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辦高校該如何通過校企合作,采取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綜合型應用型人才,已成為其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分析了當前民辦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通過開展校企合作育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方法。
關鍵詞:校企合作育人;人才培養;作用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的布局調整,國家和社會對企業創新發展要求的提高,社會各行各業對具備扎實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當前,部分民辦高校只注重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實際應用技能培養,導致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無法滿足企業人才需求。
一、民辦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
民辦高校由于其辦學歷史不長,師資力量及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深厚的學科文化發展底蘊,往往仍沿用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只把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寫進人才培養計劃當中,但缺乏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質性教學工作和研究,缺乏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操作的能力。
1.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目前,許多轉設成功后的民辦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力量相對薄弱,存在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職稱比例失衡,師資隊伍實踐能力低、隊伍穩定性不強等系列實際問題。大部分民辦高校的教師來自高校本身,擁有較高的學歷和豐富的知識,但很多都是從學校走向學校,缺乏實際企業經驗,往往授課時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傳授,不能有效的結合生產實際開展教學工作。
2.課程體系相對理論化
對于高校而言,課程設計是否合理、課時安排是否得當,都將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好壞。當前,很多民辦高校在課程體系設置上,還是以理論知識為主,實踐教學為輔。同時,學校課程結構不合理,跨學科與交叉學科領域知識涉及較少,學生所接受的知識面就會受一定局限,從而將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3.實踐教學環節相對單一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重要教學環節,相對于理論教學更具有直觀性、實踐性、綜合性、創新性,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創新人才思維模式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在實際辦學過程中,民辦高校并未建立起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存在重理論而輕實踐的現象。往往由于投入經費不足、實踐周期過短、實習內容實踐性不強,導致學生無法深入了解,不能做到實踐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
4.教學評價體系相對落后
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就是實時對教學質量的動態進行監督和評價,建立公正客觀的監督與評價體系,從而更好地促進對人才培養調控、導向和激勵作用的發揮。當前,民辦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方式主要是校內考試考查為主,考試成績仍然是衡量學生教學質量的主要標準。國家已經出臺一系列措施,來加強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后續跟蹤評價,民辦學校應緊跟這個區域,建立系統的評價機制。
二、發揮校企合作育人在民辦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校企合作育人是將學生的理論知識轉為實踐技能的有效途徑。民辦高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育人來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為地方和行業培養更多具備實踐能力與創造精神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1.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人才培養方案制定
民辦高校要堅持市場需求導向,通過訂單培養班等校企合作育人方式,與企業商討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推進人才培養的應用性和學生職業能力適應性。學校在制定和修改人才培養方案時,要積極邀請知名企業技術骨干人員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與完善,進一步提高技能與崗位之間的匹配性,避免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相脫節。
2.堅持以校企融合為基礎,促進正確職業觀的形成
當前,民辦高校大學生存在有業不就、慢就業、緩就業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學生由于其認知水平與能力較低,對職場也較為迷茫,缺乏強烈的學習動機,容易產生消極職業觀,嚴重影響了其在學習過程中的質量。通過校企合作育人,企業采取組織參觀、雙向選擇、課程植入、專家授課、崗位實習、提前融入職場等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提升學生職業素質和就業觀念培養。從而使學生在后續的實際工作當中,能夠實現對所學知識的加以靈活運用,做到適應快、下得去、留得住,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職業觀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3.堅持以合作育人為突破,加強雙師型隊伍的建設
隨著校企合作的逐步發展與完善,高校更多關注教師對企業、地方的咨詢服務所作的工作,并將這一方面的成果逐步納入了教師評估體系中。民辦高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方面也應進行改革,要利用好企業資源,深度開展合作育人,加強雙師型隊伍培養,鼓勵教師走出校園,到企業中去,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如:可以利用學生在企業實習,開展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的契機,對學生實行雙導師制,構建協同培養、共同參與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4.堅持以資源共享為平臺,強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國家相繼出臺相關的政策去推進校企合作育人的深度和廣度,調動企業開展合作育人的積極性。企業投入硬件與軟件,加強創新創實訓室改造,聘請企業專家,創新創業導師做特聘教授,為后續的校企合作育人提供便利的通道。高校和企業是創新的中心地帶,將產業基地和創新創業基地作為學生開展實訓的重要場所與平臺,達到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培養對于高校和企業來說是雙贏的局面。
民辦高校的長遠發展需要準確把握市場和企業用人需求,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學生;企業的發展也需要充足的人力資源作為支撐,需要不斷引入新的人才以增強企業的活力。因而,民辦高校和企業在校企合作育人過程中,要充分的整合資源,實行資源共享,加強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教學實踐等方面的精誠合作,進一步強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支撐,共同為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哈斯高娃.校企合作在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中的模式與作用[J].現代職業教育,2019(30).
[2]未培,張震,莊彥.校企合作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中的模式與作用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1).
[3]張一,張士印.淺析校企合作在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發中的應用[J].人才資源開發,2017(24).
課題項目:本文系2020年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GB108)。
作者簡介:莫修梅(1982-),女,湖北仙桃人,荊州學院副教授,碩士,從事高校創業與就業指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