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金蘭
摘要:議論文以其觀點的鮮明性和論證的說服力成為高中生寫作的常選文體,本文旨在探討在新課程倡導的開放、互動、自主、合作的課堂中高中階段如何指導學生寫作議論文的作文教學模式。
關鍵詞:教學模式;閱讀指導;編寫導學案;互評互改
新課程標準下的作文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為宗旨,以探究發現為手段,以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寫自悟為主,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理解、積累和運用語言。而議論文以其觀點的鮮明性和論證的說服力成為中學生寫作的常選文體,根據閱卷場的相關分析資料的知,高考中選擇議論文寫作的考生約占70%,這充分說明議論文的在高考作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來談談自主學習課堂中指導學生寫作議論文的模式嘗試。
一、精心指導大量閱讀與精心編寫作文導學案齊頭并進。
曹雪芹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作家筆下的歷史掌故、社會人情,給我們呈現的是豐富的世界。引導學生走進作者表現的社會生活,可以幫助學生辨識真善美和假丑惡,培育睿智而達觀的精神情懷,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善美的價值觀,寫作時才能做到立意深遠。葉圣陶先生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可見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所以我主張要求學生盡可能多的大量閱讀,每周開設兩節課外閱讀課,一節讓學生在閱覽室圖書室自由閱讀,一節課在教室指定閱讀,做到有收有放,避免學生閱讀的盲目性。每個學期初,給每個學生列出本學期的讀書書單,供學生有選擇地閱讀其中的四本,并每個月寫一篇讀后感,每兩個星期檢查一次學生的讀書筆記,每個月學生之間要進行一次閱讀筆記的交流。通過交流達到素材之間的互補,這其實也是合作的一種方法。因為議論文需要充足的論據才有說服力,而論據的收集除了生活體驗外,只能借助閱讀來完成,寫作需要的材料要多、要廣,積累材料要豐富、充分,才能在寫作的時候“厚積而薄發”。
有人說“高考作文是帶著鐐銬的舞蹈”。我們在不忽視跳舞本身的自由靈動的同時,也別忘了盯住腳上的鐐銬。我們在提倡作文本身書寫性靈,張揚個性的同時,也應該教給學生規范寫作的方法。我在議論文的寫作教學中注重教會學生在學會中規中矩的議論之后再進行個性寫作,免得學生陷入“四不像”的作文尷尬中。為此我精心編寫了議論文寫作導學案系列:
(一)認識議論文。主要讓學生明白議論文的要素,區別議論文與記敘文;
(二)議論文要有鮮明、準確的論點。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議論文論點的特點,如何確立論點,如何立意等等;
(三)議論文的論據。其中針對學生在運用論據時存在的諸如論據不足不會裁剪,不會分析論證等等種種問題,我又將論據部分分為四個導學案:<一>善于選擇論據,主要引導學生學會圍繞論點選擇素材,<二>善于剪裁論據,主要在課堂上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學會緊扣中心論點有重點的引敘并適當評論,使文章中心突出,<三>善于分析論據,有些學生作文中論據充足,但是常犯“以敘代議,敘而不議”的毛病,文章沒有說服力,本導學案列舉了一些常用的議論分析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分析論證,<四>論據要充分,在這一章導學案中,我主要指導學生從正反事例、詳略、并列鋪排等方式安排論據。
(四)議論文的結構。主要從并列式結構、層進式結構、對照式結構總分總式結構四個模式訓練學生,然后再讓學生選一種自己比較容易駕馭的結構訓練,而且一定要練好。
(五)議論文分論點的設立。這個導學案其實是對議論文結構導學案的延伸和補充,目的是讓結構更嚴謹,中心更突出,論述層次更分明。
之所以這樣安排導學案,是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這一系列導學案的學習與作文訓練之后,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應較為規范。而在語言方面,我則提倡個性化。
