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堅

摘 要:為了更好地提升教學的生動性與形象性,高中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采用實驗教學,通過一些生動趣味的實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并運用知識點解決具體的數學問題,文章結合具體教學案例予以探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操作性;實驗教學;案例
一、應用型實驗
結合生活情境需要開展實驗探究,既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能讓學生更好地觀察生活,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理論知識,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生活情境設置]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水的口感與茶水類型和水的溫度有關。經驗表明,某種綠茶用85℃的水泡制,再等到茶水溫度至60℃時飲用,可以產生最佳口感。那么在室溫下,剛泡好的茶水大約需要放置多久時間才能達到最佳應用口感?
[收集數據]
實驗材料及用具:250mL燒杯、茶葉、開水、溫度計、時鐘、電子計算器
實驗過程:
1.記錄室內溫度_______;
2.將開水倒入燒杯,放入溫度計,待溫度降到85℃時,放入適量茶葉,并開始記錄時間;
3.時間經過1、2、3、4、5分鐘時,分別記錄溫度,填入下表;
4.記錄溫度為60℃時經過的時間,填入下表。
分析數據(畫散點圖)。觀察散點圖,根據不同函數的遞減快慢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選擇模型、求解模型]
如何求?
解釋b、k、a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得出函數模型
[檢驗模型、求解問題]
當,實際情況中,茶水溫度為60℃。
[思考和交流]
1.根據所建立模型得出水溫為60℃的時間與實際情況水溫為60℃的時間有偏差嗎?你認為偏差大嗎?
2.造成偏差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總結實驗心得與收獲。
二、驗證式實驗
如在教學“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一課中,為了讓學生從“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定義”過渡到“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教師設置一系列實驗問題:
探究活動1:門扇的對邊互相平行,門扇不論轉到什么位置,觀察門扇轉動的一邊與門框所在的平面具有怎樣的位置關系?
探究活動2:將一本書放在桌面上,翻動書的封面,觀察書的封面邊緣所在直線與桌面所在的平面具有怎樣的位置關系?
探究活動3:觀察直角梯形的一條底邊與另一條底邊所在的平面具有怎樣的關系;觀察直角梯形的一條腰與另一條腰所在的平面具有怎樣的關系?
探究活動4:將放在桌面上的筆拿離桌面,怎么移動才能使筆與桌面平行?
請從上述觀察實驗中發現它們具有什么共同點?你能猜想并歸納出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方法嗎?
以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在問題帶動下進行更加主動的思維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觀,從現實生活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和幾何問題的過程,學會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過程中獲得新知。實際的經歷過程步驟如下:
具體問題→觀察→實驗→發現規律→提出猜想→合情推理→概括結論
三、理解式實驗
這種實驗主要針對一些數學公式、定理,結論很難直接想象,尤其是空間問題,可以通過親手制作模型或操作其變化過程進行理解。比如立體幾何部分的制作性數學模型的操作理解式實驗:制作立體幾何模型。
(1)實驗設計:從手電筒打出的光束是呈圓錐形的,當光束打到墻面上時光斑的邊緣就形成了一條圓錐曲線。描出手電筒光束形成的圓錐曲線,并寫出對應的方程。教學目的:通過觀察平面截圓錐面的情境,獲得自身體會,由此使學生對圓錐曲線的概念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由此引出圓錐曲線的概念。教學重點:通過改變平面與圓錐軸線的夾角,觀察得到一些不同的圖形,從而對圓錐曲線的概念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教學難點:觀察得到一些不同的圖形,了解他們的區別,并列出相關方程。
(2)實驗過程:①在一張紙上畫出直角坐標系,并把它貼到墻上;②手電筒垂直照向紙,使光束在紙上形成一個圓,并使光束的中心處于原點,然后保持手電筒不動,描出光斑的邊緣,測量出半徑,寫出圓的方程;③改變手電筒與墻面的夾角,使光斑形成一個橢圓,并使長對稱軸位于豎直方向,中心在原點,然后保持手電筒不動,描出橢圓的形狀,測量長、短軸的長,寫出它的方程;④用類似上述的方法,探索還能得到其他哪些圓錐曲線。
(3)現象與解釋
設圓錐母線與軸的夾角為A,紙面與軸線的交角為B。
當B=90°時(即手電筒垂直與紙面時),光束在紙上形成一個圓;改變紙面與圓錐軸線的夾角,當B=A時(即紙面與圓錐的母線行),光斑形成的圖形形狀是拋物線;當手電筒既不與紙面垂直,紙面又不與圓錐母線平行時,當B>A時,光斑形成的圖形的形狀是橢圓;當B 四、結語 傳統高中數學教學重應試和理論教學,導致教學存在極大的枯燥性和理解難度,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畏難心理,不利于整個高中階段數學學習的推進。而教師借助實驗開展數學教學,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參與實驗和親自動手開展實驗,能加深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點的理解,優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淑莎.關于高中數學立體幾何解題教學的實踐[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24):22-23. [2]向穎怡,葉明露.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數學教材比較分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21,36(08):25-31+52.E8EDFC82-0FA6-4531-BD7D-1A739FED0D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