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摘要:遼東地區西臨渤海,東臨黃海,其周圍存在很多的海島。遼東地區的海島經過長時間的開發與利用,海島的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由于海島具有獨立性,所以海島的環境具有封閉性,海島的面積一般較小,地域的結構相對簡單,這導致了其資源較少,影響生物的多樣性,海島的生態就不穩定。本文首先對清代遼東半島周圍的海島的開發和利用情況進行了分析以及進一步的介紹,闡述了海島在清代的開發形式及開發的內容,探討了海島開發對當地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在文章的最后對遼東地區海島的開發與利用的具體措施和開發成效進行了進一步的總結。
關鍵詞:清代;遼東地區;海島;開發與利用
海島是指的是海洋中的島嶼,由于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它可以作為對海洋開發的人類活動基地和前進的支點,所以海島的發展在我國的海洋開發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海島通常分布在我國的國防邊界,它在國防安全領域也發揮著重大的作用,海島天然優勢對其農業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幫助。到了清代,人們對海島的利用程度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當地人民都根據海島的特點進行治理,利用海島來提高經濟水平和領土安全。
一、海島農業的開發
海島地區的農業的初步發展。遼東地區的農業在明代就已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但是由于明清時期戰爭不斷,對農業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到了順治時期,由于八旗主力的“從龍入關”,加劇了當地農業經濟的蕭條,這就造成了當地的土地雖多,但是土地的種植率很低的現象。當時的政府為了恢復遼東地區的土地開發,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就制定了相關政策,采用破格授官和特殊優待的方法,來推動當時農業的發展,提高當地人民到關外的開荒種地的積極性。當時的土地荒廢問題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民眾對農業的發展積極性提高,農業經濟不斷提高,對當時經濟蕭條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
對于當地的糧食生產者本身來說,農民種植糧食,除佃農繳租、自耕農納賦以外,主要是為了保證自身的食用。在清代,遼東海島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較前有所提高,糧食產量有所增加。但在封建制度的殘酷壓榨下,這種提高是有限的,糧食的產量還是不能滿足居民們的日常食用需求。另外,在商品經濟的漩渦中,不少糧區農民們為了得到必要的生活用品和繳租納賦,不得不把余剩無多的米谷投入市場,有的甚至被迫出賣必要的口糧,農民一方面不得不出賣糧食,甚至用被迫降低生活水平的辦法以供市場的需求,與此同時,卻又造成自身生產和生活方面的困難。這也說明農村糧食商品率的比例不會很高。
清代遼東半島農作物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水稻、玉米、高粱、小麥、谷子、大豆、花生等得到了大面積的種植。這些新開發的農作物成為了海島地區居民的基本食物的來源之一。"人以食為天",表達了人與食物的關系,海島地區居民實現食物的自給自足,這成為了當地進一步開發的基礎。清代遼東地區海島的人民經過長期的種植糧食作物的過程,積攢了大量的糧食種植的經驗,經采集、栽培、利用大量可食用作物,馴化了多種糧食作物,部分糧食作物得到了大面積栽培,例如水稻、玉米、大豆等。其中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有7種谷物、3種薯類、7種食用豆類作物。
到了康熙年間,政府招民政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政府對授官制度進一步簡化,促進了招民的數量的提高,這推動了當時的漢人出關情況的發展,遼東地區當時的行差人丁數是順治年末的六倍之多。在這個政策的廣泛實行下,關內的人民一批一批的移居到遼東半島的南部,這對當時周圍海島的農業開發有巨大作用,讓大面積荒廢的土地得到利用,解決了當時清初的關外的糧食問題,將當時的糧食供應依靠天津和山東的局勢得到了緩解;遼東地區成為了當時的主要糧食供應地區,周圍海島的農業也得到了初步的提高;本地的糧食大量發往其他地區,成為了北方地區的重要糧食產地。
海島地區的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由于人口的增加,到了乾隆時期,原有的耕地面積不足以維持當地人的生存,人們的生活出現問題,耕地面積小是當時的主要問題。所以當時的人們對海島的開發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更多的人舉家遷到海島地區,對當時的海島周圍的荒地進行了開發,海島中存在著很多未被利用的土地,在數年間一直處于荒廢狀態,由于海島人數的增加,很多的人開始進入過去未曾進開發的土地,經過多年后的發展,海島開墾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大。但隨著人數的越來越多,土地的面積不足以支撐不斷增長的人數,當地當時政府為了應對這一問題,頒布了很多的政策,為了減少關外的人口數量,政府開始禁止民人出關,對各個關口進行嚴格的檢查,所以這對當時海島農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隨著移民的增多,政府也加大了海島人民的管理工作,對于土地的開發也有了更多的管理,海島內的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大推動了農業發展。人口的大規模增加也是推動當時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的原因。
