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采用結構化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深切感受古典詩詞中蘊藏的傳統文化,豐富知識。在古詩詞結構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單元整合類、目標組合類、共通上升類這幾種適合結構化教學的課型,并基于全面性、有序性、串聯性的原則設計教學內容。在具體教學中,要注意設置彈性空間,強化預測設計,融合影視材料,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結構化教學的特點,讓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
【關鍵詞】結構化教學;古詩詞;小學語文
作者簡介:朱菁玥(1991—),女,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西區校。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1]。然而,教材中的古詩詞并不多,課程設置的結構性不強,這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結構化教學是指以構建學生的語言結構為中心,同時結合教學組織規律,讓學生在系統化、組織化的教學過程中學習。采用結構化教學法,能讓零散、無序的古詩詞教學變得有序,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一、切中肯綮,探析古詩詞結構化教學分類
(一)單元整合類,關聯知識要素
結構化教學的特點是合理安排、搭配有關要素,讓它們相互制約、作用,形成一定的整體結構,而古詩詞結構化教學則需要教師靈活組合古詩詞相應的知識點,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可以設計單元整合類課件,將主題、內容、寫作手法等知識要素相似的古詩詞放在一起進行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如《絕句》和《惠崇春江晚景》是同一單元的詩歌,教師采用單元整合教學的方式,先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幾幅春日景觀圖,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然后引導其思考:“春天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古人會如何描寫春天的景物?這兩首詩歌有什么異同點?”學生首先發現:“這兩首詩歌中都寫了春天的景物,如《絕句》中寫了楊柳、黃鸝等,《惠崇春江晚景》寫了桃花、春水、鴨子等。”同時,他們也發現了兩首詩歌在寫作視角上的不同,《惠崇春江晚景》是近觀,而《絕句》則是遠眺。
在結構化教學中,教師采用單元整合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古詩詞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對古詩詞的寫作手法和情感表達有更多感悟。
(二)目標組合類,豐富知識體系
目標組合類課程也是結構化教學中常用的課型,它側重于給學生介紹某些古詩詞獨有的知識。如果教師直接灌輸知識的話,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教師采用目標組合的方式,將分散在課本各處的詩詞結合在一起,采用任務教學法,層層深入地提出問題,那么學生就能自主探究古詩詞知識,豐富知識體系。
例如,《詠柳》《望洞庭》《暮江吟》等古詩詞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運用了比喻手法,教師可以將它們組合在一起,設計目標組合類課件。教師先讓學生誦讀這幾首詩,并找出詩中描寫得形象生動的句子,如“露似真珠月似弓”“二月春風似剪刀”“白銀盤里一青螺”等,然后讓學生說說這些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學生就能發現在詩詞中運用比喻手法的作用。此后教師再設計探究任務:“還有哪些詩詞運用了比喻手法呢?你能總結出如何在詩詞中運用比喻手法嗎?能否結合其特點進行自主創作呢?”教師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將知識內化,并深入了解古詩詞的創作手法。
將分散在不同單元的古詩詞結合在一起,采用目標組合的方式,有助于讓古詩詞教學更有目的性,能提升學生綜合分析和探究的能力,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使學生溫故知新。
(三)共通上升類,映射知識網絡
共通上升類課程指的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古詩詞之間的共通點,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學習,從而用新知識喚醒舊知,也用舊知輔助學習新知識,從而建立知識網絡,構建更完整的知識體系[2]。
例如,在閱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有學生疑惑為何作品中既有“初聞涕淚滿衣裳”,也有“漫卷詩書喜欲狂”,展現了兩種不同的情感。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杜甫的其他作品,如《絕句》,它格調清新,語言流暢,意境優美,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此后,教師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拓展閱讀:“為何詩人的作品會呈現出不同的情感呢?我們已經讀過了杜甫表達喜悅和悲喜交加的情感的作品,那么,杜甫是否也有單純表達悲愴情感的詩作呢?大家可以在課外拓展閱讀,并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分析,看看能否總結他的寫作風格。”用《絕句》加深學生對《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理解,并讓學生拓展閱讀杜甫的“三吏三別”及其他作品,全面構建知識網絡,了解杜甫的創作風格。
