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小清
【摘要】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教學變革與發展的動力和靈魂。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作為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師,我們要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通過優化作業設計,讓學生積極主動、快樂地學習,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和學習水平。我們要乘著“雙減”政策的春風,響應“減量不減質”的號召,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在小學低年段語文作業設計中通過“畫、做、演、唱”等形式來優化作業,激發學生的語文創新興趣,提升一年級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水平。
【關鍵詞】一年級;作業設計;語文素養;創新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種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不同水平和性質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是緊密相連的,凡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都能轉化成為激勵學習的動機,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要如何優化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這對于語文學科的特點來說是一個大、老難題。當前小學作業設計中存在以下問題:作業設計“成品化”,作業練習“一刀切”,作業練習以應試為導向。為了解決這個“老大難題”以及當前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根據學生和語文學科性的特點,通過“畫、做、演、唱”等多種形式,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難度適中而又有新意的作業給學生,激發學生有積極、主動地想完成作業的欲望,使學生對教師布置的作業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
一、畫一畫 ,激發創新萌芽
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重,同時他們也有很強的表演欲望,教師在設計低年段學生語文作業的時候,可以結合點年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一些“畫一畫”“做一做”“演一演”“唱一唱”的作業,激發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完成作業的興趣和能力,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興趣。
低年級的學生對畫畫的興趣都是非常濃厚的。我們可以在設計語文作業的同時,通過“畫一畫”來培養學生的散發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樣可以讓學生將學習過的語文通過內化,再用畫畫的形式將自己的內心所想呈現出來,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受,還可以讓學生在畫中體現課文語文學科內容的靈動性,讓學生充滿好奇,從而產生興趣。如,在設計一年級上冊第11課《項鏈》這一課的作業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聯系課文內容,發揮想象力,畫一畫自己心目中的大海。在作業展示的環節中,讓學生介紹自己的畫面內容。這樣通過“畫一畫”的優化作業設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斷培養一年級學生的語文創新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水平。
二、做一做,激發創新意識
一年級學生的年齡比較小,理解能力不強,他們對剛學完的課文內容不能深入地理解。所以,教師可以按照課文的思路進行作業的設計,讓學生做一做,親身體驗做作業的樂趣,同時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在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識字2《金木水火土》一課中,我們可以設計“做一做”作業。通過“做一做”的作業設計,不但可以增進父母與孩子的親子關系,還可以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從而達到加深學生對生字的理解和記憶的目的。
又如,在一年級上冊第10課《升國旗》的作業設計中,我們可以讓學生畫一面國旗,激發學生對國旗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從而加深學生對兒歌內容的理解。
三、演一演,激發創新欲望
在一年級的語文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鼓勵學生有想表演、敢表演的欲望,讓學生大膽地表演,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培養起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在作業設計中,對作業進行優化,讓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口語交際《請你幫個忙》時,我們可以設計不同的場景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又如,在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口語交際《打電話》一課中,我們也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不同的通話對象,讓學生根據不同的通話對象進行模擬練習。如,我們可以設計打電話給媽媽、教師、同學等各種不同的情景,讓學生根據不同的情景進行打電話,這樣不但可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教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語文園地的和爸爸媽媽一起讀《猴子撈月亮》時,讓學生和家長分角色扮演“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在扮演中體會故事,在樂趣中感悟語文。這樣的作業設計,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擅長領域來訓練,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個學生的表演都是一次創新,每個學生的表演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唱一唱,激發創新習慣
唱歌,是一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的表現形式之一,我們可以在一年級的語文作業設計中融合音樂的元素,讓學生在唱一唱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創新興趣。尤其是在學習古詩的時候,用“唱一唱”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能夠消除學生的為難心理,提高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比如,在學習《畫》這首古詩的時候,我們可以結合音樂歌曲《春曉》來設計“唱一唱”的作業,讓學生通過唱一唱來熟記詩歌,從而達到背誦詩歌、理解詩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的目的。此外,在學習古詩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和音樂教師合作,對詩歌歌曲進行簡單的創編或選用喜歡的古詩歌曲旋律。一年級的詩歌多數是五言詩和七言詩,我們可以根據這兩種字數的詩歌,創編出或選用固定的旋律,再讓學生把詩歌套進固定的旋律上。這樣,我們就能夠在學習新古詩的時候,讓學生根據之前創編的旋律把古詩用“唱一唱”的形式展示出來。例如,五言詩,我們可以創編出這種固定的旋律,以《畫》為例,如下圖所示。
七言詩,以雪梅這首古詩為例,教師創編出下面的旋律:
當學生學會了一首固定旋律的唱法之后,對以后新學的古詩都可以根據熟悉的旋律自己套入古詩唱一唱了。這樣,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非常濃厚,對學生背誦古詩和理解古詩內容非常有幫助,學生在積累古詩的同時,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和沉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夠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水平。我們要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尤其是要培養學生對語文作業的創新興趣,讓學生在培養興趣的同時,不斷發展創造力和創新興趣,激發學習潛能和學習興趣,提升語文素養水平。這樣,在“雙減”政策下的“減負不減質”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第10版)[M].呂紅梅,姚梅林,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