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蓓
摘要: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為了提升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高效性,教師注重從模塊教學、白板教學以及智慧課堂教學三個角度入手,旨在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精準性,最終達到構建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目的。在本文的論述中,教師注重從具體教學策略的角度進行此部分內容的授課。
關鍵詞:“互聯網+”;信息化課堂;教學策略
互聯網+已經成為現階段教學發展的主要趨勢。在開展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結合“互聯網+”的特性,并在此基礎上,真正為學生搭建具有自主性的信息技術學習空間,增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競爭性,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促進他們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本文注重從如下三點論述:
一、開展模塊教學,增強學生學習自主性
在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大體對信息技術內容進行整理,并劃分成相應的模塊,讓學生結合對應的模塊,進行相應信息技術的學習。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回饋進行針對性指導,讓學生在教師以及其他學生的指導下掌握更多的學習技術學習方法,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在具體的論述過程中,教師注重從如下幾點進行此部分內容的論述:首先,劃分計算機學習模塊。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要求,將信息技術劃分成這幾大模塊,分別為初識打字學習模塊、畫圖學習模塊、“wps”軟件學習模塊、scratch學習模塊、3Done學習模塊。其次,教師在每個模塊的背后設置相應的交流模式,即讓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個人的學習問題,并在接受他人的指正中學習相應的問題,促進學生信息技術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最后,展示教學成果。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簡要介紹。通過進行模塊化的教學,教師通過設置相應的網站,真正讓學生結合個人的學習需要進行針對性的學習,讓他們在獨立學習以及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獲得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二、進行白板教學,提升信息課堂趣味性
在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白板教學,即運用白板教學具有較強互動性的特性,開展具有趣味性的游戲教學,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信息技術知識,使他們享受白板學習的趣味性。
例如,在進行“打字”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入白板教學模式,并注重為學生搭建具有互動性的教學平臺,讓學生在白板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地與他人互動,并在相應問題的探究過程中掌握計算機的操作技能,讓他們感受到信息技術學習的趣味性。在具體論述過程中,教師設置如下的規則:教師隨機在白板上展示不同的圖片,而學生需要運用文字描述圖片,即迅速打出圖片中的文字。與此同時,教師給予反應最快的三名學生相應的物質獎勵。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在本班學生中挑選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擔任評判員,即讓這部分學生指正其他學生在打字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讓學生在養成良好的打字習慣的過程中感受白板學習的樂趣,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構建智慧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精準性
在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構建智慧課堂,即運用大數據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批改,對他們的作業進行分析,結合具體的分析結果靈活采用相應的信息技術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的精準性,獲得良好的智慧課堂教學效果。
在具體的落實上,教師注重從如下幾點入手:第一點,設置作業內容。教師設置如下的作業內容:請結合春天的場景,拍攝一組幻燈片,并附上相應的詩句。第二點,整理學生作業。教師運用大數據整理學生的作業,即在完成作業批改的基礎上,整理學生在作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第三點,展示學生作業成果。在運用大數據批改學生的作業中,給教師印象最深的是小洛的作業完成狀況。他的作業如下:他拍了四個照片,并對應相應的詩句,即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由于部分內容并不能在現實中體現,這位學生在互聯網上搜集相應的圖片。與此同時,給教師印象深刻的還有另一位學生的作業。這位學生將所有的幻燈片切換效果運用在幻燈片的展示過程中,極具精彩性。與此同時,教師發現部分學生在幻燈片的制作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有些學生并未真正理解相應的知識,存在幻燈片制作不熟練的尷尬狀況。針對這種狀況,教師采用精準教學的方式,統計學生在此部分學習的集中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即設置相應的微課作業,讓學生完成。更為重要的是,教師結合學生的具體完成狀況給予相應的指導,真正讓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相應的信息技術知識,也提升課堂教學的精準性。
總而言之,在運用“互聯網+”開展信息技術的授課過程中,教師注重結合互聯網的特性,注重從學生角度思考問題,即構建互聯網教學手段與學生認知的連接點,為學生搭建更為自由、趣味的信息技術課堂,真正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相應的信息技術技能,體會到主動思考的快樂,促進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秦芬.淺析“互聯網+時代”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J].文理導航(下旬).2020(04)
[2]劉心沁.“互聯網+”讓小學信息技術深度學習發生[J].小學信息技術學習與研究.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