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霽虹
鋼琴構造的原理主要包括了鋼琴的物理結構和發聲原理兩方面,這是我們了解和學習鋼琴彈奏的理論基礎。鋼琴構造原理的學習,也是我們在教學中較容易被忽略的環節。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欲盡其能,必先得其法”,鋼琴學習作為一種技能學習,也離不開對鋼琴這件樂器本身的構造原理的了解。在鋼琴教學中,適當的融入鋼琴構造原理的知識學習,能使我們更好地去解釋彈奏中的現象,提高教學質量。
鋼琴作為眾多音樂愛好者和音樂專業學習者的首選樂器,它具有音域寬廣、音色層次豐富和表現力強的特點,鋼琴學習也是樂理和其他樂器學習的基礎。在鋼琴教學中融入鋼琴構造原理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主要學習的內容可歸納為以下兩方面:
鋼琴是一件構造精細的大型樂器,在鋼琴教學中我們雖然很難把成千上萬個結構零件做詳盡研究,但是要了解鋼琴的主要構造和功能并非難事。從基本構造看,鋼琴樂器主要由兩大系統構成。首先是音源系統,鋼琴的音源系統由琴弦弦列、鐵板、共鳴盤和背架幾部分構成;第二是擊弦系統,包括了鋼琴擊弦機和踏板機械兩大裝置。
對于基礎階段學習鋼琴的學生來說,琴鍵是直接接觸的基本構造。每一個琴鍵都是由均質的原木制作而成,以達到彈奏的平滑效果。與琴鍵密切相連的構造是琴槌,琴槌和琴鍵由琴膽連接,演奏者通過對琴鍵的彈奏可以觸動琴槌錘擊琴弦,使琴弦振動發出聲音。和琴鍵相連的另外一個重要結構是制音器。在琴鍵沒有按下時,制音器緊貼在琴弦上,用以阻止鋼琴在未被觸鍵時發出聲音。除此以外,鋼琴的主要構造還有調音釘、響板、踏板等,其中踏板按使用效果可以分為弱音踏板、持續音踏板和延音踏板。
在鋼琴教學中,我們需要學習的鋼琴的發聲原理,主要歸納為以下四個步驟,即機械激勵、琴弦振動、音板共鳴和踏板調控。這里所說的機械激勵主要是指鋼琴擊弦機中的各部件在觸鍵發聲過程中產生的效果。鋼琴發聲的過程主要運用了杠桿原理,我們在觸鍵時,琴弦敲擊琴弦產生振動,同時,在琴錘杠桿的末端與琴弦貼近的制音器抬起從而發聲,再經過音板產生共鳴。當琴鍵松開時,琴槌和制音器回到原來的位置,琴弦振動受到抑制,聲音則被阻斷。除了發聲和共鳴以外,想要使我們彈奏出來的鋼琴音色更多姿多彩,就需要用到踏板進行潤色。最左側的弱音踏板可以讓我們在演奏中的音色變得柔和,音量變小;中間的持續音踏板用于保持樂譜中所標示的需要保持的聲部或持續音,使鋼琴音樂更有立體感;最右邊的延音踏板是使用率最廣泛的踏板,踩下后能使鋼琴所有的琴弦延續振動,擴大演奏音量,按照樂譜中標記的不同踩法可以烘托出不同的音樂效果。
以上鋼琴樂器的基本構造和發聲原理主要是對鋼琴教學中需要學習和了解的內容的歸納總結,這些知識在鋼琴教材和網絡學習資源中,我們也可詳細查閱,進一步加深對鋼琴構造原理的掌握和理解。
鋼琴的發展歷程至今已經走過了三百多年的歲月。鋼琴這件樂器的每一次完善和發展都伴隨著構造原理的進步,同時也見證了不同時期的鋼琴演奏技術和音樂風格的變遷。鋼琴的構造原理與鋼琴彈奏的基礎理論息息相關,對鋼琴教學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解釋作用,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從鋼琴彈奏的過程來看,演奏者通過讀譜,對鋼琴音樂的旋律、和聲、節奏和作曲家的樂思在腦海里有了初步印象,再由雙手觸鍵彈奏出音樂。在這一過程中,鋼琴樂器、音樂作品和演奏者融合為有機的一體。因此,作為演奏者,我們要把鋼琴這件樂器運用得宜,必須要了解這件樂器的構造原理,讓它在彈奏中能更準確地發出自己想要的聲音。然而,在我們的日常教學和練習中,往往容易忽略對鋼琴構造原理的學習。在遇到技術瓶頸和疑惑時,較少去思考演奏者與樂器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在一些彈奏技巧的學習中,我們也可以運用鋼琴構造原理去解析。例如,如何在觸鍵動作中更好地掌握琴鍵,在不同手感硬度的琴鍵上如何去調節演奏狀態,以及如何運用踏板處理不同的音色效果等。
從鋼琴音樂作品的角度來看,音樂作品是我們教學和演奏的重要素材,不同音樂風格的作品對彈奏技術和音色也有著不同的要求。我們在思考這些音樂風格要求時,也應與鋼琴構造原理結合起來。例如,在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鋼琴音樂時,觸鍵動作上我們多采用垂直的指力觸鍵,更迅速地促進琴鍵的回彈,以達到細致清脆的音色。在演奏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音樂時,彈奏技術和踏板的運用層次則更加豐富,這也使演奏與樂器本身的聯系更加緊密。
我們在日常的基礎鋼琴教學中,較多的是去關注鋼琴彈奏動作和技術的講解,以及作品樂譜的分析,對鋼琴構造原理的內容介紹不足。在教學中如果能適當穿插鋼琴構造原理的學習,能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鋼琴這件樂器,更加細化地去領悟鋼琴彈奏的技術要點,掌握不同音樂風格作品的演奏方法。學習鋼琴構造相關的原理,也能在教學鋼琴音樂作品的同時發散思維,促使學生更準確地抓住練習要點,根據對彈奏音色的需要去調整自己的彈奏狀態。
