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康麗
摘要:初中階段是學生汲取知識的重要階段,也是高中全面學習的基礎階段。當前素質教育成為教學中的研究熱點,強調學生需要全面發展,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知識體系,還要求強健的體魄,從而能夠開啟學習進程,故而可見初中階段體育教學開展的重要性。但同樣在體育教學中發現,體育教學效果未能達到預期目標,這主要學生心理負荷息息相關,故而需要掌握學生出現心理負荷的成因,并以此制定針對性的干預對策。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心理負荷;成因與對策
體育教學是初中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課程,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一門學科,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會發現,不少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負荷,具體表現為對教學不耐煩、不配合、焦慮等情況,若教師未能及時發現并處置,會影響學生的健康和體育運動,出現心理疲勞,導致教學效果受到影響,未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1]。因教學過程中學生具有“多變性”特點,若教學未能按照因材施教準則進行,會讓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目標。為此分析學生出現心理負荷原因,并制定針對性對策具有積極意義。有助于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改善課堂教學成果,讓學生成長為心理、體質健康的一代。
1、心理負荷成因
1.1 教學方面
很多體育教學老師并未充充分認識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從而導致教學方案較為單一、枯燥和無聊,并未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教學過程中大多依靠語言描述,并未進行具體的動作講解以及鍛煉的具體意義,學生會感到乏味、枯燥;且場地設備的選擇和安排,若未能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處理,會與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不相適應,脫離學生心理發展規律;訓練方法應當是由簡到難,訓練強度也應當循序漸進進行,需要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避免引起心理負荷[2-3]。
1.2 學生自身因素
一方面是心理因素,學生會受到近期文化學習、考試壓力、家庭因素等影響存在一定的心理負荷;另外一方面是生理因素,若學生本身身體情況偏差、氣血不足,有生病、感冒、倦怠以及生理期等情況,會出現氣虛、無力情況,注意狀態分散,若繼續進行體育鍛煉會導致身心疲憊,心理負荷加重。
2、干預對策
2.1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體育教師從學生角度出發,根據教學內容合理規劃教學場地,教學場地要確保安全、舒適、輕松,能夠讓學生充分進行體育運動,適應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能夠讓學生從學習焦慮緊張狀態中釋放出來,積極配合開展進行體育活動,能加快新陳代謝,增加神經系統的興奮程度,從而能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
另外課堂教學開展前和結束前,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如倍數報數、跑貼等方法,師生之間有充分的交流和互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樂趣,師生間的關系更加緊密,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更加關注體育教學內容。
此外在開展教學鍛煉活動中,合理借助教具進行體育教育,開展豐富的課堂活動,避免長時間開展1種活動讓學生心理疲勞;每節課堂教學內容多樣,課堂更加生動、有趣,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
2.2 積極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
體育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不開展壟斷教學方法,積極主動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認真傾聽學生有關教學活動的想法,并基于此制定教學計劃,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僅能拉進師生間的距離,還能提高教學效果;此外進行體育鍛煉過程中,積極主動詢問學生是否有身體不適,并在鍛煉過程中進行觀察,選擇更加溫和的體育鍛煉方式,排除學生的教學狀態,轉向積極主動的練習[4]。
體育教學過程中,需注意體育差異,積極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讓學生在鍛煉中緩解不良情緒,能夠消除學生的精神疲勞。且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還要積極主動培養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自我正確認知,提升自信心,積極主動接受學習,并樂于學習;開展循序漸進的體育活動,鍛煉過程中不斷予以鼓勵和肯定,培養學生優良的意志品質,能夠提高學生的意志力;此外通過體育鍛煉,還能幫助學生培養健康的學習心理,避免對日常學習產生焦慮、煩躁心理,提高情緒自控能力,開發體育潛能,培養學生自我心理療治調適能力。
3、小結
初中階段是開展綜合教學的基礎階段,不僅需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考察,還需要注重對學生心理狀態的觀察。開展體育教學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減輕不良情緒狀態,需要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觀察學生出現心理負荷的原因,并積極改進教學方式、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能夠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利于促進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黃種貳. 淺析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生”逆反心理”及其對策[J]. 灌籃, 2021(28):62-63.
[2]馮海華. 淺談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方法[J]. 新作文:教研, 2021(2):0200-0200.
[3]王萍萍. 淺談初中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方法[J]. 當代家庭教育, 2020(2):98-98.
[4]王其林. 淺析初中體育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J]. 信息周刊, 20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