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伶
【摘要】不同的學生,對同一首詩有不同的理解、認知和體會,讓學生為古詩詞配畫,可以充分激發點燃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通過對詩意詩境的認知、理解,以“詩畫合一”的方式,實現詩中的情景重塑、情景再現,一幅幅“詩畫合一”的畫面,可以將不同學生的認識體會生動展現出來。這樣既能鍛造學生的發散思維、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情操,最終實現學生文學素養和藝術素養的有機融合,從而培養出更富學識,更具感知力、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高素質學生。
【關鍵詞】古詩詞;小學美術;詩畫合一
當前,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發展縱深推進,全國各地大中小學積極順應改革趨勢,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快從以往單純注重學科教學、知識教學,向全面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思維創新能力上轉變。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是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首要環節、是抓基礎的重要階段,是實現全面成長的“先手棋”,小學生的世界觀以及對事物的理解、認知都在形成的初級階段,其思維的發散性、創新性及創造性極具可塑性,他們極易受外界影響,特別是受到學校和教師帶來的全面性、科學性、能力性的教育引導,對學生后期的學習成長甚至一生的進步都影響重大。那么,如何有效推進素質教育。我們重點以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與美術創作為例,通過“詩畫合一”的方式,簡要談一下如何實現兩者有機融合,最終推動實現素質教育。
談到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我們的傳統認知是死記硬背,這種方法雖然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牢記于心,但往往只知道表面意思,不會長久地將詩中的深刻寓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就與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背道而馳。還有一些人會說,可以讓學生通過“了解詩人的生平、明確詩篇中意向的象征意義、發現‘詩眼’”等方式學習,但以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來說,盡管教師可以全方位講解、講透,小學生的理解程度卻不一定深刻。這個時候,教師若能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樹立現代的教學理念,在講深講透古詩詞寓意的基礎上,融入美術創作,采用“詩畫合一”的教學法,即可較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能力,將其“精華”講解,以繪畫的形式,完美地“吐納”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能在繪畫中體會到詩意,又能提升對古詩詞的認知水平,更有助于釋放他們的發散思維、想象力和創造力,詩中的深刻寓意也必定會伴隨和影響學生的一生。根據以上設想及教育教學實踐,筆者有以下五點實踐收獲:
一、以詩想畫,激發學習興趣
自古以來,許多成功人士,他們的事業理想大多萌生于青少年時期培養的學習興趣中,他們總能順著這種興趣的道路堅持走下去,最終找到通向自己未來事業夢想的最佳成功路徑。由此可見,興趣能調動學生的潛能,以興趣為牽引,可以使學生熱衷于學業而樂此不疲。那么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如何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呢?答案就是詩畫教學。詩畫教學與傳統古詩詞教學有著本質的差別,傳統的古詩詞教學往往采取教師講解、學生理解的模式,這種形式由于缺少深入實際的切身感知,略顯枯燥,學生更是缺乏興趣。而詩畫教學,則是強調在學生古詩詞課堂教學設計中融入現代美術題材創作,通過以詩想畫來增強學生對詩篇的直接帶入感,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從單純被動的學習上升為主動學習,實現“手口腦并用、教學玩合一”,使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想象力更豐富,調動學生自覺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詩畫教學不僅能營造教學氛圍,還能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寓教育于生活、于游戲之中,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特點。小學語文課堂融入詩詞繪畫,以繪畫形式營造課堂愉悅氛圍,以“詩畫合一”加深對詩詞的認知,可以改變學生對傳統語文課堂“枯燥無味”的認識,增強了趣味性、娛樂性,使傳統小學語文詩詞教學中無法和難以表達的內容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也實現了學生從“要我學習”向“我要學習”轉變。中國上下五千年詩詞歌賦文化悠久、博大精深,往往詩句中幾個詞就蘊含了很多深刻的寓意,在課堂教學中將繪畫運用得更加靈活,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有利于推動提升學生的素質教育整體水平。
