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晶晶
摘要: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任務,這就要求在平時的教育和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思想,把道德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使學生在初中階段具備一定的品德素質,為以后的學業、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并為祖國的發展輸送高質量的人才。基于此,本文基于立德樹人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立德樹人;初中;道德與法治;策略
引言:
在中學階段,學生存在著一定的逆反心理,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育和教學的同時,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心理的改變,并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以達到改善教學效果的目的。教師的責任既要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理論的學習,又要培養他們的品德素養,使他們在接受教育的同時,更全面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文章論述了在立德樹人的基礎上,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建設中實施的德育教育對策。
(一)轉變傳統教學觀念
立德樹人,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把德育教育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充分利用自身的學科優勢,從淺入深、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教師應從多個視角來認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科價值,從而真正地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從而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理解和實踐,達到“內化于心”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把理論知識和實際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比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圍繞了公民與國家關系的生活主題,以走進社會生活,遵守社會規則,勇擔社會責任,維護國家利益為主題,將他們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要求教師深入了解教學內容和教材的設計,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關內容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起來。例如:我們在社會中成長,免不了會接觸網絡,網絡會改變世界,作為公民作為學生,要合理利用網絡;我們要遵守社會規則,尊重他人、以禮待人、誠實守信、深知法不可違、預防犯罪、善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與他人;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維護國家的利益與安全,國家利益至上,關心國家的發展,要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的判斷、選擇、行動能力,使學生感知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價值和魅力。
(二)注重學生心理需求
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往往會陷入思考的困境,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導致對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表層,而不能深入地了解知識的本質。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了解他們的思想、想法,并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使他們能發現新的和舊的知識之間的銜接點,加強他們對知識內化的認識。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可以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并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例如“理解權利和義務”這個單元的內容,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基本的權利和義務出發,讓他們認識到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和正確理解公民義務與權利,增強其憲法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以人為本,將知識內化
立德樹人,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的內在熱情,讓理論知識深入學生的心靈,從而影響其思維、行為,達到“內化于心”的效果。例如:八年級下冊《崇尚法治精神》中的“自由平等的追求”這課,要求學生珍惜自己的自由和實踐平等,教師們可以透過婦女兒童的權益保護法,向學生解釋自由的實質,讓他們從與自己有關的法律條文中感受到自由與法律的密切關系。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加深對“珍愛自己的自由,要珍惜自己的憲法和法律賦予我們每個公民的權利并行使自己的權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平等觀念,增強平等意識,實現由認識到實踐的轉變。
(四)課堂中營造生活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勇于突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在課堂上創造相對輕松的學習環境,從而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更加有效。把課堂教學和生活聯系起來。教師可以在教室里為同學們提供一些生活場景,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本的內容。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解決有關問題,從而更好地面對人生,從而增強其做人做事的能力。比如我們在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第四課尊重他人時,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一個真實的生活場景融入到講課中,讓同學們在講臺上進行表演。場景大概是這樣:在公共汽車站,你看到了乘客不尊敬司機的現象。我們身為學生,應該怎樣才能有禮貌地去勸說。讓同學們認識到生活中有許多不尊重別人的現象是錯誤的,而我們的學習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懂得尊重別人,教師要讓學生記住課堂上的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內涵與素養。
(五)舉辦專題活動
在立德樹人的教學思想指導下,開展了各類教育、教學活動,使其具有鮮明的特點。根據這個話題,教師可以將其分成更具針對性、更具特點的專題活動。以專題活動的方式開展專業教育,使學生能在主題活動中加深對課程內容的認識。比如我們在學習初中九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富強與創新第二課創新改變生活時,在學完這節課的內容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準備了一個專題活動,是讓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創新性想法并付諸于實踐。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能夠自主發揮自己的思維,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六)進行社會實踐
在日常的教育與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僅限于傳授知識,而應對其進行相應的實踐。通過實踐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參與到道德教育中來。在實際操作中,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德育。同時,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老師還可以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掌握更多的知識,通過實踐來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從而使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充實了校園生活。例如:在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的教材中,在學習《勇擔社會責任》的一章節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與“關心他人,服務社會”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養老院義工、流浪貓救助站、孤兒院義工等等,都是為了讓學生增加親身經歷,達到學以致用,并且加深、豐富學生的感情體驗,進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1]。在活動結束后,教師也可以組織班級討論會,讓同學們講一講自己參與活動的感受,并且教師要及時地對學生進行表揚和激勵等反饋,豐富學生情感體驗。進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以提高教學效果。
結語:
總之,在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把重點放在學生身上,為之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把德育的內容融入到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使立德樹人的思想更加牢固,從而使學生在中學時期獲得較好的教育,為我國人才培養方案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瓊霞.發揮關鍵課程作用 推進立德樹人落實——《浙江省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基本要求(2021版)》學習體會[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2(Z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