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永平
【摘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五育融合”是當前及未來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發展方向,已經成為提升學校育人質量的重要路徑。隨著“全納教育”思潮的普及,隨班就讀成為一種主要的教育安置方式,越來越多中、輕度智力障礙及有特殊需求的學生選擇在普通小學就讀,為全面貫徹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普通學校對隨班就讀學生秉持正確的價值觀,加強品德教育和行為塑造,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建構育人發展和能力發展兩條縱貫線,以 “向陽好少年”為培養目標,展開“五育并舉”下隨班就讀融合育人新模式的探索,從而提升教育的整體質量。
【關鍵詞】“五育”并舉 ;隨班就讀 ;融合育人;模式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注重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在此新時代背景下,“五育融合”是當前及未來基礎教育改革重要的發展方向,已經成為提升“育人質量”的重要路徑。黨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堅持立德樹人,重在落實。要健全立德樹人的落實機制,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教育工作者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教育各領域。
“立德”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
融合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隨班就讀學生的教育,構建 “五育并舉”下隨班就讀融合育人新模式,分別通過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實踐育人的融合育人實施路徑,提升區域特殊教育質量,從而大大促進教育工作的整體質量。
一、隨班就讀融合育人的必要性
樹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隨班就讀已成為有特殊需要的青少年回歸主流的一種主要教育安置方式,因而為全面育人、融合育人賦予更豐富的內涵,特殊學校針對隨班就讀的學生,以 “向陽好少年”為培養目標,探索構建“五育并舉”下隨班就讀融合育人新模式是服務于隨班就讀學生健康發展的客觀需要,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只有把融合育人與隨班就讀“無縫對接”,才能對隨班就讀的學生實施既有個性化又有兼容性的系統教育,對其成長終生受益。
二、隨班就讀的現狀分析
隨著全納教育思潮的普及,隨班就讀成為一種主要的教育安置方式,越來越多中、輕度智力障礙及特殊需求的學生選擇在普通小學就讀,這些隨班就讀學生由于生理或心理的障礙,導致在社會交往、認知水平、甚至情緒行為方面都與健全的伙伴有較大的差異,若得不到及時干預,將會影響其學業和身心發展,也會對班級造成較大的影響。
近年來,各地隨班就讀學生數量不斷增多,自閉癥學生占比數較高,且情緒行為問題個案增多,嚴重趨高,對主流學校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在嚴格的教育質量下,普校對隨班就讀學生的教育基本停留在學業輔導上,缺乏對這類學生思想品德的引導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以及融合教育內部缺乏統整機制支持,普校中建立資源教室的僅有少部分,運作效能不高,各部門之間執行運作不順暢等,均嚴重制約著隨班就讀質量的發展。
三、隨班就讀融合育人的目標定位
基于新時代培養的要求和上述現狀,隨班就讀融合育人模式以培養陽光、自信、好學、有才的“向陽好少年”為目標,鼓勵這些學生向著陽光追逐夢想,不一樣的雛鷹一樣自信地飛翔于藍天。在多元支持下通過“五育并舉”等多途徑,使隨班就讀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同時,實現育人全面發展,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兩者并駕齊驅,樹立“我行,我可以”的堅定信念,順利融入主流社會。
四、隨班就讀融合育人的實施途徑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改革推動融合教育往素質教育方向發展,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隨班就讀融合育人新模式以隨班就讀學生的能力提升線和育人發展線為主軸,通過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等五個育人維度,實現“陽光好少年”育人的全面發展。
1.以文化育人為目標,提升學生的基本能力
(1)推動“融愛行”項目。營造普特融合的包容環境氛圍,隨班就讀學生和健全伙伴一起對雙方成長而言都非常有利,一個現代化的文明社會,必定是包容、多元的社會,通過在普校開展“你幫我助好伙伴”活動,在學習、活動、交往上結對子,期末分享印象最深刻的事,表彰最有愛的一對融合小伙伴,營造包容的班級氛圍。開展“融愛行”項目,普校的健全學生學會了理解、互助和包容,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也少了異樣的眼光,大膽地接受同伴友善的幫助,自信地成為班級、學校中的一員。
(2)建立適宜的融合教育課程體系。隨班就讀的學生由于生理原因導致學業困難,且由于個性差異大,學校需要提供一套適宜的融合教育課程,使其得以全面發展,該課程體系兼顧了基礎學科知識,也覆蓋了缺陷補償和優能培育兩大部分,包括培養基本學科素養的學科學習課程,培養基礎能力的輔助訓練課程,培養特殊才能的潛能開發課程等。