二、以詩構畫,領略詩情畫意
“詩中有畫、畫中藏詩,珠聯璧合”,這是中國古詩詞意境的生動寫照。不管是唐詩宋詞元曲,還是楚辭、樂府詩、詩經,作為國家歷史文化積淀,它既能潤澤學生的心靈深處,也能啟發學生的分析和表達能力。如何用最為生動、最為輕松、最為有效的方式讓學生學習這一歷史文化?以詩想畫是最為直觀、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通過以詩想畫,使課堂教學的“文學性”“藝術性”自然滲透、盎然輝映,讓學生把詩詞與繪畫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對上下五千年詩詞歌賦以及藝術文化的熱愛,陶冶審美情操,傳承傳統文化。以《雪梅》和《山行》分別為例: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在教學《雪梅》這首詩的過程中,以豐富繪畫元素引入課題,讓學生充分想象和描繪心目中的梅花形態:盡管冬日里的梅花已經凝結冰霜,但依然有的艷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粉如胭脂,還有的綠如碧玉……細細品讀梅花不懼嚴寒、獨立堅強、自強不息、獨自寒香的寓意,從而畫出學生自己理解不同場景中的梅花,和學生一起領略不同的孤傲圣潔之美。
在教學杜牧《山行》的時候,課堂上不是直接解釋詩句的含義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意思,而是讓學生根據詩句想象出一幅美麗動人的“山林秋色圖”,把詩中的人家、山路、白云及紅葉之美以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再將學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實現自然美與情感美水乳交融,互為一體。深層次地進入詩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理解詩的意境之美,促使學生以詩構畫,最終實現詩畫合一。
三、為詩配畫,創設教學情境
傳統“填鴨式”課堂教學,適合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思考、積極性差的學生。往往是教師講多少,學生聽多少,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不具備獨立思考及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也只停留在表面,很難深入。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也是一樣的道理,教師課堂上如果不以學生為主體,而是一味地去講解古詩詞的含義,學生將漸漸失去學習興趣,教學工作浮于表面,授課效果自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為詩配畫則可以幫助改善這種現象,它是教師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用心創設詩畫一體的教學情景,將傳統詩詞教學與美術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生在美術的畫中欣賞詩詞,在詩詞學習中欣賞美術作品,把美術作品與詩詞欣賞結合起來,建構“詩畫合一”的教學模式。例如,當學生看到一些優美的詩句時,腦海里會想象出一幅動人的畫面;當學生看到一幅動人的圖畫時,能夠激起對某段詩句的聯想。以白居易《暮江吟》為例: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詩中既有日落前的霞光、倒映在江面上的殘陽,還有呈現出一半碧色、一半紅色的江水,更有好似顆顆珍珠般的露珠、形如彎弓的朗朗新月,宛如一副兼具聽覺、視覺的立體畫面。這個關鍵的時刻,如果我們能學會運用大腦視覺、聽覺等多種身體感官傳遞信息,能熟練啟用大腦思考整合提煉各種信息,就可以讓學生從古詩詞文字中難以理解的狀態中走出來,在畫中感悟詩意,以詩意繪畫場景,就能夠充分激活學生的視覺、聽覺、感覺、認知等機能,在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的同時,也鞏固了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更增強了學生對所學古詩詞的探索、發現、認識和整合提升的能力。
四、詩畫融合,提升創新能力
