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社會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生態文明轉型背景下人民對“綠色”的需要日益廣泛,由此生產目的呈現出綠色導向,需要滿足人民對綠色經濟、綠色政治、綠色文化、綠色社會和綠色生態的需要。為此需要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發展綠色生產力,逐步調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使得社會生產服從和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全面發展。
關鍵詞:生產目的;綠色發展;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3.005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發展使人民群眾更注重生活質量和精神生活的豐富,然而由于高速經濟發展帶來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問題突出,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新時代以來,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出綠色化的特征,使得新時代生產目的內涵及其實現具有鮮明的生態性。為實現新時代綠色化的生產目的,就需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化解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并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1新時代生產目的的綠色化轉型
社會生產都具有其目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性質決定社會生產為人民服務,滿足人民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人的需要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的特征,伴隨經濟社會發展而升級。
1.1社會主義生產服務廣大人民
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中最基礎的部分,對社會生產起到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所有制關系從根本上控制生產的目的,決定生產過程,選擇生產的服務對象,并服從和服務于生產資料所有者的意愿和利益需求。不同社會制度下的生產關系是有差異或是根本不同的,因此一定制度下的社會生產目的也是有差異或根本不同的。
私有制社會中社會生產服務于占少數的統治階級。在封建社會,由于生產資料為封建主所占有,社會生產就是要滿足封建地主階級經濟及政治利益的需要。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生產資料為少部分資產階級所占有,社會生產目的是為資產階級實現資本增值和積累。雖然在資本主義社會廣大勞動群眾從事社會生產,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勞動者只作為生產的工具而不是生產的目的,勞動者成為資本所控制的一部分,勞動者的生存發展只是為資產階級的生產目的服務。
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服務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公有制形式上就決定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堅持人民中心的立場,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勞動人民的豐富需要,使人民群眾得到全面發展。在社會主義社會,實行生產資料公有的所有制形式,廣大人民成了生產資料的主人,參與社會生產決策、組織生產活動、在勞動成果的分配上則是由共同占有、支配和使用,共同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當生產服務于人民,社會的生產和商品宣傳不再是刺激人民無度消費的生產和宣傳,而是為了滿足人民“真實的需要”,服務于人的發展和進步。
1.2人民群眾的綠色需要日益增長
人的需要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多樣性是指人的需要內容和類型逐漸變多;層次性則是人的需要層次逐漸提升,由物質需要向精神需要,由生存需要向發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如人只有在滿足吃、喝、住、穿等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從事精神和文化層面的活動。隨著物質生產水平提高,人民的需要由低向高,由少變多,呈現出階段性演變的趨勢。
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群眾的需要是溫飽。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生產能力低下,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落后。這時,人民群眾的溫飽等生存問題是當時中國首要解決的問題。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結合當時的國情和民情,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做出論述,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了改變我國的落后面貌,制定了從“溫飽”到“小康”再到中等發達國家的三步走戰略。
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來,中國在經濟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伴隨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提高。然而過去追求經濟增長的高速度,采用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重蹈西方工業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產生的環境資源問題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人居環境的惡化降低人民生活幸福感。新時代以來,人民的需求升級,由注重“量”的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向為側重“質”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突出的環境問題面前,人民生態需要日益增長。
2新時代生產目的的綠色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生態文明形態開啟的新階段,是超越片面追求物質增長的工業文明形態的高級階段。新時代的生產目的需要從人民豐富的綠色需要出發掌握其內涵。
2.1滿足人民的綠色經濟需要
經濟生活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占有基礎性地位。美好生活以豐富的物質生產為支撐,卻也以綠色的生態環境為底色,中國人民以前“求溫飽”,現在則是“盼環保”。對藍天凈水、干凈的空氣,綠色無害的食品的需要日益旺盛。可見社會生產在滿足人民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物質產品后,還需要適應人民的綠色經濟需要,以綠色的生產方式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為人民提供綠色的產品和環境服務,換言之,“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們需要在經濟發展的成就中享受豐富多樣的綠色產品和優美的生態環境。
2.2滿足人民的綠色政治需要
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環境、資源和自然界的問題,主要是政治問題。長期以來,缺乏生態意識的一系錯誤政治口號和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個別地方政府為片面追求地方政績提高而不顧及環境受到的破壞,環境質量下降成為經濟增長付出的代價。人民需要政府充分重視生態環境,認識環境保護內含的政治意義,將環境保護納入政府的職能之中,多環節著手治理環境污染和節約資源。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為滿足人民的綠色需要進行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成為黨執政方式和執政水平的重要體現。07F06353-6576-46B1-95D4-CB256A4DC97A
