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勝希
摘要:學風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和強有力的支持,如何構建良好學習環境、塑造濃厚學習氛圍、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形成主動學習作風是教育者們不斷探索的課題。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已無法滿足當前教育發展需求。加強學風建設尤為重要,本文嘗試把關于社會學習理論發展的有關重要理論因素引入運用到整體學風建設指導中,通過有效激發學生主干知識的積極性與實踐能動性來影響帶動其他一般類學生自主學習以全面提高個體自我效能,進而創造更加有利于促進個體學習認知形成與良好行為發展的一個優良整體學風環境建設積極推動整個學風教育建設工作之目的。
關鍵詞:高校;學風建設;社會學習的理論;學生骨干
一、當前高校學風建設情況
學風建設是各高校應常抓不懈的一項關鍵任務,優良的學風既可以促進學生成長,更可以引領高校深入發展。當前,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進度設置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造成一些大學生無法快速適應現在學習狀態,而不愿意學習,沒有目標也沒有動力。這些狀況,僅僅靠一名教師或學生輔導員來做引導是很難快速轉變學生行為模式的,而且教師要完全轉變對現有學生認知模式體系也不是一朝一夕,行為模式塑造過程畢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強制性的規定會使學生學習興趣減低,產生抵觸情緒。所以針對學風建設問題,教育者們都在不斷地探索,希望能夠找到富有成效的途徑來促進學風建設。
高校學生骨干,在校讀書期間應是倡導良好校園學風行為的實際參與者,創造者與自覺實踐者,以優秀學生骨干作表率,以期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發揮“榜樣”的作用。光明日報等多個媒體報紙多次報道關于當代大學生集體成才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高校加強學風建設的重要性。要想充分發揮其激勵作用,擴大激勵范圍,就必須借助榜樣的帶動作用來提高對學生的激勵效果。如何發揮好榜樣作用,使其效用最大化,這需要我們從社會學視角對之進行深入剖析。[1]
二、將社會學習理論應用于高校學風建設
美國法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薩特最先提出了社會學習的理論,并以此思想為一個新時期行為主義代表,其許多理論流派與實驗學說始終在心理學教育史上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他發展了行為主義學派關于“刺激-反應”理論,提出了著名的理論"觀察學習"即替代學習,以及一系列行為塑造過程發展中涉及的心理影響因素等進行做了深入分析。班杜拉社會學習論是在三元交互理論背景下、在替代學習理論進程中、在自我調節與自我效能中建構起來的一個理論體系。替代學習包括:自我認知、態度與信念、行為與技能、情緒與動機、情感與體驗以及未來結果預測和自我效能預測;結果預測指人在完成了該行為的學習之后導致的后果,而另外一個預測,就是對人本身進行評價,也就是效能預測,指人們所認為自身能力能否達成這一行為效果的預測。兩類預測均為行為動機與強化之源。
對普通大學生個體來說,其社會認知的能力更強,認知能力體系會更趨向成熟,只需通過提供幾個合適的可參考的替代者、通過增強"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來逐步增強其學生主體自我效能感即可來更好地幫助促進學生其全面均衡發展。學風理論建設,因具備其培養目標一致性,行為的可預觀察性強和對增強學生預期和效果可培養性好等特點,依據著該學風理論思想來指導進行學風思想建設,教育引導者只需精心挑選所觀察到的學習榜樣并放大其行為和塑造其環境,好學風便能通過榜樣得以擴散和凝固,進而引領學風建設。[2]
三、社會學習理論對高校大學生骨干培養的啟示
3.1避免替代強化對行為產生抑制
盡管班杜拉重視替代學習和榜樣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對這種替代學習并不是很滿意,他們認為這種學習沒有什么效果和效能,甚至會產生一些不良的行為。因此,在教育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對于榜樣的自我認同,并通過各種方式來激發學生對榜樣的情感,從而促使其積極地接受榜樣的影響,最終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班杜拉看來,強化既可表現為一種直接加強、直接獎勵或懲罰個體行為,可表現為一種替代加強,學習者看到被觀察者的行為而給予獎勵或懲罰;也可表現為一種自我加強,表現為行為在符合他所規定的準則后,用他所能夠支配的酬勞去加強和保持其行為。在學習中,強化主要有兩種作用:一是通過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獲得更多知識;二是改變學習態度,從而促進學習的提升。
