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東



【摘要】“研學后教”背景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追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追求明確的學科價值,是培育學生必備學科知識、能力和品行的藝術素養課堂;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展示豐富美觀的圖像世界,通過“視覺閱讀”,滲入“美術·人文·科技”交融學習,更有深廣度地呈現美術教學的文化性和適宜性。通過深挖教學內容中的愛國主義精神,開展美術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促進美術課堂教學對小學生進行美術技能、文化、德育等綜合的藝術情感培養,體現美術學科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特性。
【關鍵詞】小學美術;研學后教;愛國主義
“研學后教”理念下開展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理念引領行動,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與創新實踐。“研學后教”教學改革已實行多年,給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帶來很大的變化。“研學后教”分兩部分,其中“研學”主要是指教師在深入研究學情、學法和課標、教材的基礎上,提出引導學生學習目標、內容、方法的“研學案”,建構完整的課堂形式,有合理的教學活動程序,有明確的學科價值導向,追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學生必備品質和能力。
以美育人,創造未來,是美術教育的理想境界。小學美術教學進入核心素養時代,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展示豐富美觀的圖像世界,滲入“美術·人文·科技”交融學習,更有深度地呈現美術教學的文化性和適宜性。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樹人,美術教學也不例外,以美育德,以文化人,詮釋出當下美術育人寬廣獨特的一面,當中很多內容蘊含愛國主義浸潤教育,以美育人逐漸滲透,積久而發生立德樹人作用。
素質教育中“五育”培養,德育是核心內容。在倡導文化德育、思政教育當下,以愛國心促進美育課堂教學實踐,從美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協調入手,從外化學生行為到內化學生理想道德,把愛國主義情感貫穿于小學美術教學中,使小學生得到情感感悟,審美素養升華和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下面筆者談談在“研學后教”理念背景下如何開展美術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一、教師要有小學美術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敏銳意識
2019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把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可見,愛國主義教育的迫切性。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跟隨時代的步伐深入研讀教材,深入理解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目標,更要掌握學生有什么發展,怎樣發展,用敏銳意識去挖掘小學美術教學內容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
當下在核心素養時代,小學美術教學的根本也是立德樹人,以美育德,以文化人,詮釋出美術育人寬廣獨特的一面。如,一年級造型·表現課型《小動物和媽媽》,動物媽媽就像我們的媽媽,媽媽寵愛和保護著我們;四年級設計·應用課型《媽媽的好幫手》,同樣是表達母愛情感的課,這兩課傳遞的卻是家國情懷。所以,需要教師有意識去引導。今天快樂幸福的生活,表現在家庭的和諧和安康,這離不開國家的強大與和平,有國才有家。再如,五年級美術欣賞·評述課《中國美術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現》,重點學習被稱為“中國現代繪畫史上杰出的現實主義歷史畫卷”的作品《流民圖》,畫卷上有數百個不同人物,場面浩大,真實地呈現出了日本侵華期間人民遭受空前災難的悲劇場面,同時也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堅強與抗爭。我們今天美好的生活來之不易,中國的今天是我們祖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我們要珍惜和守護我們的祖國。根據教學內容,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
二、挖掘小學美術教學內容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融入教學目標中
小學美術教學內容是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如果小學美術教學只講解美術知識,不提與內容相關的愛國主義,則無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相反,當從美術教學內容中挖掘出相關愛國主義思想來進行教學,則美術教學內容也不再單調。還是以五年級美術欣賞·評述課《中國美術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現》為例,對作品《流民圖》的“研學后教”,把教材解讀很到位,目標定位準確,把教學點定為“引導學生觀察體會《流民圖》中各種人物的不同情感”,把教學難點定為“人物情感再現出的歷史背景和愛國情懷”。這節欣賞課,以《流民圖》為例,從一幅作品出發,深入體會對人物情感的生動刻畫,從觀察、研討人物表情、動態、衣著等變化,探究這一幅結合中國畫線條造型和西畫立體空間造型的現代中國畫的表現特點,以及這些人物所揭示的歷史背景。透過作品,我們可以感知人物的情感有痛苦、悲憤、無奈,也有堅強、憤怒等,也可以感悟到所蘊含的希望、愛國等思想性,以層層研學問題推動課堂的發展和生成。研學問題深入挖掘了美術學科知識和教育思想,同時也兼顧了學情。可見,教學內容是小學美術教學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載體。
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能讓美術教學內容變得豐富,還能讓學生展開想象,而想象的產生會帶動學生進行延伸思考,逐漸意識到“美術不單純是人興趣使然下的行為,同時也是歷史、情感、文化記載和傳承的渠道”。在這種認知下,小學生就不再是單純對美術感興趣,而是對美術抱有較高的期望,愿意去學習美術知識,從而更好地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得到愛國主義教育。
三、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具體化
在以美育德的過程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開展交流活動。“研學后教”課堂突出的是解決學科的研學問題,研學問題是根據學科核心知識和重難點內容進行設計的,是適合學生的、能提高課堂效益的問題,也可以是學生在學習中共同存在的疑惑,有必要探究的問題。研學問題是必須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教學問題。以五年級欣賞·評述課型《流民圖》教學為例,落實先“研”后“教”,通過視頻和圖片,從作品的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引導學生整體認知作品的形式、風格、內容,對作品局部和細節進行審美判斷和內涵理解,以問題為中心,層層引導學生剝開作品中人物的悲憤、害怕、堅強、無奈等種種情感,領悟這些情感背后樂觀、斗爭的另一面,理解作品的融中西繪畫技法于一體,所畫人物造型嚴謹、線條簡練有力的特點。本課知識面廣,內容較深,在教學中要把握好情感表現的對比,弱化悲痛的情感,加強樂觀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教育是永恒的主題,高效的課堂是靠有價值的研學問題來推動而生成的,是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建構學科知識,啟迪智慧,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所有學科教學均需圍繞研學問題展開,美術學科也不例外。當問題成為課堂中心,便要求教主導研學活動,以生為本地展開教學。深入賞析作品內容和情感表現,發展學生的識圖能力和核心素養,以美育德,從而使愛國主義教育得于具體化。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智慧在課堂,教育思想在課堂,只有深入課堂,生成思考,隨時反思,我們才能看到、想到、發現最有價值的東西,結合“研學后教”理念,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小學美術教學的一項實踐與創新。
責任編輯? 陳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