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鳳 劉祎


摘要:在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引下,突出三個“面向”(即面向行業需求、面向項目實踐、面向綜合應用)和兩個“提升”(即提升實踐能力、提升創新能力),從課程教學組織三個模塊,即課程設計作業、案例研究、專題討論和三個階段,即前期、中期、后期,總結了城鄉規劃專業《城市設計》課程研究性教學實踐,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思維,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關鍵詞:城市設計;研究性教學;三個“面向”;兩個“提升”
一、研究性教學
研究性教學,即學生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一種教學方式。在研究性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問題,組織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課前教師布置問題或研究題目,讓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和研究,課上教師和同學一起交流和討論,從而更有效的培養學生主動思維,創新思維的能力。
二、《城市設計》課程定位及目標
城市規劃專業是一門理論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學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求能夠面向行業需求、面向項目實踐、面向綜合應用;同時,按照新工科的建設要求,根據學歷/評估標準、職業標準、社會需求、學校辦學特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按照一、二年級的“專業基礎訓練”,三、四年級的“專業技能拓展”,五年級的“專業綜合能力提升”構建課程體系,縱向貫通,橫向融合,突出以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主導思想。課程體系具體分為設計、理論、技術、表達、修養、實踐等六大課程單元,課程設置密切配合各階段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注重課程和階段的前后銜接。本課程為設計核心單元的最后一個環節,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城市特定地塊的城市設計實踐。綜合性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團隊合作能力等要求極高。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畢業要求、課程定位確定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三大目標。在知識目標方面,要求學生熟悉城市設計的編制程序;掌握城市設計的主要理論和技能;掌握關于城市空間調查的資料收集、空間分析、綜合評價的技巧與方法;理解城市設計學科前沿和行業發展新趨勢;在能力目標方面,要求學生具備獨立編制城市設計方案的能力;在設計中具備綜合思維、公正處理、認識分析、綜合表達、創新設計能力;在素質目標方面,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城市設計時空觀、生態觀、人生觀和環境觀;培養美育情懷、專業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城市設計》研究性教學改革實踐
城市設計課程的研究性教學采用模塊化和專題化的方式,在課程組織上采用模塊化的方式,在研究內容上則采用專題化的形式。課程的教學組織主要包括課程設計作業、案例研究、專題討論三個模塊和前期、中期、后期三個階段。課程設計作業注重綜合運用,專題討論和案例分析側重研究與探討。
1.前期:要求學生在對場地的調研分析中,重視實際元素對設計的影響,并要求學生對與基地相類似的案例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研究,選擇研究的專題并在調研中重點進行關注。在場地現狀研究基礎上,針對設計地段的特點及發展前景,提出整體設計概念主題,并針對所選擇的研究專題,推演出相應的特色主題概念。
2.中期:學生在方案構思過程中,針對場地現狀問題,參考所進行的案例研究,對所選專題進行思考和探索,并將案例研究與專題探討的成果落實和運用到方案設計中,成為設計方案發展的引導。方案設計、案例研究與專題探討相輔相成、相互連貫、形成整體,理論聯系實踐,學以致用。
3.后期:學生在對設計方案進行成果制作,綜合匯報的同時,對案例研究及所選專題探討進行分析,并對研究成果在方案中的體現進行總結,評估研究效果。
四、結語
本文按照城市設計課程的組織過程,從三模塊和三階段探討研究性教學在設計指導過程中的應用,以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及綜合分析、研究、解決城市設計問題的能力,以滿足行業需求、項目實踐、綜合應用需求。
參考文獻:
[1]LindaCampbell,BruceCampbell,DeeDickinson.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8.
[項目來源]河南城建學院2021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應用型人才培養視角下的城鄉規劃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河南城建學院2020年度校級學術技術帶頭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