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在人們工作生活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青年人作為網絡的主要使用群體,對互聯網的依賴逐漸增強。做好當代青年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尤為重要。文章通過綜合分析法,分析新媒體環境信息爆炸式增長、信息受眾面廣、信息傳遞方式多的特點,及新媒體環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文章以某高校工科二級學院X為例通過案例分析,探索出拓維度、鉆深度、傳溫度三重在新媒體環境下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矩陣的路徑,在此基礎上提出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升思政教育隊伍水平、發揮網絡思政現實作用三點在新媒體環境下進一步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建議,旨在為做好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矩陣的構建方法提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矩陣構建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9-0207-03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短視頻、直播帶貨等的興起,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只利用網絡獲取信息,互聯網在日常生活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前,各類新媒體網絡平臺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陣地,只要擁有一部手機,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做好新時期青年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探索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與新手段、新技術融合的方式顯得尤為重要。
一、新媒體環境的特點及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環境有信息爆炸式增長、信息受眾面廣、信息傳遞方式多的特點,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一)新媒體環境的特點
信息爆炸式增長。據國外一些專業機構估算,目前全球有效網絡域名約有6.5億個,約平均每11個人一個。中國目前有有效域名1840萬個,雖與國際水平相差較大,也達到了平均每74人一個。Facebook全系列產品的用戶數量在2020年就已超過了30億,微信在全球也已擁有超過12.6億用戶。隨著網站數量的飛速增加,各社交平臺用戶數量的急劇增長,新媒體環境下,每天產生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各類信息呈爆炸式增長,難以估量。
信息受眾面廣。截至2021年1月,全球手機用戶數量為52.2億,相當于世界總人口的66.6%,互聯網用戶數量為46.6億,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16億人,增長了7.3%,而社交媒體用戶數量為42億,占全球總人口的53%以上。全球網絡用戶數量占到總人口的大多數,各類信息可以被越來越多的人接收。隨著網絡技術滲透進生活的各方面,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受眾面將持續擴大。
信息傳遞方式多。與傳統媒體環境下,信息主要以圖片或者文字的形式傳播不同,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呈現出圖文、音頻、視頻等多種表達形式,隨著VR、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發展,信息傳遞開始出現更豐富的形態,信息傳遞速度進一步加快,交互性進一步增強。
(二)新媒體環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大學階段,正是青年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他們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每天都會受到海量的信息轟炸,極易迷失自我,喪失辨別是非的能力,容易讓不良思想乘虛而入。例如,一段時間來“躺平”“擺爛”等消極想法在青年中傳播,不利于青年為自己的未來和祖國的前途命運不懈奮斗。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遞方式更加多樣,大學生群體選擇更多的同時,也變得容易混淆現實與虛擬的邊界,由此出現了宅文化、二次元等在青年群體中新興的亞文化,也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
二、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矩陣構建的三重路徑——以某高校工科二級學院×為例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指出,要加強網絡育人,提升校園新媒體網絡平臺的服務力、吸引力和黏合度,發揮新媒體平臺對高校思政工作的促進作用[2]。近年來,×學院高度重視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中新媒體網絡平臺的建設、運用和管理,探索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拓維度,打造指尖思政教育平臺
×學院的學生工作,始終圍繞“植入紅色芯片,鍛鑄工匠精神”這條主線,傳承紅色基因,不忘科學報國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目前學院新媒體網絡平臺有微信公眾號、學院網站、易班平臺、微博、QQ生活墻等,多渠道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矩陣,打造指尖上的思政教育平臺。