2.3滿足人民的綠色文化需要
文化生活需要是人們的必然精神追求。隨著經濟發展,快節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造成人們的神經緊張,消費成為人們釋放情緒和壓力的出口之一。原因在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邏輯通過廣告宣傳制造出“虛假的需要”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然而人們只能從消費中獲得虛假的快樂。消費文化下炫耀性消費、攀比性消費、奢侈浪費等不合理消費行為,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危及人類當下以及未來的幸福生活。當前,人民需要綠色文化滿足精神需求,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下增強環保節約意識,踐行綠色低碳行動,形成健康的生活風尚。
2.4滿足人民的綠色社會需要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問題直接影響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群眾身心健康和社會和諧穩定,然而我國生態建設不夠充分,環境保護作為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重要內容之一存在失衡現象。不少地區生態環境依然嚴峻,威脅人民的生存。個別地區和企業在開發和生產中產生污染,引起的糾紛則影響社會穩定。人民群眾需要平等享受良好的生態環境這一公共產品。
2.5滿足人民的綠色生態需要
生態環境越來越成為衡量生活幸福的標準之一。生態環境需要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影響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關鍵問題。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人民群眾對于水、空氣、食品、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也需要有更多公共性生態產品滿足休閑出游的需要。人民希望能夠從生活質量的提高中切身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
3走綠色發展之路,實現新時代生產目的
實現新時代生產目的,滿足人民的綠色需要就需要用全面性的視野,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在發展綠色生產力的基礎上,統籌五位一體的系統化綠色發展。
3.1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指導
行動以思想為指南,綠色發展理念是發展觀的深刻革命。綠色發展理念將自然價值與經濟增值都作為發展的衡量依據,強調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通過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緩解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推動發展方式生態化轉向。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就是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點,在人類實踐的各個過程中和各個環節將人的發展和生態保護相結合,實現環境質量和社會效益的協調。如此,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改善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實現新時代生產目的。
3.2大力發展綠色生產力
生產力是人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態文明轉型背景下生產力也需要綠色化轉型。一方面,需要充分重視自然生產力的重要作用,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另一方面,提高自然資源的使用效率、改進利用資源的模式、重視自然資源的循環使用以及社會生活中環境補償和治理。為此,需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驅動作用,加快發展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從而努力提高綠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我國綠色生產力發展提供技術保障。綠色生產力還要求調整和變革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把生態文明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建設領域。
3.3促進五位一體綠色發展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一個整體系統。經濟建設上,一方面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采用集約型生產方式,以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要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減少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對資源和能源的浪費,向人民群眾提供健康有益的產品和服務。政治建設上,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政治責任,把綠色融入城市管理和服務,在政府考核標準上完善綠色政績考核制度體系,在法律工具上建立健全自然資源使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文化建設上,一方面,深入發掘和弘揚國外優秀的綠色文化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綠色價值,發展和繁榮綠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另一方面,通過多種渠道和媒介對人民群眾進行廣泛的宣傳動員,提升人民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文明素質,使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成為人們自覺的行動。社會建設上,一方面要增加環境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縮小城鄉、區域、群體之間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實現環境保護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另一方面要把扶貧開發同保護環境結合起來,積極探索生態扶貧、綠色脫貧道路與模式。生態建設上,從保護和修復兩方面著手,修復人民群眾關切的環境問題,治理環境保護的重點領域,同時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讓綠色成為人民幸福的靚麗底色。
4結論
總之,面臨新時代人民群眾需要呈現出綠色特征的現實情況,我們需要以全面性的觀點,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系統推向綠色轉型,讓社會生產服務于人民群眾的綠色需要和美好生活,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錫富.論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生產目的確立及其保障[J].改革與戰略,2018,34(02):1-7.
[2]高永強.新時代人的生態需要邏輯轉換與生態文明建設路徑選擇[J].理論學刊,2018,(03):84-90.
[3]方世南.環境友好型社會呼喚綠色政治文明[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6,(04):75-79.
[4]秦書生,胡楠.中國綠色發展理念的理論意蘊與實踐路徑[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06):631-636.
[5]任保平,李夢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綠色生產力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8,(03):5-13.
作者簡介:田寧(1996-),女,漢族,河南濮陽人,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生態文明建設。07F06353-6576-46B1-95D4-CB256A4DC9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