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毓彬
摘要:實施大面積土地綠化種植行為,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決定,是構建生態文明社會與美好中國關系的重要實際行為,是落實總書記社會主義生態社會發展思路的實際體現。"互聯網+"簡單的說就是"互聯網+傳統行業",隨著科技的發展,通過運用信息技術與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產業實現融合,并運用互聯網所具有的優勢特性,帶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為積極推進互聯網+背景下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現提出如下意見。
關鍵詞:互聯網+;營造林管理;國土綠化
互聯網+是現代網絡思想的進一步實踐結果,促使了經濟與社會形式不斷地發生變化,進而增強了整個社會市場經濟實體形成的活力,為改革、建設、蓬勃發展提供了寬廣的平臺空間。"互聯網+營造林管理",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網絡與國土綠化行動實現深入融合發展,開創新的發展生態。即發揮網絡在經濟社會資源中的進一步優化和整合功能,將網絡的技術創新研究成果深入融入于國土綠化行動當中,突破難點、力求創新,實現"互聯網+"與城市營造林管理工作的深入糅合蓬勃發展。
一、國土綠化原則
始終走科技、生態建設、節儉綠色發展之路。秉承敬畏自然、適應自然、守護大自然的生態建設社會發展宗旨,強調計劃統籌兼顧,進一步優化產品、生活、生態空間結構,強調因地制宜、科學合理綠化環境、以水定林(草)、量水而行,以喬灌草融合、封造并舉、嚴禁天然樹木進城。按照大自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則,貫徹經濟環境節儉的綠色理念,實現國土綠化行動科學發展。
二、實現"互聯網+"與營造林工作的深度融合的手段
當前,推進中國林業信息化存在壓力和挑戰,主要體現為:森林資源構成不優、森林商品供應能力欠缺、科學與管理技術水平不高。為了克服上述問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科技手段,在營造林管理上"利用四種技術,解決四個問題":
(一)運用現代地理技術,解答了”在何處造”的提問。在”十二五”林木資源利用調查數據上,構建我國林業資源基礎信息庫,包含山勢、地貌特征、林相、土地利用等信息內容,深入了解林木資源利用基本信息內容,摸清宜林區、可造林區、可撫育資源的數量,布局的情況及動態變化情況,解答”在哪兒造”的提問。
(二)利用國家森林測地配方信息系統,解決了”造什么林”的問題。運用林業測地配方信息系統技術,對所造林地的植物數量、土地、土壤有效營養元素濃度等因素做出了評估,從而制訂科學合理的植樹造林規劃,真正做到了適地適樹種,農民只要點擊電子地圖,就可以很快查詢到自己的山頭土地上適合種哪些樹木、如何種、以及施用哪些肥料。
(三)通過實施動態管理技術,解決了”造得怎么樣”的問題。在綜合利用各種資料信息的基礎上,將年度內各級檢查驗收合格資料統一錄入信息系統,落在山頭地塊,以準確的了解造林工作質量狀況。并通過及時、準確、快捷的更新營造樹林數據,使每年撫育管護、補栽補造等計劃任務的布置更加科學合理。
(四)運用現代森林資源監測技術,處理好”造后怎么管”的問題。建設了林產資源管理監控系統及信息管理平臺,即時掌握地面土地利用情況、林分消短情況、病蟲害的蔓延態勢、林地火災等情況,并動態監控林產資源管理的空間分布信息,對全市林產資源管理變化情況實施了動態監控。發揮了林地火災監測平臺和護林員GPS定位系統等調度平臺的功能,實現了即時監控,自動識別、自主告警、適時調整、及時處理,大大增強了林地火災報警、處理能力,實現了降低火災的概率、減少為害程度、成火不成災的目的,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火案偵辦、災后修復的能力。
三、以"互聯網+營造林管理"推動了土地綠化管理水平的精準升級
(一)使都市營造與林木管護成為園林綠化發展的根本,做到城鄉園林綠化同時見效。大力推行了都市園林綠化、道路園林綠化、水體園林綠化、村莊園林綠化和荒山荒地園林綠化等”五大工程”,同時,加大環城防護林帶串連景點、公園、游園造林景觀綠化工程建設,創造了都市園林綠化開放性生存空間,對裸露邊緣用立體綠化”造綠造景”。
(二)將營造森林管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做到植樹造林和管護同時做好。開展自然恢復工作。開展勘探線復綠、石漠化防治、”三難地”整改等生態建設薄弱區提質整改工作,采取禁伐、禁火、禁荒、禁獵、禁牧等”五禁”舉措,進一步優化提升林木結構和功能。研究劃出山林紅線,將林區區分為全封區、限伐區、開發地,分級施策,嚴格執行”紅線”管理。
(三)將營造林管理作為綠色人文載體,實現綠化與文化同步發展。將古樹名木信息引入”智能森林”網絡平臺實施監督,運用GPS定位,適時精準把握古樹名木布局、生長發育情況,制定古樹名木”微信碼”及守護牌,以做好古樹名木的科學普及教育工作。開展”植樹節””愛鳥周””科普日”及茶文化節、郁金香花節、櫻花節、油菜花節等生態建設科學普及社會活動。積極建設生態化展覽展示、生態建設科普館和景觀建設溫室建設項目,讓廣大平民百姓投身其中,切身感受國土綠化成效,切實增加居民的生態建設獲得感。
結語:
雖然近年來國土綠化成效顯著,但我國總體上仍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我國綠化工作將由過去注重數量向數量和質量并重轉變。"互聯網+營造林"項目,是貫徹實施中央政府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的政府吸引社會各領域方面資源投入土地園林綠化理念的具體落實,是以多種方式增加園林綠化資源、發展園林綠化經濟、宣傳生態文明觀念的有效平臺,是政府大扶貧、信息化、大環境三個策略實踐行動的全面融入。
參考文獻:
[1] 白鳳菊,陳思宇.林業工程中營造林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19,(11):212.
[2] 于皎,張麗.”互聯網+”智慧林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20,(6):150,154.
[3] 明鳴,鄒建成.遙感技術在林業監測中的應用[J].農業與技術.2020,40(23).70-72.
[4] 王培全.營林工作中造林樹種的選擇和管護的運用探討[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0,49(3).45.
[5] 陳煥萍,張永平.提高營造林質量的關鍵技術和管理措施探究[J].南方農業.2019,13(27).62,66.
[6] 金大偉.“互聯網+”智慧林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20,(17):4261.4E9C2EE4-BAA7-41B0-B7BA-5D8904D03D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