泰渠和發源渠。渠道總長180多千米,自流灌溉面積共計75000多畝(約50平方千米)。在老百姓的精耕細作下,靖遠農業生機勃勃、繁榮興盛。因此,八大自流灌溉渠是靖遠農業的發端和命脈。
2.5 靖遠黃河運輸
黃河靖遠段自古為水上交通航道。境內公路未開通時,靖遠為平涼、固原至涼州及河西交通要道。明、清以及民國時期,從蘭州至包頭之間的黃河黃金水道,是當年閉塞的隴中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渠道,是筏子客們謀生的場所。這條通道同時也是信息渠道、商業大通道,巨大的商業效益由此而生。境內物品如皮毛、中藥材、果品、水煙、青鹽以及河州等地木材、蘭州的百貨乃至郵包、郵件等均由此道用皮筏(船)運至銀川、包頭等地,然后由陸路販運至京、津、滬、閩直及海外。1936年,中央紅軍長征到達甘肅,在會寧會師以后,紅四方面軍在靖遠的虎豹口夜渡黃河,踏上悲壯的西征。抗戰時期,靖遠的筏子客從蘭州運送軍用物資到包頭,支援前線,全民抗日,體現了靖遠人民的愛國情懷。
2.6 靖遠黃河橋梁
安得五彩虹,駕天作長橋。到了1967年,靖遠黃河上終于有了橋,它就是被譽為“天下黃河農民第一橋”的平堡黃河吊橋。該橋是一幫土生土長的農民們,發揚愚公精神,自籌資金,鍥而不舍,苦干實干建成的一座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橋梁。
靖遠石板溝黃河大鐵橋是靖遠歷史上第一座現代化橋梁,這座橋梁為公路、鐵路兩用。這座橋的建成使羊皮筏子走進了博物館,有力地促進了甘寧兩省的物資交流和經濟發展。
2001年全面建成通車的糜灘吊橋,解決了黃河北岸糜灘、三灘5萬多群眾過河難、進城難的問題,使得靖遠縣城的輻射功能進一步得到全面提高。2000年通車的三灘黃河公路大橋,使109國道吳(家川)唐(家臺)段公路全線貫通,改善了白銀地區的交通狀況,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新田黃河高速公路大橋位于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與靖遠縣交界處,2006年底建成,這座橋梁是京藏高速上的重要一環,承擔著非常繁重的交通運輸任務。2011年通車的省道207線黃河大橋,緩解了橋梁運力不夠的問題,使得靖遠橫跨黃河的交通狀況得到空前改善和提升。
靖遠金灘黃河大橋位于靖遠縣城東邊,主橋橋面寬36.5米,雙向共六車道,目前已經實現主體合龍。該橋建成后將極大改善靖遠橋梁運力不足的交通瓶頸,打開靖遠東大門。
3 黃河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3.1 水利設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沿黃河電力提灌工程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干涸的土地飲上了黃河母親的“乳汁”,旱川、旱源變為水澆地,飛沙走石的戈壁灘變為綠洲。1958年6月,靖遠境內第一個高揚程電力提灌工程五大坪電灌工程建成通水。1973年4月,靖會電力提灌工程建成通水,這是跨越靖遠、會寧兩縣的電力提灌工程。1983年9月,劉川電力提灌工程總干渠全線通水。1984年9月,境內灌溉面積最大的電力提灌工程—興堡川電力提灌工程總干渠通水。1986年10月,三場塬電灌工程全線通水。在興建大型高揚程電力提灌工程的同時,還開發建設中小型電力提灌工程。2015年,全縣共有電力提灌工程157處,灌溉面積逐步擴大,農業生產條件極大改善,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蔬菜、畜禽、林果三大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成為農民致富的“綠色銀行”。
2020年7月,甘肅中部生態移民扶貧開發供水工程開工建設。該工程是全國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供水范圍包括靖遠、平川2個縣區10個鄉鎮99個行政村,直接受益人口14萬人,灌溉面積45萬畝(300平方千米)。該工程將為靖遠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和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3.2 沿黃道路
要致富,先修路。靖遠重視交通網絡打造,境內高速公路、國省道干線公路、縣鄉公路和沿黃公路縱橫聯網,形成立體綜合交通樞紐。
3.2.1 濱河南路
濱河南路的建成,將靖遠縣城和平堡鎮、北灣鎮、烏蘭鎮、東灣鎮及法泉寺風景旅游區、大壩高科技農業示范園區、稻香村·瓜園、天地人·三合等旅游資源有機連接起來,依托黃河和沿線各類優勢資源形成了一條快速通道和文化旅游觀光風情線,對于加快黃河沿線旅游資源和特色產業開發,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3.2.2 扶貧旅游公路
靖遠縣獨石頭至魚龍山至紅羅寺沿黃旅游扶貧公路,是連接水韻獨石、魚龍山、寺兒灣石窟等旅游景點的一條重要通道,也是展現靖遠黃河農耕文化、絲路文化、紅色文化的精品旅游線路。該路線起點位于糜灘鎮獨石村,沿黃河護堤布設,終點位于北灣鎮天字村,還鋪筑了雙側彩色路面,成了一條景觀道路。
3.3 靖樂渠環境綜合治理項目
作為靖遠境內流域最長的自流灌溉渠,靖樂渠穿城而過,灌溉面積近6萬畝(40平方千米)。靖遠縣立足資源優勢,切實加強生態治理修復,大力推進水系建設,全面提升城市品位,與社會資本合作,規劃建設總投資為20億元的靖樂渠環境治理工程。項目建成后將集運動展覽、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生態與文化教育于一體,打造青山綠水相映、鳥語花香襲人的美好人居環境。該項目也是靖遠建設黃河明珠、絲路重鎮文旅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3.4 美麗鄉村建設
3.4.1 東灣高效農業示范園
