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倫理學是對倫理學進一步細化后形成的學科,它將倫理學的關注點從人類向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轉變,主張人類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需要體現道德的價值和意義,以實現人類、自然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教師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需要以教材為基礎,探尋其中所蘊含的生態倫理思想,并依據生態倫理觀開展教學活動,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生態意識,而且能培養學生的生態倫理觀。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生態倫理教育;滲透策略
作者簡介:馮艷(1986—),女,江蘇省南京市華電中學。
生態倫理學主要對人類與自然的倫理、道德觀念進行研究,并針對其中的不合理之處提出改進辦法。有效運用生態學知識,能夠對人類的行為起到約束作用,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也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生態倫理教育對培養學生的生態素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倫理教育具有諸多優勢。但現階段,許多學校滲透生態倫理教育的力度不夠,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根據新課改的有關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熱愛生命和自然的品質,讓學生形成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正確觀念,并且明確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倫理教育勢在必行。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倫理教育的目的
生態倫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促進二者的和諧發展。其核心理論為生態倫理學。生態倫理學主要探究的是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關系,以及人在利用自然資源時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生態倫理教育對形成他們的價值觀及情感態度十分關鍵。因此,初中生物教師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生態倫理教育。
二、初中生接受生態倫理教育的必要性
(一)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前,人類為了推動社會的快速發展,過度地開發了自然資源,這使得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日趨緊張。為了有效化解生態危機,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人們必須審視和分析自身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生態倫理教育由此產生[1]。初中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他們的生態倫理素養會對未來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對初中生進行生態倫理教育,可以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自然觀,正確看待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
(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自然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有著重要作用。如果自然環境遭到破壞,會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逐漸惡化,也有礙于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是可持續發展。它要求社會在發展的同時,應該以不破壞自然為前提。人類要想滿足子孫后代的發展需求,就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當人們的生態倫理素養得到提升時,才能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的生態倫理素養會對可持續發展狀況產生一定的影響。對初中階段的學生開展生態倫理教育,能夠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此,對初中生進行生態倫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
素質教育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初中生進行生態倫理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素養,能夠滿足素質教育的有關要求。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真正的教育需要讓學生深刻理解價值觀的內涵,并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道德方面的培養,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初中生生態倫理觀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部分初中生掌握的有關生態倫理及環保方面的知識較少,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實踐能力也比較薄弱。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與學校、教師、家長、社會有關。具體而言,首先,目前部分學校在開展初中階段的教育時,關注點主要放在升學率上,側重于向學生傳授各學科的理論知識,而基本未向學生滲透生態倫理教育。其次,雖然初中生物教學中會涉及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內容,但是部分教師未能充分利用這些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導致學生不能從倫理道德的角度看待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對保護環境產生強烈的責任感[2]。部分教師在開展生態倫理教育時,通常是通過一些環保活動進行的,但活動形式比較單一,缺乏趣味性,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次,家庭教育會對學生形成生態倫理觀產生直接影響。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部分家長自身的文化素質較低,特別是一些農村學生的家長,他們基本沒有接受過相關的教育,這使得他們在孩子形成生態倫理觀的過程中未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最后,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態倫理觀,反之則會起到阻礙的作用。當下,部分媒體在對正確的生態倫理觀的宣傳上不夠重視,并且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機制尚不完善,部分監督措施治標不治本,公眾也未能積極地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上述問題均阻礙了學生生態倫理觀的形成。
四、初中生物教學中生態倫理教育的滲透策略
(一)學會深挖教材內容
初中階段的生物學科教材內容覆蓋面較廣,但缺少專門講解環境保護的內容。生物教師需要學會深挖教材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設計一些與環保相關的教學內容。
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綠色植物是食物之源”一課主要講述了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食物都來源于綠色植物。具體來說,人類除直接食用綠色植物以外,也食用如牛奶、雞蛋、肉類等食物,這實際上是一種間接的以植物為食的方式。食肉動物主要以各種食草動物為食,同樣也間接地食用了植物。此外,許多綠色植物還可以入藥或作為工業原料。如果想要讓綠色植物長期地生存下去,適宜的生長環境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告訴學生,目前人類正面臨著較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要想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充分發揮生物學知識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讓學生知道,雖然生態系統本身具備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但是這種能力非常有限。教師可以列舉相關實例加以說明。比如,人類如果向河流排放大量的污水和垃圾,會造成水污染,導致水生生物死亡;在人類和動物食用了受污染的魚蝦等生物之后,一些有害物質會對身體健康構成威脅。又如,人類如果過度砍伐樹木,會導致森林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再如,全球氣候變暖、酸雨等現象的出現,不利于人類的生產生活。
