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鎂生
摘要:小學生正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要認知方式的年齡階段。然而,在過去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一些教師忽視了學生的認知特點,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記憶概念和公式,應用模板解題。不僅導致學生思維越來越僵化,還會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產生負面情緒,從而影響到學生的深度學習。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改變原來那種淺層次、教師“填鴨式”灌輸以及學生單純記憶與簡單模仿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自主探索、互相交流合作,進而讓學生能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學知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深度學習;策略
引言
數學學習需要很強的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但是,由于年齡的限制,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還遠遠不夠充分,增加了小學數學教學的難度,給教師帶來了挑戰和考驗。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以教師講課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不能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準確設計教學內容,保證教學設計的合理性。教師立足學生視角關注知覺和思維的全面參與,保證學生能夠通過合作的方式探索教學內容,體驗成功并實現有效學習。
1、豐富教學魅力
實現深度學習的概念并不容易。關鍵在于學生的接受程度,這與教學方法的好壞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小學生的頭腦對新事物的出現特別敏感,但對那些刻板、頑固的東西無動于衷。就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對課堂教學感到厭煩,所以不重視聽課,學習效果不大。因此,教師有必要創新教學方法。教師應該首先認識到教學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最好的教學方法一定是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很多學生厭倦了日復一日的板書、浩如煙海的習題講解、千篇一律的課件講誦等“老掉牙的套路”,作為教師應該積極地正視這一點,并做出相應的改變。
2、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減少數學知識的抽象,用更符合學生認知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課堂上找到生活中的原型。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可以利用數字資源的視聽功能,在課堂上創設生活化的故事和場景,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統計與可能性》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可能性的概念,老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音頻,里面講了兩代情打工的故事。 故事告訴我們阿凡提在給一個財主打工的時候遭受到了財主的刁難,財主要求阿凡提必須要將金幣向上投,并且全部正面朝上才可以得到自己的工資,不然就拿不到。在播放完音頻之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覺得阿凡提可以成功地拿到自己的工資嗎?”之后,教師再讓學生進行合作討論,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就發現學生說出了“可能”“不可能”等概念。 之后,教師再讓學生接著思考:“究竟怎樣才可以讓阿凡提順利地獲得自己的工資呢?”從而進一步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3、建立知識體系
小學數學知識體系主要包括概念、定義、方法和公理等。而深度學習需要學生自己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度思考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極其重要,要努力找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引導和協助學生構建清晰嚴密的知識網絡,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多邊形面積的計算”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網狀圖梳理課堂內容,并及時掌握學生數學學習的實際情況。這樣學生就能在完善網狀圖的同時,了解到數學知識點之間的變化與聯系,從而更好地建立知識體系,為學生后續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4、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一個從感知到表達再到抽象概念的過程,而學習工具的操作恰恰符合這個認知規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借助學習工具,將學生的“被動聽”變為“主動學”,不僅可以探究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動腦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蕩秋千、拼寫、移動等。通過簡單的學習工具學習新知識,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拓展學生的思維。數學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和小組相互觀察、相互啟發,構建多渠道的信息傳遞模式,培養學生主動實踐的良好習慣,形成自主探究的深度學習方式。學具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工具,但是和教材匹配的學具資源是有限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利用生活中的資源自制學具,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更大的思維空間,在制作中實現對數學知識的發現和利用,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深入探究的能力。
5、利用數學思維描繪實物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一直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熱點問題。比較實用有效的教學方法,除了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合作學習、開放式的教學活動外,還可以引導學生用數學思維去描述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和問題。無論是樹木的生長,鳥類的滑翔,還是蜜蜂的筑巢,都是有數學規律的。可以說,數學定理存在于各種自然環境中。但在實際生活中,學生似乎并未發現,其可能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關。現階段,大部分學生仍然缺乏運用數學思維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因而更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正確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視角,利用數學的原理、思維和邏輯來解釋并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促使學生走進生活,發現生活的美。
結束語
在小學數學中開展深入學習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實施深度學習,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特點出發,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教師應該充分理解這一概念的深刻內涵,同時正視和警覺其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知識缺乏遷移、教學缺乏魅力等不足之處,以不懈的創新探索積極改善教學方法,使之貼合學生需求。在知識傳授方面,格外重視不同知識模塊間的內在聯系并激勵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使學以致用成為現實的普遍存在。
參考文獻:
[1]蔡彬彬.淺談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J].文理導航(中旬),2020(04):28.
[2]劉天福.深度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20(12):163.
[3]顧海燕.深度學習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J].啟迪與智慧(中),2020(03):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