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青
摘要:大學英語是高校一門公共必修課,大學英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除了講授英語語言知識外,還會講解大量相關的西方文化,課堂中如何正確理解西方文化意識形態以及適時引入中國文化的講解對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將以大學英語教學為切入點,分析當前教學模式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影響以及存在的現實問題,探索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大學英語;文化自信;教學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視。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是培養傳承和創新中華文化的重要力量,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教育部令第41號)中也指出,高校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大學英語教師,我們更應該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定文化自信,我們要在創新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同時,運用強大的課堂教學方式有機融入中國優秀文化元素,提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引導大學生自覺學習先進文化,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和價值觀。
一、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
1、大學生理想信念不夠堅定的現狀
當前大學生生活在國家富起來的過程中,他們的父母都有讓子女少受苦的思想,所以目前大學生生活較為富足,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較少,同樣,受父母思想的影響,他們的經濟意識較強,而文化意識較弱。大學生雖然生理上已經成熟,但是思想上尚未成熟,辨別是非能力較弱,極易收到外界的影響,在當前互聯網融媒體高度發達的情況下,大學生很容易受到各種網絡上各種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講授內容會進一步講解相關的西方文化知識,大學生出于好奇心,可能會不假思索地學習,不考慮西方文化的社會意識形態所存在和發展的條件而加以效仿,這無形之中會影響到身邊的同學,同樣在無形之中也塑造著他們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和日常行為。因此,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我們學習英語是為了學習語言運用知識,而不是讓自己的文化價值觀、文化信仰和日常行為逐漸西化,我們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運用英語與外國人進行溝通和學習,學習一門外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豐富和發展我們的文化和科技,為我們國家的繁榮和民族的復興而服務。
2、大學英語教師對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意義認知尚待提升
大學英語教師都是英語專業畢業,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理論,他們雖然英語語言方面的知識豐富,但是對于育人規律的認知和運用了解不夠;同時對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了解得不夠深入,對這方面的教學素材收集不夠。大學英語教師為了更高效地提高外語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模式較為傳統和保守,會把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知識放到其語言存在的文化習俗和社會背景下進行講解,但卻忽略了對我國優秀的文化元素的引入,對這些講解較少,所以導致其在英語課程知識的講解過程中對西方文化引入過多,內容講解較為深入,然而卻忽略了我們先進的文化的引入,這也與《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能力,服務中國文化對外傳播”[3]的要求不相符合。另外,大學英語教師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和文化安全的重要意義認知不足,導致他們對西方文化的批判少,形成了他們注重知識傳授,卻忽視了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
3、網絡世界對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挑戰
當前大學生是網絡空間中的原居民,他們每天會有大量的時間生活在網絡空間中,他們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均受到網絡世界的深刻影響。但網絡傳媒、網絡小站等所載的信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這些信息所承載的思想意識和文化觀念呈現出多元、多樣、多變的趨勢,甚至有一些境外分子通過包裝網絡信息來誤導當前大學生,這給社會閱歷膚淺,心理和認知尚未成熟的大學生的思想認知、文化觀念帶來負面影響,誘導大學生對我國優秀的文化內涵、意義等產生錯誤的認知,這些嚴重影響了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
4、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
很多大學生喜歡看美國大片,如《美國隊長》《蜘蛛俠》《鋼鐵俠》等,對這些漫威電影里塑造的虛構的英雄人物崇拜不已,對他們的故事了如指掌。這些電影無形之中都在影響著他們,塑造著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導致大學生文化意識極易受到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從而使他們認為拯救地球,拯救人類的都只能是美國人,而對于英雄輩出的中華里無數個真實存在的英雄人物卻知之甚少。隨著我們國家對文化價值觀念和文化安全認知的覺醒和不斷深入,我們的《戰狼》,《長津湖》等電影在國際上逐漸產生影響,特別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過程中所展現的中國抗疫精神、中國抗疫模式深深影響著世界,這給我們英語教學過程中進行文化自信的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教育素材。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我們可以通過中西對比和古今對比講述我們的英雄故事、戰爭故事等,提高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大學英語課堂中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途徑探索
1、大學英語教師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提升文化自信
