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江
摘 要: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社會各個行業都取得了迅猛的發展,因此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從而整個社會對于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為了推動教育事業的穩定發展,我國教育部門提出一系列的課程改革要求。作為教育改革的主力軍,應對自身教學方式進行調整與完善,應用趣味化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初中化學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啟蒙階段,必然會存在一定的陌生感與抵觸情緒,并且對學習方法也不具備清晰的思路,因此則需要教師通過科學有趣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的魅力,從而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熱情。
關鍵詞:趣味化學實驗;初中化學;實驗教學
引言
化學學科的主要特征則是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通過實驗的方式進行科學的論證,其學科本質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現階段,由于部分教師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依舊固守傳統的教育思想,將自身作為課堂的主體,將知識機械性的對學生進行灌輸,忽視了化學課程中實驗的趣味性。長此以往,學生對于抽象深奧的化學課程出現嚴重的抵觸心理,從而阻礙學習質量以及學習效率的提升。由此可見,教師在進行化學教學時,應積極發現化學自身的樂趣,通過實驗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實現整體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升。
一、突破固有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為了能夠將化學教學效果全面提升,教師首先應該在整個教學中將新課程改革全面貫徹其中,對傳統的思維模式進行突破與調整,從而激發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渴望。其次,教師在進行授課時,應積極主動地與有經驗的同事進行交流和探討,并通過在網絡上學習有趣的化學實驗方法,將自身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進行填充與完善,從而為趣味化學實驗教學做足充分的前期鋪墊。最后,教師應根據此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將學生的潛在能力進行充分的調動與挖掘,鼓勵學生自主對知識進行探索與論證,進而保持高漲的熱情對化學知識進行學習。
教學案例一:在學習“酸和堿的中和反應時”,教師可以通過做實驗的方式向學生展示整個實驗過程,學生通過認真仔細的觀察,對教師的每一個步驟以及每一個細節進行合理的記錄與分析,然后教師可以找到幾名學生進行實驗的演示與講述,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由此可見,教師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可以輕松的幫助學生掌握初中化學的基本概念和知識體系,學生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通過自身的理解與思考對知識進行科學的歸納與總結,從而促使學生的的學習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二、課外拓展聯系生活,豐富實驗形式
初中化學是學生接觸化學的啟蒙時期,因此課程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源自于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生活中常見但不能用專業性知識進行講解的現象做出論證。現階段,伴隨著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全新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遵循“知識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教學原則以及教學方向,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創設不同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將化學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案例進行講解與分析,從而激發學生對于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與熱情。
教學案例二: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趣味性的課后問題,“大家平時洗衣服都是怎樣清洗?是用大量的清水一次性清洗干凈?還是將清水分成多次進行漂洗?”這樣的事情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問題,但也是學生最容易忽視的現象。教師通過趣味作業的方式激發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度的思考,并且積極主動的驗證問題的答案。如此一來,不僅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會得到明顯提升,探究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也會得到顯著提高。由此可見,通過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才是學習的本質以及初衷,也是當代教育改革的最終目的。
三、靈活運用信息技術,突破實驗限制
伴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得到普遍的推廣與應用,為教師教學也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初中化學教師在進行趣味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將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進行完美的融合,不僅可以豐富實驗教學的內容,還能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形式將單調乏味的化學實驗知識變得形象且生動。教師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對實驗的過程進行演示,還可以將復雜甚至伴有危險系數的實驗進行簡化和處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清楚的觀察到實驗的整個過程,還能體會到化學實驗的趣味所在。
教學案例三:例如“氫氣燃燒”,氫氣燃燒的實驗危險系數較大,因此沒辦法在教學中進行實驗,此時,教師則可以通過多媒體對氫氣燃燒的過程進行播放,從而促使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總結出氫氣燃燒的原理。
結語
在國家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的影響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有效完成國家設置的教育目標,則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完善與調整?;瘜W教師應該以學生的性格特點與興趣點出發,對趣味教學法合理運用,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為日后的學習生活打下重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艷.趣味化學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堂內外(高中版),2021(35):59-60.
[2]程立莉.趣味化學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1(29):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