(二)善于利用生態學知識
初中生物教材中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生態學知識較少,而且這些知識比較枯燥,學生在學習時難以產生興趣。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一些實際案例,向學生滲透生態倫理教育[3]。
例如,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生物圈中的各種生態系統”一課的相關內容提到,各個生態系統都是穩定的。以草原生態系統為例,在旱季,由于可食用的綠色植物較少,一些食草動物會遷徙到其他適合生存的地方;當雨季來臨時,它們便會重新回到原來生活的地方。這樣的調節方式能夠讓整個生態系統保持穩定。但是外來物種入侵會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造成不利的影響。如當初人們為了方便清理魚缸而將清道夫引入中國,但是一些人將它們放入了河流中,給河流生態系統帶來了嚴重的危害。筆者讓引導學生對這個案例進行討論和分析。有的學生認為將清道夫放到河流中的本意是好的;有的學生提出了不同意見,并對澳大利亞野兔泛濫成災的實例進行分析,認為人們在放生生物時,應該考慮到放生可能會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否則可能會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生態災難。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對生物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于培養自身的生態倫理觀。
(三)有效利用多媒體、課外讀物等資源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人們可以通過各種媒體平臺獲取相關信息。教師在開展初中生物教學活動時,可以借助多媒體等資源,對學生進行生態倫理教育[4]。
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千姿百態的動物世界”的教學內容為例,本課主要對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等進行介紹。為了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觀看《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等節目。這樣既能讓學生了解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等知識,又有利于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處。學生通過觀看節目,能從中感受到動植物的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這種美的感受轉化為對自然的熱愛之情,讓學生成為道德主體。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課外讀物,并給予學生一定的閱讀指導。如卡遜的《寂靜的春天》,這部科普名著具有較強的科學性以及哲理性,文字優美,耐人尋味,適合初中生閱讀。
(四)注重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人類承擔著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為了讓學生學會保護生態環境,教師不能僅僅依賴理論教學,還應該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與生態倫理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積極運用生物知識進行解決,為保護生態環境做貢獻。
例如,在教學“千姿百態的動物世界”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去動物園進行實踐,以此加深學生對動物的了解,讓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激發學生保護動物、熱愛自然的情感,并付諸行動。又如,在教學蘇教版七年級下冊“保護生物圈—從自身做起”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校園垃圾的處理情況,并針對其中的問題,制訂相應的整改方案,以此激發學生參與生態城市建設的意識,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進而能夠主動投身到保護環境的工作中去。再如,學生在學習了蘇教版八年級上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艱巨使命”的內容之后,對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也認識到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當地的人工養殖基地進行實地考察,以此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教師通過上述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認清環境保護的現狀,還有助于學生深刻了解生態系統的發展趨勢,為學生培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未來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基礎。
(五)善于聯系生活實際
教師在進行生態倫理教育時,不應該僅僅讓學生了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還應該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不是一句空話,也不只是相關機構和人員所負責的工作,而是每一位公民都應該承擔的責任[5]。同時,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思考自己是否做過破壞環境的行為。如果學生做過破壞環境的行為,教師需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糾正,讓學生真正做到以保護環境為己任。
例如,學生在學習了“保護生物圈—從自身做起”的內容之后,已經意識到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性。此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如隨手關水龍頭,用洗菜的水澆花,隨手關燈,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買東西時自備購物袋,分類投放垃圾,盡量減少對各種清潔劑的使用,愛惜糧食等。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將生態倫理教育滲透到初中生物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可持續發展觀等觀念,讓學生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教師在對學生滲透生態倫理教育時,應該引導他們運用生態倫理觀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有效的生態倫理教育,不僅可以對學生的一生產生積極影響,還可以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因此,初中生物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善于利用各種資源,聯系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生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的生態倫理素養,讓學生學會運用生物知識解決生態倫理方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錢維.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倫理教育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0(35):93-94.
[2]趙慶焰.生態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J].啟迪與智慧(下),2020(07):68.
[3]周慶蘭.生態道德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20(08):159-160.
[4]陳靜.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態倫理教育[J].中學課程資源,2019(04):38-39.
[5]袁頡.初中生物教學中的生態倫理教育研究[J].新課程學習(中),2012(1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