為打破傳統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中教師處于主體地位、學生處于客體地位的格局,改變教師講授、學生吸收的信息單向傳輸方式,突破網絡平臺作為學院動態推送窗口的單一作用,×學院充分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的開放性和平等性,變灌輸為互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選擇[3]。不斷拓寬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育人的維度,以創新內容、增強互動、改變話術等方式吸引學生。
在微信公眾平臺開辟“紅‘芯’講習所”欄目,轉載各種重要文章、重要論述,如《紅“芯”講習所:總書記這樣話奮斗》《紅“芯”講習所: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動員令》《紅“芯”講習所:激發數字經濟發展潛能》等;開辟“紅‘芯’鑄工匠”欄目,推送各類學科相關專業知識,如《漫畫人工智能:啥是人工智能》《用智能產品賦能美好生活》等;開辟生活專欄,捕捉校園美景、美食,制作校園生活攻略;制作《校園人物訪談錄》,訪談學習標兵、優秀教師、校園工作人員,關注身邊默默奮斗的普通人,樹立平凡榜樣,如專訪國家獎學金獲得者、數學建模競賽國家一等獎獲得者等;《衛生角》,表揚衛生優秀的教室與宿舍;《中華傳統文化專欄》,以二十四節氣、中國傳統節日為契機,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如《大雪:看萬山積雪,想與你白頭》《小雪天將寒,愿你三冬暖》《今日春分,玩轉江流宛轉風,春華春韻濃》等。
在易班平臺、學院官網開辟黨建專欄《紅色基因代代傳》,從2017年12月至今,共推出13期,每期均包括“黨中央的聲音”“榜樣的力量”“紅色放映廳”“紅色留聲機”“不忘初心·紅色地圖”“我們在路上”“說句心里話”等七個版塊。刊出國家勛章頒發情況、大國工匠事跡、學生的愛國感言、歌曲《我愛你中國》等的鑒賞、電視劇《偉大的轉折》等的劇情介紹、電視劇《偉大的轉折》中出現的紅色教育基地介紹等相關內容。組織學生黨員和積極分子通過閱讀、集中學習、討論、觀看、分享、撰寫心得等方式,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開展“優秀學生干部”“三好學生”“先進班集體”“文明寢室”等各類評比,顛覆傳統評選方式,使學生在評選全過程占據主導地位,自己的榜樣自己選,增強評選的公平性與透明度。將榜樣樹在易班,對優化學風起到很強的促進作用。
新媒體網絡平臺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了信息碎片化、語言通俗化、表達趣味化的特點,甚至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話語體系。學生在獲取信息時,會不自覺地傾向于文字較少或圖片化的表達方式。基于此,×學院推出了“一張圖讀懂”系列,如一張圖讀懂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一張圖讀懂貴州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等。在每學期期末考試時推送《超強期末考試指南》,分為復習篇、證件篇、考場篇、規則篇,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做好誠信教育,全方位為學生期末考試保駕護航。
通過內容的創新、互動的增強、話術的改變,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方式借助新媒體網絡平臺變得活潑多樣,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得到進一步激發,教師和學生的主客體地位逐漸模糊,使得學生更加想學與享學[4]。
(二)鉆深度,占領信息傳遞主戰場
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而其中意識形態工作至關重要,事關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根本問題。新媒體平臺開放的網絡環境給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一方面網絡上的信息質量參差不齊,影響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建立,另一方面西方思潮在無形中向學生滲透,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帶來風險。
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牢牢守住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一底線,占領信息傳遞主戰場,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大力做好理想信念和價值引領工作。
×學院充分利用關鍵節點時期,以紅色文化育人,讓紅色基因深植學生血脈。例如,組織學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貴州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精神、貴州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等,使學生由學習的“入口”變為精神宣揚的“出口”。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重要指示精神,自編、自導、自演的朗誦節目《祖國需要,就是我的榮光與擔當》,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進行展演,講述時代楷模排雷英雄杜富國的感人故事,深深感染了×學院學子,掀起學英雄、敬英雄的學習討論熱潮。
通過守牢新媒體網絡平臺陣地,彰顯主流價值、弘揚時代精神,潛移默化間,使紅色文化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浸潤學生心田。
(三)傳溫度,提供正向情緒價值
隨著00后進入校園,獨生子女、留守兒童等加大了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學院的學生90%以上來自農村,他們大多較為敏感,看重感情。思想政治教育要活起來,要走進學生的腦與心,除了傳遞觀點、傳授知識外,必須要向學生提供必要的情緒價值,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飽含溫度。