就學風建設而言,強化設置通常表現為替代強化,也就是想讓學生從目睹榜樣行為的結果而獲得回報,或者目睹榜樣而獲得處罰。例如:某同學學習好、被評三好學生、獲獎學金、但某同學學習不好、考試不及格等等。這類設置往往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這種做法對提高學生積極性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許多高校也采用替代方式進行學風建設。但實際上,替代強化對學風建設來說是行不通的。一方面,這些設定普遍具有競爭的環境與數量的限制,多數人無法透過習得某些行為來達到這樣的效果,從而降低了學生個人對結果效能的期望。學風的建設,要同時更加注重在直接的強化與學生自我強化的兩個層面,對學生個體的進步給予肯定和反饋,反之則給予口頭警告和鞭策,以達到幫助使他們逐步實現了自身的效能和能夠達到良好學習之境界,指導他們自我強化。[3]
3.2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認為一個人對他自己來說能否完全掌控影響著他一生發展的社會環境事件,既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對個體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也影響著個體強化并表現出習得行為的努力程度,從而使自己能夠做出正確決策。所以,個體自我效能感越強,越易產生替代學習、模仿和改善目前狀況,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指導時,輔導員要幫助他們提高自我效能感從而幫助他們做出學習榜樣行為。
自我效能測試主要受到他人成功體驗與他人失敗的經驗,替代性的經驗,言語與勸說經驗及他人情緒狀況與自身生理狀態經驗等影響因素。替代性經驗一般是指人們見到與之能力相當的一些人取得成功或者遭到失敗后而由此形成強烈的自我信心感和內心自卑感。所以運用這一原則,在學風建設過程中,發掘學習困難生個人的長處,幫助他們在自我擅長的方面取得成功。二是言語的勸說,主要的是指對于別人工作的一些暗示、忠告、規勸等,就是信任的力量,相信自己可以,這種他人對自己能否認真完成學習工作目標的一種激勵也可能會起到很好的地促進了自我效能感。教師、學生、家長以及朋輩都可以通過這樣的途徑來達到目標,從而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過言語激勵的方式來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使其更加自信。言語的勸說方式與提高自我效能方法之間往往存在著某種一定層次的因果關系:當某一個人長期處于一個緊張壓抑的某種心理情境或某些生理狀態時,他往往就會主動表現出其緊張抑郁的內心情緒,而班杜拉教授認為這種異常緊張抑郁的社會心理情緒及各種生理狀態通常都會進一步影響到提升其社會自我效能,情緒狀態的正常波動以及對機體自我效能調節的重要作用。53FE68D1-B585-4AE3-BF06-B831F90F248A
3.3重視朋輩對個人自我調節的指導
班杜拉提出的自我調節理論,實際上是一個人內在加強的過程,是一個人通過他的一整套評價體系與標準來評價其行為期望,行為結果以及在評價基礎上規范其行為。自我監控在自我調節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我監控能力的強弱與一個人成功與否息息相關。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替代學習、自我效能感知覺和行為自我調節等三者過程之間的實際上還存在著許多互補性關系,而行為自我調節同時又往往會間接對個體情緒或體驗等產生一些影響,所以我們若真能做到從行為主體的自我調節需求出發,在建立行為自我評價知識體系時以幫助為其建立明確學習目標并幫助更有效客觀和更全面細致地來完成行為自我觀察工作,則能實現促進其自我效能和增強替代學習效果。
班杜拉認為,自我理性判斷也是個人行為決定的邏輯基礎,它決定著個人的情緒狀態;而在朋輩關系中,這種情緒狀態往往更易受到關注。間接體現到了其自我發展概念及其發展與變化的過程。所以,自我判斷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以正向自我的判斷為指導準則、以負面自我的反應表現為導向結果、以負面正向自我反應表現為結果導向、朋輩之間最易被明確地觀察。
四、結語
總之,關于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在學風建設中的推動作用,作者僅提出幾點想法,本文中存在著狹義上的理論認識,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在理論上的探索與反思過程。本文試圖從班杜拉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論出發,結合當代大學生實際情況來進行分析,并通過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等方法收集資料。希望能得到一個較為全面的結論。但是還存在很多不足。具體運用到了現實環境當中怎樣可以更好地得到落實與運用,使學生個體也能夠從學習這一最簡單的行為活動當中,習得最佳行為習慣,并因此獲得了較高得自信心。
參考文獻:[1]朱小茼,陳曉美,劉楠.大學生朋輩教育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8):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