白銀東灣高效農業示范園位于靖遠縣東灣鎮三合村,該項目是東灣鎮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靖遠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發黃河資源、爭當黃河上游高質量發展排頭兵、推進農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東灣高效農業示范園項目占地面積700畝(約0.47平方千米),園區在不斷建設發展當中,先后舉行了農業嘉年華、農民豐收節、大型燈光秀等節會,已經吸引了省內各地的游客前來參觀,聲名遠播。目前還在建設研學基地,將成為全縣開展研學旅游的重要平臺。
3.4.2 稻香村·瓜園
瓜園村位于靖遠縣城東北部,距離縣城10千米,水資源豐富,魚塘連片,稻谷飄香,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近年來,鎮村搶抓美麗鄉村建設機遇,以“稻香村·瓜園”為主題,依托瓜園村千畝稻田、民居民宅、百年大柳樹和穿村而過的靖樂渠水系,建設集垂釣、觀光、民宿于一體的美麗鄉村。目前已經將村內魚塘打造為“漁空間”,將稻田打造為“稻空間”,稻香村·瓜園與菜根香·大壩、天地人·三合已經連接成片,成為東灣鎮的連片沿黃景區。
3.4.3 水韻獨石
糜灘鎮獨石村瀕臨黃河,水資源豐富,景觀獨特,通過縣上和鎮村多級努力,建成了龍虎潭、荷花池等景觀,與鄰近虎豹口、魚龍山等紅色旅游景點形成鏈接,是一條展現靖遠黃河文化、農耕文化、絲路文化、紅色文化的經典旅游線路。
3.5 系列節會
黃河流經靖遠154千米,使得靖遠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境內農特產品眾多,有七大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枸杞、文冠果種植面積均在20多萬畝(約133.33平方千米),產業優勢凸顯。因此,也具有發展旅游產業的獨特優勢。靖遠縣先后舉辦了系列節會,用文化搭臺,引產業唱戲,先后成功舉辦了“靖遠枸杞愛心采摘節”“小口大棗采摘旅游節”“文冠果觀賞節”等系列文化旅游節會賽事,助推靖遠產品走向全國,助農增收,脫貧致富。
4 對講好靖遠黃河故事的思考
4.1 加大黃河兩岸生態修復與保護
城市的“顏值”提升了,城市的活力也會在新舊動能轉換中不斷激發。靖遠要深挖黃河資源、打造沿黃美景、講好黃河故事,首先要加大黃河兩岸生態修復和保護,在全縣上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緊圍繞生態建設、環境整治、美麗鄉村等中心工作,編制靖遠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嚴格按照“岸上與岸下齊抓、上游與下游共管、治標與治本同步”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強聯動協作,形成黃河養育了兩山、兩山也護衛著黃河的良好生態;進一步對境內公路沿線進行綠化提升改造和生態治理,筑起城市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景觀長廊,努力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好的生態環境支撐。
4.2 深度推進黃河文化與文旅融合
旅游是外在的,文化是內在的,文化是旅游的魂,旅游有了文化、有了故事、有了歷史,才會源遠流長。挖掘黃河資源,打造沿黃美景,講好黃河故事,推進文旅融合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重要講話精神的落地實踐。我們進一步拓寬視野,堅持守正創新,推進融合發展,在推進文旅融合中弘揚黃河精神,挖掘黃河資源,講好黃河故事。扎實謀劃以東灣特色小鎮為依托,以“黃河之眼”項目為引領,以稻香村·瓜園模式為標桿,將平堡、北灣、糜灘、烏蘭、三灘、東灣等沿黃鄉鎮歷史文化景觀串聯起來,打造黃河文化旅游帶,為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貢獻靖遠智慧,共同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4.3 以文藝精品打造黃河文化品牌
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弘揚離不開文藝作品、文藝精神的激勵和輝映。打造靖遠黃河文化品牌,一是要將黃河筏子客、黃河水賊、黃河傳說、黃河故事、黃河風情、黃河民俗、黃河物產、黃河歌謠等元素充分地利用起來,推出原創歌曲、小說、畫卷、情景歌舞劇,并通過線上線下全方位去推廣宣傳,利用現代傳媒的“洋氣”去展現黃河元素的“土氣”,激發人們的鄉土情懷;二是要通過創新表現手段,多多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剪紙、動畫、漫畫,甚至是黃河探秘游戲等,讓黃河文化及其蘊含的精神價值走進千家萬戶;三是要將黃河鴿子魚、黃河奇石等形象作為黃河吉祥物,開發文創產品,拉近黃河文化與群眾的距離,使黃河文化真正地“活”起來;四是要加大對體現黃河文化的文學、藝術作品的獎勵,激勵廣大的文學藝術家專心創作,不斷推出精品佳作,打造黃河文化品牌。
參考文獻
[1]王鵬程.靖遠高效農業“催化”三產融合[EB/OL].(2020-11-16)[2022-01-19].http://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20/11/16/030202998.shtml.
[2]劉亞輝.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EB/OL].(2020-05-25)[2022-01-19].http://hn.ifeng.com/a/20200525/14246440_0.shtml.
[3]文潔,杜雪琴.同飲黃河水 共奏“大合唱”—沿黃九省區省級黨報聯動采訪報道關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EB/OL].(2020-05-25)[2022-01-19].http://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20/05/25/0174401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