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培
摘要:構建高效課堂是新時期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任務。為了有效落實這一任務,需要有意識地調整教學觀念,完善教學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教學是一種動態的活動,所以教師應該遵循“教無定法”的原則,隨著教學情況的變化及時對教學策略加以改進,以此來彌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逐步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策略;有效開展策略
一、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的困境
1、關注學習過程,增大了教師壓力
在初中以往的歷史教學中,關注和健全學生的知識體系與教學的結果,是教學的重點。但是,初中歷史新課標強調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養。與此同時,中考考查重點從以往的知識與技能轉為學生歷史核心素養。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出臺,歷史教材的知識密度降低,增加了許多開放性的內容。對傳統教學理念形成沖擊,學生素養和能力培養,需要以知識為載體,需要教師關注教學過程。但是,在新課標下,歷史教材的改革,需要歷史教師開發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方式,優化教學過程,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以達到預期目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師的壓力。
2、歷史課時有限,教學任務完成有難度
教材是教學的根本,也是教學的依據和工具。新課標規定了對歷史學習三維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推出了“一標多本”的歷史教材,如初中歷史教材有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等,雖然不同版本的歷史教材都圍繞新課標要求,內容基本一致,但是不同版本的內容編排順序、需要講解的程度不同,而且,整體來看,新教材的時序性、整體性、系統性較弱。所有版本的教材,都具有內容多、涉及面廣、參考資料多等問題。在歷史教學中,需要教師理解新課標精神,本著“源于大綱又不拘泥于大綱”的原則,研究和發現新教材與新課標的共性,采用科學、合理的策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但是,受傳統的教學模式影響,初中歷史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而靈活整合教學資源,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創新運用,是教師的職責和使命。教師應盡快適應重參與、重能力培養的歷史新課程教學。
二、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開展策略
1、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老師和學生是兩個重要的角色,通過開展師生互動,增強師生交流,幫助老師掌握學生學習動態,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初中生對老師的親切感是比較強的,老師要主動走人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并且及時給予學生幫助,讓學生認識到老師不僅是一位可敬的老師,還是可以跟他們互相溝通交流的朋友。
例如,在學習《中華民國的創建》時,老師可以和學生開展積極交流,讓學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關于孫中山的故事,開展歷史故事大賽,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書籍,網絡或者是其他方式主動學習,增加自己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
2、豐富學習體驗
情感教育對青少年的發展也是極為有益的,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指明正確方向。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也要巧妙地完成情感教育的滲透,讓學生能受到更強烈的感染,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而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
例如,在教學《敵后戰場的抗戰》時,教師要聯系學生的認知完成相關知識點的講解,更好地在其中滲透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引發學生的思考。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認識到抗日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等各種與外國侵略者斗爭的歷史事跡,也能讓學生加深對愛國歷史人物的了解。在講解這些歷史事件的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主動搜集整理有關愛國人物的故事,感受其驚天動地的愛國表現,加深對愛國主義的認識,充分激發愛國情感。而且,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講述農民及其他階層群眾積極支持抗日戰爭的事跡,引導學生分析不同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更好地達到情感教育的目標,讓學生油然而生地產生各種情感,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
3、組織自主探究
在認知學習理論當中,強調外界的刺激不能直接使學生產生認識,而是需要使人與外界刺激產生相互作用。所以在實施教學活動時,需要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為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通過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接受式”學習的弊端,使學生從以往的“要我學”轉變為主動學習。自主學習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而提問無疑是最直接的方法。
以《文藝復興運動》為例,為了給學生的學習活動一定的線索,我提出了以下問題:(1)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為什么文藝復興運動會興起于意大利?(2)文藝復興的主要內容與核心是什么?(3)文藝復興有哪些標志性的人物?其主要作品分別是什么?(4)文藝復興的影響有哪些?為了真正將課堂交給學生,我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時間,以此來使學生探索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方法。
4、組織專題活動
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一味地采用說教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而是要巧妙地借助專題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感受歷史課程的魅力,有效實現從課內到課外的拓展延伸。
例如,在教學《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時,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講解新的歷史知識,從生活中捕捉更精彩的瞬間,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歷史學習活動中,從而愛上歷史學習。在這節課上,教師可以引入學生最為熟悉的事物,讓學生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中了解過去和現在社會生活的變化,從交通出行方式、飲食起居、通信工具等多個方面研究社會的發展歷程,并分析經濟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在學習完基礎的教材內容之后,教師還要以“我所生活的時代”為主題開展更廣泛的教育引導,讓學生聯系所學知識更好地分析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建立歷史、現在及未來的聯系,引導學生以客觀的眼光看待歷史的發展,既要尊重歷史,也要追求進步。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一個微小的角度開闊視野,確保初中歷史教學活動朝著更進一步的方向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學校和教師必須及時解決,同時還要加快教學改革工作的推進,通過深入學習歷史知識和挖掘歷史教育教學本質,轉變教育理念,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切實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韓喜榮. 初中歷史下的高效課堂初探[J]. 魅力中國,2020(12):57.
[2] 李舜. 初中歷史有效教學方法分析[J]. 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1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