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三角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最具競爭力、最有發展潛力的地區,近幾年各省現代物流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相互之間的建設重復、競爭不正當、各行業之間銜接的不流暢等問題困惑物流業的發展。面對未來,浙江物流業在整個長三角環境中應如何定位,如何發展?本文作者從現狀與不足中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物;整合;定位;思考
0 前言
近幾年以來,浙江加強了與長三角地區為重點的區域經濟交流與合作,主動接軌上海,積極推進與滬蘇的交通對接、旅游聯動、工商合作和信息、人才共享,推動和擴大了物流領域的合作與交流。為浙江省現代物流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1 浙江發展物流業的優勢與背景
1.1政策與經濟的優勢
2004年浙江省生產總值7351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0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118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0118億元。在全省生產總值中。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13032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7520美元),比上年增長7.1%。2021年全年貨物進出口41429億元,其中,出口30121億元,進口11308億元。浙江各地十分重視改善投資“軟環境”,業已形成一個適應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的涉外管理和服務體系。
1.2區位與交通的優勢
浙江省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臨東海,南鄰福建,西接安徽、江西,北連上海、江蘇。海、陸、空交通快速便捷。有可建深水港的海岸線300多公里。已建成以寧波、舟山、乍浦、海門和溫州五大港為主的34個港口,有萬噸級以上泊位250余座,與世界上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個港口有運輸往來。
以省會杭州為樞紐,浙江境內有杭州—上海、杭州—江西、杭州—寧波等8條鐵路復線和杭州—宣城、金華—溫州等6條鐵路干線,總里程2185公里。6條國道和66條省道公路構成了浙江的公路干線網,總里程8.2萬公里,省高速總里程達5096公里、車道里程達2.5萬公里,已形成省會杭州至市地之間的 “ 4小時公路交通圈”?,F有杭州、寧波、溫州、黃巖、義烏、衢州、舟山7個機場,開通國內、國際航線 260余條。
1.3產業群發展的需要
浙江產業群體網絡分布密集,杭州灣產業帶、金衢麗產業帶、溫臺沿海產業帶三大產業帶形成從多產業群的集聚效應,為現代物流的發展提供充足的需求。
1.4長三角大物流整合的需要
當前長三角各地基礎設施規劃往往由某個部門或行業牽頭完成,缺乏一定區域物流設施整體角度的考慮。其次,對物流建設的考慮僅從經濟發展能夠產生多少物流需求的角度出發,缺乏全局的考慮;僅僅對物流基礎設施的發展問題進行規劃,存在為設施而設施,而缺乏對物流市場需求的培育。第三,長三角物流的發展失去了相關規劃的配合和經濟發展與產業布局的支持。
2 浙江物流業發展中的不足
2.1意識形態尚不高度統一
浙江省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聯合發文頒發的《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先后制定了《浙江省現代物流發展綱要》等發展規劃。各地在貫徹落實《浙江省現代物流發展綱要》過程中,都把現代物流發展規劃的研究編制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但是各地各部門對物流認識維度的不一樣、物流理念不一致,導致對物流基基礎設施建設、物流園區建設的出發點和高度不相統一;同時,作為物流企業的領導層也對物流的認識有著各自的看法和立場;不從地方經濟、產業、自己的實力、相關的條件等角度,盲目的想把自己企業做大做強。這種省與省、城市與城市、園區與園區、政府與企業之間觀念的不統一、不諧調,勢必造成許多的資源浪費。
2.2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
隨著市場對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長,適應不同物流需求的物流企業迅速產生。特別是杭州、寧波等地起步較早的物流企業,發展勢頭較好,其良好的政策支持、管理優勢、技術條件,很快開辟出一塊屬于自己的市場。但全省大多數的物流企業還處在初創期,效益不明顯,有的還有較大的虧損。各地經濟的不平衡、產業帶分布的不均勻,造成各地區物流業發展的不平衡。
2.3人才競爭能力還有待提高
現代物流企業的競爭,關鍵在于人才的競爭、信息技術的競爭與服務的競爭。多數企業將信息技術應用在物流領域的程度還不高,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內部物流程序再設計能力較差,標準化程度較低。同時相當一部分物流企業規模偏小、服務方式和手段單一物流裝備過于落后,企業管理社會化、專業化、現代化程度不高。受用地、融資、人才等要素的制約,物流企業發展困難較大,物流企業發展后勁不足。高層次的物流管理和經營人才尤為緊缺,已成為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而目前高校培養的學生還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作為加工制造業大省和物流大省的浙江,物流人才的嚴重缺乏,必將阻礙物流產業的發展。