共通上升類課程能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能更好地喚醒學生已有的閱讀情感,讓學生基于已有知識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在對比探究中梳理古詩詞脈絡,豐富自身認知,從而提升審美賞析和綜合分析的能力。
二、行之有道,探析古詩詞結構化教學原則
(一)全面性,指導舉一反三
在具體設計結構化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注意遵循結構化教學原則。全面性指的是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挖掘古詩詞中的每一個知識點,把握好整體脈絡,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使其能運用知識進行判斷推理,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都是與傳統節日有關的詩歌,教師將它們整合在一起,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例,指導學生全面賞析這首詩。教師首先讓學生自主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對親人的情感,感受詩人的孤獨。其次,教師讓學生閱讀背景資料,了解作者當時的境遇,了解“九月九日”究竟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對于古人來說意味著什么,再解讀詩歌,學生就能體會到“每逢佳節倍思親”中包含怎樣的情感,并認識到要通過整體感知、了解背景、整合分析的方式整體解讀作品。最后,教師在全面解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基礎上,讓學生舉一反三,嘗試解讀《清明》《元日》。
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考慮到學生思維結構的發展,讓學生構建整體結構,提高認知水平。教師可以將某首詩詞作為切入點,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然后學會舉一反三,運用相同的方式解讀其他同類型作品。A1C870ED-02F2-49FF-932D-973498E272D8
(二)有序性,貴在由淺入深
有序性是指教師在結構化教學中要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教學環節要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從基礎的知識出發,由簡單知識過渡到復雜的知識,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如《出塞》《涼州詞》都是邊塞詩,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邊塞詩中蘊含的情感和精神,教師采用結構化教學的方式,由淺入深地設計教學環節。教師先讓學生朗讀詩歌,并說說自己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學生發現,邊塞詩大多包含悲憤、孤獨這兩種情感,如《出塞》的“萬里長征人未還”就包含悲憤的情感,而《涼州詞》的“一片孤城萬仞山”又給人孤獨、寂寞的感覺。接著,教師提出更深入的問題:“既然邊塞生活如此艱苦,為何人們還要遠赴邊疆呢?留在江南旖旎繁華之地,體會水光瀲滟、萬木蔥蘢之美,不是更好嗎?”這個問題讓學生深入探究邊塞詩中的精神內核。學生發現邊塞詩蘊含濃濃的愛國情懷,抒發了古人希望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所以才會給人苦中作樂的豪壯之感。
教師在教學中遵循有序性原則,讓學生先從文字的表面入手,理解作品的基本含義,然后再串聯各種知識,挖掘古詩詞中深刻的內涵。這樣的教學由淺入深,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詩詞的內涵。
(三)串聯性,實現融會貫通
串聯性原則也是開展結構化教學需要遵循的原則,教師要調整教材中原有的橫向結構和縱向結構,將古詩詞的各個知識點串聯在一起,讓學生學會融會貫通,了解古詩詞之間的聯系,從而更透徹地理解各種知識。
例如,《竹石》是一首詠物詩,教師要基于串聯性原則,將其與其他詠物詩整合在一起,讓學生進行縱橫對比,找到其中的異同點,如可以將《竹石》和《馬詩》《石灰吟》串聯在一起。在橫向對比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一看詩歌的題目,明確詩歌的寫作對象分別是什么;二看詩歌大意,思考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么;三看寫作手法,試著總結詩歌的寫作手法,并探究三位作者分別用意象暗喻什么。在縱向對比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這些詩歌分別創作于什么朝代?作者為何不直抒胸臆,而要用象征的手法表達情感?這些詩歌能否體現出特定時代的精神呢?如果要你用詩歌的形式展現時代精神,你認為要選擇哪一種意象,如何創作作品呢?”教師遵循串聯性原則,將詠物詩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縱橫對比中了解了詠物詩的特點。
結構化教學講究縱橫比較,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入手進行對比,并找出作品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學生就能串聯各種知識,知識結構也會更加牢固。
三、匠心獨運,探析古詩詞結構化教學策略