大學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傳授比較深入,他們不但要精通英語這門語言,而且要熟知這門語言所存在的文化環境,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師為提高教學效果會深入講解相關西方文化。但我們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必須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通過中西文化中的不同比較,學習中華優秀文化,雖然我們學的是英語,但不能不經取舍的學習西方文化中的一切。所以,大學英語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提升政治意識和文化自信,對于講述到的西方文化要用辯證統一的思想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同時,大學英語教師也要不斷學習思想政治教學理論和研究大學生成長規律,準確把握規律進行英語教學,提升教學質量,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適時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培養大學生文化素養,從而實現大學英語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7E0DD87B-56B0-4708-AA1B-C0DF1EB86194
2、改進陳舊的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雖然高校普及了多媒體教學,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模式基本還是滿堂灌式的教學,目的是把主要知識有條理地完整地傳授給學生,這種滿堂灌式的教學有利于學生集中接受課堂知識,但是這些不能充分調起學生的主動性,所以教師可以使用任務式、合作式、項目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任務驅動中給學生布置于我國文化相關的課外作業,如當學到西方的萬圣節時,教師可以引出我國的清明節,讓學生對比二者的不同,讓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同時,加深他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3、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豐富教師的相關教學內容
英語教師因受其專業限制,教學中所儲備的有關我國優秀文化方面的教學素材較少,所以我們可以借助網絡平臺提升大學生對我國文化的認識,也可以多角度地認知相關西方文化。同時使用微課、慕課等教學模式,實現課堂翻轉,提升教學效果。這就需要老師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準備和學習,提升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提高對相關教學內容的知識儲備,所以在教學之余,教師要不斷地充電學習,通過在網上大量閱讀學習,了解真實的西方國家生活,給學生傳遞正確的信息。
例如在課堂上講到洗衣服“do the laundry”[4]這個單詞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以延伸這個詞組背后的文化:美國人的習慣時洗完衣服要直接用烘干機烘干,而不是拿到太陽下曬干,如果不這樣做就會被鄰居投訴。此時教師可以問學生對西方這種行為的看法,很多學生可能會認為這只是中西文化的不同,教師可以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提示,列出烘干衣服的利弊所在,學生可能說出這樣做會浪費很多能源,外面晾曬健康又環保。另外聯系到現在西方國家經常把氣候問題掛在嘴邊,對別的國家的碳排放進行指責,但他們卻在自己的日常習慣上,不愿為減少碳排放做出一點改變。所以,這個方面我們中國才是值得學習的,西方人應該向我們學習,因為我們晾衣服曬干的做法才是真正為環保做貢獻,重要的事是去做而不是去說。
還有在視聽說的第一單元講到“小行動,大作為(節約用水),[5]”這一單元,談到我們用的水都去了哪里這個問題?統計顯示室外用水占美國家庭用水的30%左右,主要用在給草坪和花園澆水。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這個背后的文化:西方很多家庭的院落,堂前屋后都會被大片的草坪覆蓋,要么就用來養花。這雖然觀賞性很好,但是草坪和養花會浪費掉很多的水。而中國人走到哪都利用空閑的土地種菜,這個經常被西方拿來批評,說我們不懂生活。其實我們的這種才算是真正的實用主義,也不浪費地球資源的做法。
教師通過在課堂中教學中的講解和討論,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這樣,教師在課堂上就不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立足于教材,課堂中通過對教材中的例子的拓展延伸,可以讓學生討論,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的主觀認識,而非老師單純地灌輸知識給學生,這樣也更容易讓他們理解和接受。通過中西對比、古今對比加深大學生對我們優秀文化的了解,提升民族自豪感,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提高課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
4、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與第二課堂中英語活動相融合
目前各高校都設有相關英語學習社團、英語角、英語翻譯協會等第二課堂英語活動,我們可以以第二課堂英語活動為載體,設置文化自信主題,開展相關文化自信教育活動,融入我國優秀文化元素。如可以在校園里開展以國慶節、清明節等為主題的中國傳統節日的英語演講比賽,讓學生學習使用英語這一工具講述我們的優秀文化知識,促進學生使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從而有效地傳播優秀中國文化。
三、結語
總之,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提升自我,在此過程中,學生要懂得堅守自我,堅守我們的文化基因,用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去滋養炎黃子孫。學習英語以及英語所涉及的文化,目的是為了發展我們的文化,而不是失去我們的文化。教師在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這些中西文化知識和日常行為的對比與學習,讓學生明白我們國家文化的先進性和優越性,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參考文獻:
[1]十九大報告全文.
[2]《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教育部令第41號).
[3]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Z].2020.
[4]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思政智慧版)[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
[5](中)王敏華等;(美) Lida Baker等.全新版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1[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9.7E0DD87B-56B0-4708-AA1B-C0DF1EB8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