2.4物流網絡交通發展的不健康
物流基礎設施作業現代物流發展的基本條件,要使貨物在物流網絡各結點上經濟合理的運行,需要有健康的物流網絡。目前來看,物流設施的布局和建設距現代物流發展需要還有不小差距,由于各自一套的運作和管理標準,致使物流系統各環節之間不協調、不配套,物流速度慢、效率低、費用高。
鐵路對外通道不暢,港口發展由于鐵路不暢而缺乏收支能力;盡頭鐵路多,通路不暢難以形成網絡運輸,鐵路網密度小等。港口能力總量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航道缺乏系統整治,航道網絡化程度低,規模效益難以顯現,船型標準化滯后,制約航道功能發揮;內河港口碼頭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善,但專業化程度還相對較低。
3 浙江物流合理定位必要性
浙江物流業要良性的發展,必需對自己進行合理的定位。第一,依托大上海的政治、經濟、金融、文化等優勢,不必過于做大做強與上海進行相互的競爭,而需從各城市的經濟、專業市場、產業分布、基礎條件等實際情況去發展物流產業,務必做專做細做好。第二,結合《浙江省“大通關”建設實施方案》,合理確定適應浙江需求的國際物流中心功能類型、找準在長三角中的應扮演的角色,明確布局規劃的原則和條件,對重點區域、重要城市或口岸、重要經濟集聚區進行具體的空間布局,結合各地的現代物流規劃,搞好重點項目的選址,爭取早日完成規劃。第三,充分利用長三角物流人才的共享,著力培養高素質的物流管理人才。第四,現代物流是市場高度發展、產業布局調整升級后自然形成的,省內有些地方并不具備這種經濟發展的水平或成熟條件,各地政府規劃要有計劃有步驟。第五,各地在融合長三角大物流過程中,首先要努力消除自身的不足,提高物流業的競爭能力。
4 浙江物流在長三角整合中的思考
4.1內部條件的整合
通過深化改革市場機制和政府引導,對浙江現有的運輸設施和工具進行重組,消除行業壁壘,建立共同協調發展的新機制。以提高服務效率為目的,打破“瓶頸”效應,建立起一個動力足夠、高服務質量、與地域分布相適應、專業化分工合理、各種運輸方式之間銜接合理的高效運輸網絡系統,使物流設施網絡有效發揮最大效率與通過能力。
4.2地方政策的支持
各地政府要從大局出發,在認識自己不足基礎上,加強各省地間的對話交流與探討。積極利用各種平臺進行相互的磋商,根據國家政策精神制訂出符合長三角地區的發展規劃。取消地方保護主義思想,積極制訂出符合實際的指導方針。對物流企業的發展要政策扶持,在對外資企業扶持的同時更應發展本土企業的培養。在投資政策上,政府在對基礎設施等硬件投入較大,對物流宣傳、技術創新、開發研究等方面也應加大投入的力度。在用地、融資、稅費、標準化應用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上應具有可操作性。
4.3加快信息化、標準化建設
繼續做好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物流技術裝備的更新步伐。加強與上海、江蘇和有關兄弟省市的相互配合,與國際標準接軌,搞好物流標準化體系建設,提高物流基礎設施的配套性、兼容性,進一步提高物流系統的效率。著力推進大通關建設、企業信息化建設、發展電子商務等,促進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要依據浙江各地在長三角中的地理位置及區域經濟需求,加快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布局和建設,促進現代物流設施網絡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加快全省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步伐,著重做好聯結和整合,建立協同經營、共享機制。
4.4做好人才培養戰略
加快人才的培養、提高物流人員的業務和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大專院校和物流協會等社會辦學力量,多層次地培養物流人才。積極鼓勵省內高等院校開設物流專業及課程,進行多層次的學歷教育。同時采取辦班、考察、研討等形式,推進現代物流學習培訓,進一步提高在職人員的素質和管理水平,滿足企業對物流人才的迫切需要。逐步推行從業人員職業教育、培訓和從業資格認證制度及相應的認證體系。積極引進一批熟悉現代物流理念和運作的高級物流人才,建立物流人才柔性流動機制。
4.5加強行業間的相互協作
浙江應立足長三角,加快現代物流發展的步伐,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盡快形成適合浙江省現代物流發展的宏觀管理機制及宏觀物流環境;繼續加大對物流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盡快促進地區產業帶的形成和發展,加快物流市場的培育,統一規劃,有序推進;繼續做好對物流企業的政策引導、扶持和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陶經輝.物流園區布局規劃與運作[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9.33
[2]Slack N. The flexibility of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1987.
[3]真虹.柔性化港口的發展模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13
[4]徐秦. 杭甬運河對浙東地區發展的促進作用[J]. 水運管理,2005,(11).
[5]顧亞竹.港口物流園區戰略管理[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8.25
作者簡介:
施興華(1967.12-),男,漢族,浙江杭州人,杭州市港航行政執法隊富陽大隊大隊長 ,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大學,主要從事從事海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