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緒梅
[摘 要]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五育并舉的有效途徑。在高中開展勞動教育,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提升他們的勞動技能,這對于他們今后的發展大有裨益。但在以往的高中勞動教育中,由于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不當,影響了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積極性。對此,高中教師應根據勞動教育的課程需要和學生的實際需求構建校本課程,提升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讓學生積極投入勞動教育活動中,促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勞動教育;勞動技能;校本課程;構建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要求學校教育將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養作為重要的育人目標,充分發揮教育優勢,讓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當前的高中生物質生活條件優越,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缺乏勞動意識,勞動能力也相對較弱,這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為了保證勞動教育的實施效果,高中教師必須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構建勞動校本課程。
一、構建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現實需要
在高中開展勞動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提升勞動技能,而且對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意義。在高中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構建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將勞動教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和德育相結合,形成協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高中勞動教育中構建校本課程,主要基于以下現實需求:
(一)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現實需求
在高考的重壓下,學生每天都要面對繁重的學業任務,導致他們沒有過多的精力參與勞動和體育鍛煉,嚴重影響到身體的健康發展。在高中合理開展勞動教育,能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身心得到調整和休息。因此,開發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能使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獲得更好發展。
(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需求
立德樹人是新時期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但一部分學生受社會不良思潮的影響,對勞動缺乏正確認知,甚至不珍視他人的勞動成果,價值觀出現偏差。對此,高中一定要開展好勞動教育,通過勞動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價值觀,讓他們朝著積極、正確的方向發展。
(三)是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現實需求
新時期,要求現代人才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為重要的是具備實踐能力、創新思維等綜合素養。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多數高中生只會讀書,很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導致他們的綜合能力和素養難以得到均衡發展。因此,高中勞動教育除了必要的理論教學外,還要為學生提供勞動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二、勞動教育視角下高中校本課程的構建
(一)整合校園資源,豐富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
在以往的高中勞動教育中,教師的教育視角過于單一,所設計的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滯后,嚴重影響到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此,高中教師在開發勞動教育校本課程時,應立足于校園實際,整合校園教育資源,豐富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
1.教師通過將勞動教育和學科教育相整合的方式,拓寬勞動教育范圍。每個學科的教材中都蘊藏著勞動教育內容,在開發勞動教育校本課程時,教師應找準切入點,挖掘學科教育中的勞動教育內容,并通過課程教學和校園活動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利用所學的學科知識獲得勞動知識和技能。比如,教師可以在物理學科中滲透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借助所學的物理知識發明一些簡便的勞動工具,如簡易杠桿、滑輪等,提高勞動效率。
2.教師通過將勞動教育和德育相整合的方式,豐富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熱情。比如,教師可以借助一年一度的“勞動節”,加大對勞動教育的宣傳,組織學生開展家務周、跳蚤市場等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勞動的過程中,感受勞動精神的可貴,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3.教師通過將勞動教育和校外公益活動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勞動教育的效果。公益活動是能給社會帶來直接效益的無償性勞動,在公益活動中,不僅能讓學生掌握勞動知識和技能,同時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勞動品質。為此,在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教師與社區合作,積極引入一些社會公益項目,如社區服務、關愛孤寡老人等活動,讓學生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勞動技能和勞動品質。
(二)整合社會資源,拓展勞動實踐基地
學校可以提供給學生勞動實踐的機會和平臺是非常有限的,要想切實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學校需要積極整合社會資源,拓展勞動實踐基地,讓勞動教育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內化。
1.教師應結合當地的地域特色和經濟發展開發特色勞動課程,通過與當地企業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建立校外勞動基地,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有更好的平臺進行勞動。比如,學校可以與周邊生產企業合作,在保證學生安全的情況下,讓學生進入到生產車間,為學生提供生產體驗。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下,學生深刻感受到勞動的重要性,從而在現實生活中更加珍惜勞動成果,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2.教師可以與當地農場合作,開發一些植物種植特色課程,建立植物種植勞動基地,為學生提供體驗種植的機會。比如,學校可以與周邊的農場合作,共同開辟一塊實驗種植場地,成立種植興趣小組,讓學生自愿加入。興趣小組的成員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到農場,利用所學的科學知識開展種植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完成選種、種植、施肥、澆水等工作,同時還需要將植物生長的情況記錄下來,從而獲得勞動體驗,將所學的知識內化。
3.教師可以與其他的社會組織建立起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一些勤工儉學的機會,如當圖書管理員、商店售貨員等,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獲取相應的報酬,體會勞動的樂趣。不過這一切以不影響學生的日常學習為前提,并且是學生自愿參加,讓學生借助勞動釋放學業壓力,達到勞逸結合的效果,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家校聯合,形成合理的勞動教育
在對學生勞動技能和勞動品質培養的過程中,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多數家長尚未形成對孩子進行勞動培養的意識,對孩子的要求僅限于好好學習,家里的家務從來不讓孩子沾手,都是家長自己代勞。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很多高中生的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非常弱。因此,在開發高中勞動教育校本課程時,要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做好家校聯合的校本開發工作。
1.教師要意識到家庭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作為家庭的一分子,必須要為家庭做出貢獻,通過完成自己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親子關系更密切。為此,教師要與學生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針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問題進行互通,共同商定勞動教育方案,并通過家校聯合的方式,共同監督學生嚴格完成勞動方案中的勞動任務,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自覺勞動的良好習慣。另外,針對部分家長對勞動教育不重視、勞動教育指導能力不足等問題,學校應積極組織相關的專題講座,邀請學生家長參加,增強學生家長的勞動教育意識,提升他們的勞動教育指導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微信群、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方式,向學生家長推送一些勞動教育的相關知識,或者讓家長相互分享勞動教育的經驗和成果,形成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
2.教師積極整合家長資源,即利用家長的工作職能之便,開發一些特色勞動教育課程,讓學生有體驗不同行業勞動的機會。比如,有的家長是手工作業者,教師可以邀請該家長來到勞動課堂,為學生演示手工制作,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提升動手能力和勞動技能。開發這類特色勞動教育課程,不僅可以使勞動教育內容豐富起來,而且可以讓學生體驗到不同勞動的樂趣,有效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在高中生的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接受到良好的勞動教育,可以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更加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實際的勞動教育需求構建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為勞動教育提供理論指導,讓勞動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將勞動教育的價值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梁婉雅.勞動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課社會實踐項目路徑探析[J].教學與管理,2022,(07).
[2]魯國柱.高中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學周刊,2022,(04).
[3]朱金峰.高中勞動教育的意義重構與實踐路徑[J].新教育,2021,(34).
[4]段進全.普通高中勞動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學周刊,2021,(35).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