針對目前鋼琴教學的內容偏向于強調彈奏技巧和樂譜學習,對鋼琴構造原理內容的學習不足,學生對鋼琴構造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不高等現狀,我們在日常教學和練習中該如何把鋼琴構造原理的學習融合進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教學要點:
在鋼琴教學的彈奏技巧訓練環節中融入鋼琴構造原理的學習,我們不是單純地將彈奏技術與樂器的構造原理相聯系,而是運用鋼琴構造的原理中的發聲原理和機械原理去解析彈奏技術的要點和日常練習中的一些現象。
首先是鋼琴彈奏中的觸鍵方法,隨著上百年鋼琴藝術的發展,鋼琴觸鍵方法也日漸完善,逐漸全面化和科學化。而觸鍵的方法與演奏者的習慣、鋼琴音樂作品的風格和鋼琴的構造原理等因素緊密相連。鋼琴的觸鍵技術也與鋼琴擊弦機的原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在彈奏時,手指觸鍵的瞬間,即為觸發琴弦槌擊弦的過程。在這一瞬間,彈奏者的手觸鍵的速度、力度、高度、深度和角度等因素決定了鋼琴奏出的音響效果。根據這些原理,我們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去調整彈奏中的觸鍵動作。
鋼琴構造原理還可以用于解釋在鋼琴彈奏中手對琴鍵的控制力的相關問題。這種控制力也可以理解為演奏的“手感”,這種感覺來源于指尖靈敏的末梢神經,從物理角度看這也與鋼琴鍵盤和擊弦機密切相關。例如,彈奏時鍵盤本身的下沉和抬起,琴鍵給予手的反作用力。在不同的鋼琴上有不同的“手感”,對我們彈奏時的琴鍵控制力的要求也不同。從彈奏技術細節來看,連奏、非連音奏法、不同種類的跳音,八度與和弦等,這些技術的要求都與我們在彈奏時的控制能力有關。從樂器的角度來看,鋼琴鍵盤的下彈和回彈靈敏度也影響著演奏。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去練習和感受不同的鋼琴,鍛煉自己在不同琴上彈奏的控制能力和適應能力。在技巧學習中也應當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更全面仔細地去訓練。
鋼琴的音色和音高,與鋼琴的構造原理中的物理屬性相關。在鋼琴教學中的音樂聽覺訓練也是重要的環節。一位精通鋼琴的演奏家或教育家必定擁有著敏銳的音樂聽覺能力,這種聽覺能力,不僅僅是指對鋼琴音準音高的辨識,還有對音律、音長、音色的感知能力。例如,在一架被調律過的鋼琴上彈奏音樂,我們能聽到琴音產生的美妙豐富的共鳴,而如果用一架音律不準的鋼琴演奏,產生的則是雜亂無章的不和諧聲音共鳴。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更加注重訓練對鋼琴的音樂聽覺力,同時在理論教學內容中適當地融入一些鋼琴構造原理和調律方面的知識,使我們更好地去解釋鋼琴彈奏時的音準問題,同時加深對音樂作品中的鍵盤和聲與和弦特點的理解。
音色的感知也是音樂聽覺中重要的一部分。鋼琴的物理音色與音板的材料結構、琴弦的振動、擊弦槌特點和鋼琴制作工藝等因素相關,好的鋼琴物理音色就是在豐富的聲音層次中能達到均衡統一。從演奏者的角度來看,不同踏板的運用對演奏音色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欣賞者的角度出發,對鋼琴音色的評價則帶有主觀的感性審美色彩,不同的音樂作品有不同的詮釋,人們對于音色的要求和標準也不一樣。在教學中融入對鋼琴音色與其樂器原理構造知識的了解,也能引發我們對所彈奏出來的音色成因和音色特點的思考。
在鋼琴教學中融入鋼琴構造原理的學習,也是對鋼琴理論知識的拓展。而在目前我們的鋼琴教學中,學生對鋼琴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并不是特別濃厚。在這樣的教學現狀下,如何巧妙地在鋼琴教學中加入理論知識的內容,是值得我們去探究的問題。在教學手段上,我們可以運用創新性的網絡教學方式去融入鋼琴構造原理的學習。例如,將這些知識點制作成生動有趣的動畫視頻,理論與音畫結合的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更直觀地從看中學習鋼琴構造原理。另外,還可以把鋼琴藝術史的內容和鋼琴構造原理有機結合在一起,使鋼琴教學中的理論知識學習得到更全面的拓展。
在鋼琴教學中融入鋼琴構造原理的學習,能使教學者在這一過程中開始重視演奏者與樂器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有助于我們在教學和練習中能更好地運用鋼琴這件樂器。結合鋼琴的物理原理,我們能進一步調整自己的彈奏方式,加強對技術知識點的掌握度,充實鋼琴學習的知識體系。
[1]韓冰:《淺析鋼琴內部構造對演奏方法的影響》,《音樂生活》2022年第1期,第91-93頁。
[2]卞祖善:《我國鋼琴人才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格局——讀〈鮑蕙蕎傾聽同行——中外鋼琴家訪談錄(第三集)〉之聯想》,《人民音樂》2020年第10期,第94-95頁。
[3]代百生:《鋼琴教育學科的勃興——“首屆國際鋼琴教學法學術周”述評及其他》,《人民音樂》2018年第4期,第60-62頁。
[4]張旭良:《強化服務學校音樂教育意識 加大鋼琴伴奏能力培養力——普通高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本科生鋼琴伴奏能力培養機制研究》,《人民音樂》2009年第5期,第67-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