二、海島漁業的發展
在清朝時期,海島內的居民為了維持生活,除了進行農業耕種外,還從事捕魚的工作,捕魚工作給增加了居民們的食物和經濟來源,進一步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另外,由于海島四面臨海、海島眾多,這為他們的漁業工作帶來了便利條件,也進一步促進了海島漁業的發展。居民可以充分利用海島四面臨海的優勢來開展高風險、高回報的捕魚工作,這有利于減輕居民們的生活負擔。由于海島的天然優勢,這給海島捕魚行業帶來了很大的優勢,豐富的漁場資源為島上的居民提高了食物生產和經濟水平。除了天然的地理優勢之外,為了鼓勵海島漁業的發展,政府也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加速捕魚業的發展,久而久之,捕魚成為了當地固有生產和不斷延續的生活習慣。當地人為了提高捕魚量,捕魚范圍涉及到了周圍大部分海域,漁業經濟的發展為當地及經濟和生活水平帶來了巨大的提升。
海島漁業的發展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捕魚的行業中來,這對捕魚行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捕魚行業的工作分類更加細致化,海島周圍的魚類資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三、海島防御體系的構建
遼東海島的海防在我國清代的海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從它在地理方位來考慮,遼東地區的東部緊靠鴨綠江,可以有效防御朝鮮的入侵,這是保證邊疆穩定的重要防線;遼東地區的海島作為我國當時的重要關口山海關的第一道邊防線,承擔著保衛京城的重大使命,在我國的防御體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當敵人從海上入侵時,遼東地區時海上通道的必須之路,所以遼東地區的海島就在對京城的保護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遼東地區的海島和遼東地區的南端及山東半島組成了防守組合,遼東地區的南端及山東半島兩個位置組成掎角之勢,海島分布在他們的四周,呈放射狀的保護遼東地區的沿海安全,聯合對京城的安全做出有效的防衛,所以做好遼東地區的防守就對京城安全有巨大的保證。遼東地區周圍的海島與大陸的聯系緊密,且不同海島的資源和環境不同,不同類型的海島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很多海島由于其位置和資源的優勢,在海防方面得到很好的應用。
中國清代的海防工程的建設水平在我國的防御工程中處于較高的水平,清代遼東地區的海島開發中對海防領域的開發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海島把守著我國的海上大門,所以海島在我國領土守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從元朝以來一直與倭寇進行海上斗爭,所以遼東地區的海防一直受到歷朝歷代朝廷的重視。到了清代,遼東地區的海防已經發展形成了完善的海防體系。防御體系的布局規劃從局部到整體發展,防御建筑也從聚落的構建到整個防御體系的修建和單體建筑的建造。
除此之外,在海防建設當中筑造了炮臺,比如說有黃山炮臺以及老龍頭炮臺等;為了監視水面,建造了雷營,與之相配備的建造了水雷衛所;為了便于搬運以及貨物的運輸,修建了多條棧橋;除此之外,在海防建設過程當中,為了更加方便地運送海防建設所需要的資源,為了運輸各種建筑材料,修建了多條軍用道路。在清代,遼東地區島嶼的海上防御工程的構建進一步加強。
四、小結
遼東地區海島的開發和利用在歷史上十分重要,其周圍海域有眾多的海島,自然條件優越使得農業較為發達,在對海島的農業開發中,這篇文章對其做出了總結。首先,遼東半島的海島農業開發中最注重的是廣泛招民用來開墾田地,海島的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其次,遼東地區海島的進一步發展水平也帶來了漁業的開發,捕魚行業的發展為海島的發展做出了進一步的鋪墊。清代的海島防御體系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對其發展做出了說明,對清代海島防御工程從局部到整體的角度對其變化進行了解釋。在清代的海島防御工程構建過程中,構建人員充分利用其地理優勢,并結合海島的周圍環境,最終構建了一套防御能力強的遼東海防軍事體系。
參考文獻:
[1]馮定雄. 土地買賣與海島社會——基于清代舟山展茅史家宗族契約文書的考察[J]. 檔案學研究,2017(3):123-133.
[2]李玉尚,黃春芩. 清代以來的海島饑荒與社會生態--以福建省平潭縣為例[J]. 科學與管理,2016,36(5):15-24,33.
[3]李欣. 清代中國海疆經略對構建周邊海上安全秩序的啟示[J]. 國際安全研究,2021,39(6):82-103.
[4]鄭鏞,連心豪. 論《海島逸志》的史學價值[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75-81,105.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清代遼東海事資料整理與利用研究》,項目編號:L20DZ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