二、發揮合作課堂的功效,激發學生才情。
在導學案引導與閱讀的積累的過程中,注意作文課的教學,才能讓學生真正提高寫作的能力。我主要通過課堂討論探究展示,引導學生自悟達到會寫,寫得好的效果。高中學生經歷了許多事,或者說,他的記憶庫里確實保存大量的寫作素材,只不過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這些素材是學生不自覺的或無意識的情況下保存的,也就是說,學生并不意識到他的記憶庫里有那么多的寫作素材,以致每到寫作時絞盡腦汁,依舊筆下無物。那么這時候教師適當地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把學生的記憶和情感“激活”,讓他們記憶庫里與作文話題、情境相關聯的經歷和體驗能夠再現,形成“往事歷歷,如在眼前”的寫作狀態,閱讀與自身經歷所積累下來的生活經驗,就會在寫作過程中成為“信手拈來”的素材和資源。下面我以教授《議論文分論點的設立》一課為例,談談如何激活學生的記憶。
首先,提前一天發下導學案,要求學生讀三遍。了解導學案的內容重點以及導學案中列舉的例文內容。
其次,上課。(一)課堂上分組用五分鐘討論并列出例文的結構層次,分析它們的分論點設立的角度,并做出總結;(二)學生板書展示分析成果,并做口頭闡述;(三)教師綜合學生的分析,總結分論點設立的角度及方法;(四)口頭討論分析當次作文訓練題目的立意、及由此聯想到的人和事(意在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互補互相啟發,激活學生的記憶庫);(五)學生動筆寫出中心論點并列出分論點,還要在分論點之后寫出將用到的事實論據或想到的名人名言;(六)選兩三個學生代表板書展示,同學點評,教師點評。
再次,課堂寫作。學生獨立完成作文。
三、在互評互改中發展能力。
長期以來,作文的批改一直是語文教師一項艱巨的任務,而且學生大多漠視老師的評語,作文發下去之后,往往是看個分數就完事,很少認真去思考老師的修改建議,也不主動修改作文。我一改往日包辦的做法,讓學生互評互改,通過比較,發現不足,取長補短,發展審美能力、閱讀能力與自我糾錯能力,以領悟寫作技巧,提高寫作水平。具體做法是:(一)互評前,教師按當次作文的訓練重點對學生提出評閱要求;(二)學生按學習小組利用課余時間互評,并按要求填寫相關作文點評表,寫好總評語,評語主要以鼓勵為主,小組長收齊轉交老師;(三)老師收到學生點評過了的作文后要再進行二次評改,對點評到位的小組給予肯定和表揚,對于評點不到位或評改不認真的小組要在今后互評過程中進行個別輔導;(四)講評作文。一種形式是,讓評點小組代表講評作文,可以朗讀優美段落,或者寫得好的作文,或展示題目、開頭、結尾寫得好的文章;另一種形式是,老師將當次寫得好的文章打印出來,裝訂成優秀作文集,供學生傳閱。我個人認為,學生本身更重視自己在同學心中的位置,而學生互評,更能吸引被評者的思考,如果自己的文章能在班里宣讀或傳閱,得到班級成員的肯定,受到老師的表揚,就感受到進步和成功的快樂。這樣更加激發學生寫好每一篇作文的欲望,達到發展能力的作用。
四、深入思考,二度創作,提高寫作水平。
在作文講評之后,我通常對沒有達到當次寫作要求的同學進行面批,要求他們修改作文,當然也歡迎寫得好的同學更加精益求精,學生深刻把握本次作文的要領后,可以借鑒同學的優秀習作,反思自己的作文,充實自己的“勝筆”,修改或刪掉自己的“敗筆”,使每一篇作文讓自己有所感悟、達到自己滿意的程度。
自主學習課堂在我們這個地處山區的小縣還是比較新型的教學模式,作文教學更是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構建“自主、合作、探究”作文教學模式,在積累的基礎上,通過課堂討論,讓學生心中的素材“活”起來,“用”起來,寫出對生活、對人生的理解。并在互評互改的展示中讓學生得到自我肯定,激勵他們積極思考、主動交流、積極探索,最終達到提高寫作水平的目的。
在二次創作中,提高學生寫作意蘊的深刻。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會思考我的主題是什么?我怎樣才能讓作文更貼近生活和現實意義?通過思考與反思,讓學生作文的水平更高一層,格局更深更廣。因此,這種合作探究的作文教學模式真正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參考文獻:
[1].江永嫦 《運用嘗試教學法,構建“自主、合作、探究”作文教學模式》
[2].董雅娟 《如何操作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在作文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