2.以活動育人為抓手,營造以愛育愛的共融環境
(1)積極推行“同愛行”活動,營造學校和班級,師生和生生之間平等、有愛、包容、互助的環境氛圍,健全伙伴學習幫助,同時也收獲成長。隨班就讀學生在溫暖有愛的班級里也會減少緊張焦慮的情緒,有利于融入主流社會。
(2)結合傳統節日或慶典組織展演活動,為隨班就讀學生提供共融的良好教育契機,在同齡伙伴的帶動下,他們也能參與到體育節、藝術節等活動的籌備、表演中,分享快樂和自信,同樣也有機會為班級出一份力。
(3)常規體育大課間活動重新設計,各班結合學生特點增加團隊建設和趣味性強的體育運動,增強體質健康的同時拉近學生們之間的距離。
3.以實踐育人為路徑,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
(1)開展多形式的體驗式實踐活動,如:為培養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而組織的“勞動小能手”服務實踐日,各年級的學生根據小組和班級任務,完成個人文具、用品整理,班級綠化、衛生清潔,公共通道及場室的衛生,校門內外及文化長廊的清潔等,小手牽小手,共同打造清潔綠化美校園。
(2)培養融合伙伴的文明禮儀和行為養成教育,少先隊開展“文明小天使”達標爭章評選活動,強化文明行為十準則,通過向榜樣學習,互幫互助,鼓勵學生們向良好行為靠攏,最終受益終身。
4.以管理育人為保障,為融合教育提質助力
(1)建構起完善的育人保障制度,為有效實施五育融合“保駕護航”。學校各部門建立落實“五育并舉、融合育人”的具體措施、考核辦法、督查機制,從而形成學校的具體實施方案,由專人負責、專項檢查、落實督導,形成合力,共同推進。
(2)為實施“五育并舉、五育融合”提供必需的經費保障,加大提供并完善相應的硬件實施條件,保障具體方案的落實。
(3)建立“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的個性化檔案資料,包括入學資料、個別化教育計劃、綜合評估報告、學習檔案、德育檔案等部分,三年進行一次綜合評估,對比個案進展情況,從而獲得動態的綜合能力數據分析。
5.以協同育人為支撐,整合力量共享共建
(1)家校合作新模式的探索,可增強合作意識,有利于形成合力,更順利地開展工作,提高融合教育的實效性。例如,隨班就讀的學生定期召開個別化教育研判會,不僅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品德行為及在家的表現,也可以開展多形式的融合育人宣傳教育,落實日常教育要求。同時,學校提供重要的線上學習資源或個性化作業單,供家長選擇,資源共享,并向家長展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成就,勢必增強家長對學校、教師的信任感和認同度。
(2)有效指導家長科學育兒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綜合素質。學校定期組織不同主題、采取不同形式的家長沙龍,減輕家長思想上的負擔,并邀請家庭教育專家、法律顧問,甚至有成功教育經驗的家長對其他家長進行有系統、有針對性的輔導,積極主動負擔起教育家長、指導家長、幫助家長提高素質的責任,提高廣大學生家長新時期的綜合育人、融合育人素質,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強大的合力,提高融合育人的實效。
(3)依托社會力量,挖掘和整合社會資源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進行融合育人。為了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遠離有危害的事情,學校聯動公安系統的法制副校長,邀請派出所警官在學校上法律課,邀請交警在學校上安全教育課,通過一些視頻、實例,對學生進行直觀的說法、傳法教育,深入淺出地開展法制教育,使他們自覺遵紀守法,遵守交通規則,努力成為遵守和維護社會公德的良好青少年。根據隨班就讀學生的康復需求,學校也開展了一系列與兒童醫院康復科的合作活動,從重點個案入手,對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及康復治療,通過一段時間的干預訓練,均增強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利于融入班集體的學習中。
五、隨班就讀融合育人的活動成效及反思
探索“五育”與隨班就讀融合的過程中,在注重培養隨班就讀學生良好品德及正向行為的基礎上,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了較大的提升,均能較好地融入班集體。因此,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而言,在德育融合中提升學生的內化力,在智育融合中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及社會交往能力,在體育融合中提升學生體質健康及抗挫敗能力,在美育融合中提升學生欣賞美及創造美的能力,在勞育融合中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及責任意識。“五育”融合,成就一個個陽光、積極的“向陽好少年”。
參考文獻:
[1]鄧猛.融合教育與隨班就讀:理想與現實之間[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曹健霞.“五育融合”與新時代“教育新體系”的構建[J].學苑教育:2021(5):11-12.
[3]朱海榮.整體布局區域推進全面提高隨班就讀教育質量[J].現代特殊教育:2015(7):5-7.
[4]徐曉楠.特殊學生隨班就讀教育實踐策略探究[J].進展:教學與科研,2020(5):21-22.
責任編輯? 李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