“詩畫合一”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蘊藏的創新潛力,讓學生感受到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也能提高自身素養。愛因斯坦也曾說過:“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創造力幾乎概括了這個世界的一切,它推動技術進步,它甚至是知識的源泉”。試想,如果當年沒有愛迪生、貝爾、萊特兄弟的偉大發明,人類可能至今仍生活在黑暗之中,無法聽見來自大洋彼岸傳來的美妙聲音,“飛天”夢想可能就是空談。因此,應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作為加強素質教育的核心,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詩畫教學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更體現在釋放學生的創造力。比如,畫畫只會模仿,不懂創作,其作品必定沒有靈魂,只能是千篇一律;同樣,古詩詞只會背誦,很難切身理解詩中的深刻意境。我們都知道,每一首古詩詞的背后都藏著一副豐富的畫面,要想讓古詩詞變成一副精致的圖畫,就需要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文學創作往往是將實物變成文字,而把古詩詞變成畫則與之相反,它是將看似簡單的文字變成動人的畫面。這個過程中最難的就是如何發揮想象將文字變成美妙的畫面。以宋代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為例:
詩中描繪了籬笆稀稀落落、卻還尚未形成樹陰的場景,小孩子飛奔去追趕黃蝶,黃蝶突然飛入菜花叢中、不見蹤影的場景。讓學生按照個人的理解繪畫上述場景,不同的學生,繪畫的角度和場景各有不同。比如,有的是站在樹下,有的是站在庭院中,還有的是站在花叢中……學生可以盡情釋放對田園情懷的理解,這樣詩畫一體的教學,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增強了創造力。
五、詩畫合一,豐富教學元素
在“詩畫合一”教學模式深入開展的基礎上,應注重貼近學生的年齡階段、成長經歷,使各類古詩詞能夠與學生豐富的日常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古詩詞在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質的同時,更好地教育引導和激勵學生成長。以《題西林壁》《墨梅》和《詠鵝》這三首詩為例。
在講到《題西林壁》的時候,教師可以嘗試帶著學生去山中寫生,并互相觀摩彼此的繪畫作品。這其中,必定有起伏連綿的山脈,也有高聳入云的山峰,但也都只是有一峰一嶺一丘一壑的山體局部而已。此時,可以告訴學生,身處不同位置,看問題的視角必然不同,世上的事物也是如此,觀察的是局部,就必然帶有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實面貌,比如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這種理性認知,僅游山感受、詩詞教學很難達到深層次的成效,“詩畫合一”的方式可以起到身臨其境、設身處地的自我思考、自我認知的絕佳成效。
在講到王冕的《墨梅》中“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句詩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先通過朗讀的方式從不同角度領略詩中提到的“不需要別人夸它的顏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氣彌漫在天地之間”的深刻寓意,讓學生切身感受墨梅的高風亮節、鄙薄流俗、獨善其身、不求功勛的真實寫照,這對學生修身、律己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教學中還可不拘一格,既可以繪制西方油畫,也可以繪制中國古代的水墨畫。
在講授《詠鵝》這首家喻戶曉的詩篇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傳統水墨畫的表達方式來實現“詩畫合一”,還可以大膽運用油畫的繪畫方式來呈現,讓古詩的情感得以展現,實現古詩與國畫、油畫有機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素質。
總而言之,“詩畫合一”是提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水平的重要抓手。根據當代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及思維特點,結合教育教學的認知內容,對學生進行“詩配畫”“畫配詩”訓練,培養學生詩畫能力、涵養人文修養、品味詩意人生的一種實踐性的教學研究。同時,也是推進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將美術繪畫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無形中加大了教學任務。語文教師應該在學習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拓寬自身的知識層面,特別是藝術繪畫方面的能力素養,把握好古詩詞教學內容,了解語文課堂繪畫的含義,在課堂教學中將繪畫運用得更加靈活有效,使學生依據自身對詩詞的理解來繪制相應的圖畫,實現“詩畫交融”“詩畫合一”,最終達到以畫學詩、以詩構畫、知畫合一。
參考文獻:
[1]孫周萍.詩畫合一 巧育課堂——淺談詩配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 科學咨詢,2021(11):2.
[2]郟云.小學美術詩畫合一教學模式的建構——以小學中年級美術教學為例[J]. 美術教育研究,2014(14):1.
[3]楊中琴.小學美術“詩畫合一”教學探析[J].學苑教育,2016.
[4]張凱越.淺談如何培養兒童繪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J].基礎教育論壇, 2018(28):2.
責任編輯? 陳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