×學院不定期通過各新媒體網絡平臺向全院學生推送“家書”。2019年五四青年節之際,學院班子發布《愿你鮮衣怒馬,看烈焰繁花》,信中寫道:“能和你們相遇,行走在清晨,笑談于黃昏,真好。加油吧,趁年輕,深耕技術,努力奔跑。”這封信也收到了學生的回信“因為有你們,我們不必擔憂道路上的艱險,你們的教誨是在暗夜中牽引我們的啟明之星。”2020年2月14日,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時,發出《同學們:春暖花開時節,咱們校園見》,與全院學生約定“千萬記得天涯有人在等待,春暖花開時,校園見”。×學院8名湖北籍學子,收到這封信后,從湖北各地發來“我在湖北,想念校園”。2020年3月初,因疫情持續影響,無法如期開學,發出《校園花未開,不要著急回來》,以《想見你想見你想見你》作為背景音樂向同學們分享校園美景。2021年青年節,×學院班子寄語學院青年:“百年薪火,紅‘芯’如磐,可愛的青年,愿你手握青春尺,逐夢向未來。”2022年除夕,通過新媒體網絡平臺發布視頻給全院學生帶去新年的問候,愿大家“歲歲常歡愉,年年皆勝意”。
×學院持續采訪西部計劃、西藏定向生、特崗教師等服務基層的畢業生,通過新媒體網絡平臺推送系列報道數十篇,講述他們在全國各地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的力量,以點點星光匯聚成燎原之火的感人事跡。奮斗是青春最絢麗的底色,用身邊人的事跡,用普通人的平凡夢,打動學生、激勵學生,從而影響學生。
依托QQ生活墻開展“深夜陪伴”項目。有不良情緒的學生通過后臺留言的方式在QQ生活墻傾訴在學業、生活、家庭等各方面遇到的困擾,并留下聯系方式。經過對后臺留言信息的分類篩選,指定接受過培訓的志愿者或專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通過電話與學生本人取得聯系,進行心理疏導。此項目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發揮朋輩作用,將學生的許多心理健康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項目在2021年省級高校學生會服務學生項目大賽中獲得優秀獎。
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新媒體網絡平臺提供的情緒價值,使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洪流中主動選擇并靠近,對學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主導者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高校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需面對的問題
為進一步拓展網絡育人的維度、鉆研網絡育人的深度、傳遞網絡育人的溫度,切實發揮新媒體網絡平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巨大潛力,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進一步探索。
(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網絡技術日新月異,新媒體網絡平臺上各類新觀點層出不窮,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教學方式也需要不斷革新,以順應時代發展趨勢。
(二)提升思政教育隊伍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是輔導員,這支隊伍普遍存在年輕化的特點,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經驗不足。同時,絕大多數輔導員所學專業與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相關,理論知識儲備略顯不足。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合理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輔導員隊伍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通過參加培訓、繼續深造、經驗交流等方式提升思政教育隊伍的水平,對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四、結語
網絡的發展,信息的爆炸式增長,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挑戰的同時,大學生群體對互聯網的依賴也給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探索在新媒體環境下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矩陣的有效方式,合理充分地將網絡技術運用到工作中,將給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極大的便利。我們要乘風而上,借槳而行,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001).
[2] 李心欣.“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網絡思政教育體系的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2(3):90-92.
[3] 武鵬坤,靳小三.“互聯網+”時代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研究:評《“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中國科技論文,2022,17(1):129.
[4] 劉曉涵,張清宇.“互聯網+”時代高校網絡思政育人的解構與重塑[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1):99-104.
作者簡介?劉邠岑,碩士,遵義師范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學生科副科長(團總支副書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