(一)實行彈性教學,形成多維判斷
在制訂了結構化教學的整體策略后,教師還要結合具體情況進行細化調整,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進行多維判斷,實行彈性教學,在問題對策、實踐活動、評價標準方面,都要變硬性為彈性,以提高教學效率。
如在教學《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時,教師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對比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寫景類作品的創作手法。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因此教師采用彈性教學方式,在問題對策方面,先讓學生找出自己覺得精妙的句子,然后再總結該句的寫作手法,而不是一開始就讓學生找出使用比喻、擬人等手法的句子。在實踐活動方面,教師設計了拓展閱讀、詩歌改寫、原創寫景詩等幾種不同難度的活動,這樣能讓能力、興趣不同的學生有選擇的余地。在評價標準方面,教師也做了彈性設計,對學習能力弱的學生,要求其總結歸納寫作手法即可,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則要求其運用修辭手法自主創作。
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二)加強預測設計,建構生成課堂
教師在進行預測設計時,要變確定性為可能性,把握各種課堂生成性資源,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可以提出更深入的問題,也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發現錯誤,還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出現的困難,讓他們形成正確的觀念等。
如在教學《寒食》時,教師原本計劃將它和《十五夜望月》等同樣與中國傳統節日有關的詩歌放在一起,讓學生探究中國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有學生突然提出問題:“‘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作者不寫唐朝寒食節的習俗,而要寫漢朝的呢?”教師抓住了這一課堂生成性資源,給學生提供了和寒食節有關的歷史資料,并插入問題,讓學生體會這首詩中蘊藏的諷喻意味。這樣學生就發現,作者不只是寫寒食節的傳統習俗,而且借此給朝廷提醒,讓皇帝避免寵幸權貴,敗壞朝政。最后,教師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寒食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并進行拓展閱讀,尋找類似的詩歌。該案例中,教師把握住了課堂生成性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合理調整。
如果教師能結合實際教學情況調整教學方案,那么就能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學生的思維結構能變得更清晰,對古詩詞的解讀和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也會更深入。
(三)融合影視材料,辨識細節真偽
小學生一般比較活潑好動,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進行思考。而在結構化教學中,學生常常需要整合閱讀多篇詩歌,層層深入地探究,如果他們的專注力不足,會影響探究效果。所以在具體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可以選擇融入影視資料,讓學生辨識細節真偽,通過這種方法激發其探究興趣,提高其專注度。
例如,《示兒》《題臨安邸》《清平樂·村居》等都是展現宋朝生活場景的詩歌,教師將它們放在一起,并設計多媒體課件,播放一些講述宋朝生活的影視劇作品,提出問題:“在這些影視劇作品中,有的展現了繁華的都市生活,有的展現了殘酷的戰爭場面,那么,這些作品中所展現的場面是否都符合歷史事實呢?”學生結合古詩詞作品,拓展閱讀了更多史書,并結合詩歌的背景資料進行細節辨析。這樣的活動不僅有趣,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結合影視材料能更直觀、清晰地呈現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學生的思維也會更靈活,在自主閱覽資料時,能把握細節深入分析,提升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
古詩詞朗朗上口、意義深遠、內涵豐富,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3]。教師采用結構化教學的方式傳授古詩詞知識,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系統學習的能力,讓其進一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邊璐.小學語文結構化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04):20.
[2]湯冬梅.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結構化教學模式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17):22.
[3]吳木亮.閱讀新領域: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探究[J].教育藝術, 2020 (05):11-12.A1C870ED-02F2-49FF-932D-973498E272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