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人和 聶芳
[摘 要] 初中班級管理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它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復雜,要兼顧學生的學習和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另一方面,班主任還要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和年齡特點。因此,教師不能采用一成不變的教育模式來對學生進行管理,應該將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貫徹落實在初中班級管理中。在此理念下,文章結合初中生各階段的不同年齡特征提出了幾點初中班級管理策略。
[關鍵詞] 初中教學;班級管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提倡教師應該以全體學生為中心,把研究學生心理成長特點作為日常教學的首要工作,再根據學生的差異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從而讓教育更好地澆灌每一名學生。
一、初中班級管理各階段特征
根據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經驗總結,可以將初中班級管理分為“三階段、六時期”。每一個階段和時期都有不同的特征,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初中生各個階段的主要特點。
(一)第一階段:過渡期與養成期
該時期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學生剛進入初中階段的初一年級,學生從小學進入初中,由小學生轉變為初中生。這時期學生會面臨學習壓力加大、學習方式改變等情況。由于學習科目增加,導致部分學生不堪重負,在學習上打退堂鼓。教師應該做好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興趣的工作,引導學生合理分配時間完成作業,平穩地度過過渡期。另外,初一階段還是養成期,學生的很多學習習慣和思維模式都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針對每個學生學習習慣和思維模式不同的情況,教師需要在學生養成期認真思考如何基于因材施教原則開展教學。
(二)第二階段:封閉期和分化期
該時期主要集中在初中二年級階段。初二的學生在心理上開始走向成熟,面對問題開始執著于自己的想法,無論自身的想法正確與否,很多學生都會一直堅持下去,再加上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依然稚嫩和不成熟,因此其行為和思想有時會出現一些偏差和錯誤,被批評后常常無法進行自我疏導,進而封閉自己,將內心的想法深埋心中,以至于老師不易及時發現問題,從而對癥下藥。在學業方面,由于所學知識難度的逐漸加深,學生的學習壓力進一步加大,而不同學生的能力、習慣存在差異,導致優秀的學生成績越來越好,成績一般的學生卻怎么也跟不上。能否抑制學生成績的兩極分化現象關鍵要看班主任基于因材施教的班級管理水平的高低。
(三)第三階段:成熟期與沖刺期
學生進入初三后意味著心理上的成熟度開始迅速提升,內心的稚氣也開始慢慢地褪去,對外界的依賴性開始降低,自主性有所提高。學生在這個時期既面臨著升學的壓力,又面臨著人生中的重大選擇。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對未來進行正確的選擇,幫助學生提高各方面能力。初三階段是沖刺時期,學生的學習壓力非常大,每個學生都想在最后沖刺階段把握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爭取考上重點高中。然而,學生之間在沖刺期也會有不一樣的心理狀況,因此,因人而異制定方案開展心理疏導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基于因材施教的初中班級管理策略
(一)開展心理疏導,助力學生成長
開展心理疏導工作是初中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學生從小學進入初中后,對于初中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有一個適應期,在這個適應期中很多學生會出現心理問題,這時候需要教師通過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心理疏導工作一般在第一個學期中段開始,因為這個時候班主任已經和學生有了兩個月的相處時間,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大致摸清楚了,對學生的性格、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等都有所了解。在這個時候開展心理疏導是合適的。一般來說,有兩類學生需要進行心理疏導。第一類是性格內向的學生,這類學生很少與他人交流溝通,在班級里基本是獨來獨往,隨著青春期的到來,他們內心會遇到很多問題,卻習慣將這些問題埋在心里,不愿意和自己的朋友、同學、老師和父母訴說。長此以往,他們內心的焦慮情緒會越來越明顯。所以,教師在心理疏導的過程中,要多和這類學生聊一聊初中生活、個人想法等,告訴學生應怎樣融入集體,減弱他們對社交的恐懼,消除他們對青春期的迷惘。第二種是性格霸道、唯我獨尊的學生,他們從小生活在長輩的庇護下,長期受到寵愛甚至溺愛,在進入初中階段后,他們內心的自我意識越發強烈,在班上橫行霸道,常常欺負其他同學。對于這類學生,教師應該秉持春風化雨的心態,對他們加以引導,通過心理疏導激發其包容和友愛之心,逐漸幫助這部分學生樹立關心他人和尊重他人的品質。
(二)開展集體活動,提升學生自信
進入初中階段后,由于學習成績和成長煩惱等原因,班上有的學生開始喪失信心,在學習上表現出自我懷疑的情緒,總認為自己不如班上其他同學,最后甚至自暴自棄。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可以開展集體活動,以因材施教為原則,讓不同的學生在集體活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開展班級辯論大賽,圍繞當前教育領域比較關心的“考試應不應該排名”話題展開辯論。首先,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五人一小組,通過抽簽的方式決定正、反方。其次,引導學生收集支撐論點的資料,根據組員的特點安排不同的學生完成相應的任務。比如,有的學生負責在互聯網上收集資料,有的學生結合親身經歷形成論據,還有的學生負責歸納整理及總結概括。這種活動安排,一方面是讓學生體驗被尊重的感受,另一方面通過明確分工發揮個人強項以收到良好的活動效果。只有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學生才能從中體驗到成就感,增強自信心。最后,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開展體育活動,根據學生對運動項目的興趣分類,開設羽毛球、乒乓球和籃球等不同項目,讓學生能夠積極地投入喜歡的運動中,以此提升他們的自信。
(三)開展分組教學,發揮學生個性
在學生進入初中二年級后,個體間的兩極分化現象越發明顯,有的學生已經找到了學習的方法和捷徑,學習起來既輕松又快樂。但是另外一部分學生因為心理上出現波動,或者因為學習方法和習慣有問題而一直處于落后的位置。因材施教的班級管理原則要求教師不能對班上所有學生進行“一鍋端”式的管理,而應開展分組教學,將情況相似的學生編在同一小組中。比如,有的學生各門學科都非常優秀,教師可以將這些學生劃分在“華羅庚”組,激勵這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開展良性競爭;有的學生成績中等,在班上雖然競爭力不強,但是基礎較為牢固,教師可以將這部分學生劃分在“童第周”組,希望學生學習童第周的吃苦耐勞精神;還有的學生雖然文化成績一般,但是他們在體育、音樂、舞蹈等方面有不錯的表現,教師可以將這部分學生劃分為“冼星海”組,并告訴他們只要有特長、有才華,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眼中一樣是優秀的。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個人特點展開分組教學,是對因材施教理念的生動詮釋。
參考文獻
[1]黃長生.基于因材施教的初中班級管理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3):18.
[2]吳璇.淺談初中班主任教學管理工作的現狀和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9):129-130.
[作者簡介]張人和(1987—? ? ),男 ,江西永豐人,永豐縣城南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小學班主任管理;聶芳(1989—? ? ),女,江西永豐人,永豐縣實驗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