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芳 趙新偉
[ 作者簡介 ]
于紅芳,女,河南許昌禹州人,禹州市中等專業學校,中級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職教學。
趙新偉,男,河南新鄭人,禹州市中等專業學校,高級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職農業教學工作。
[ 摘要 ]
中職學校應圍繞“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模式建設,探索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管理的新模式,并進行大膽的實踐嘗試。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在一系列文化實踐活動的指導下,創新班級民主管理機制,豐富班級民主組織,構建“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新模式,幫助教師樹立先進的管理理念,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和諧發展。基于此,本文對“以人為本”的中職學生管理模式進行探究,具有重要意義。
[ 關鍵詞 ]
以人為本;中職學生;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7.036
在“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中,無論是哪門課,學生都可以平等、公平、公正地進行協商或討論,能夠積極、有意識、深入地參與。班主任在頂層設計、組織、規劃、協調、響應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學生處于主體地位,班級建設自理,具有一定的公民意識、民主能力。
1 目前中職學校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技術教育進行了大規模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通過實踐思考、調查、觀察和查閱資料,我們應發現并解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管理存在的諸多問題。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1 學生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欠缺
目前,學生管理者缺乏民主、協商、合作等現代學生管理的意識。學生管理不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缺乏人文意識。因此,“維穩”“平安”已成為部分中職學生管理者的目標和追求。觀念的落后導致了中等職業教育學生管理和建設水平的低下。
1.2 學生管理的片面性和狹隘性
管理內容往往側重于班級日常行為的規章制度,內容是根據學生管理者的意愿制定的,沒有民主的討論過程。規定多而復雜,處罰措施單一而落后,無效不佳。
1.3 學生管理方法簡單粗糙
管理方法更多的是在主管老師的權威下,在“注視、接近、跟隨”的嚴格把守下,學生接受到管理,缺乏成長的動力。中職生正處于青春期,管理不得法可能導致學生管理失控。
2 “以人為本”式中職學生管理
“以人為本”式的學生管理機制、“以人為本”式的學生管理組織和“以人為本”式的文化實踐活動是一個整體。總之,“以人為本”這一理念符合時代的發展,符合學生多元化、自主化、個性化的發展,代表學生管理工作的發展的方向。“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模式旨在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進其民主觀念、民主能力的形成,增強對人文精神的研究,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和全面發展。樹立平等意識,尊重、接受、寬容和賞識是構建“以人為本”學生管理模式的前提和基礎。從教師管理到學生管理,從他律到自律,從自律到自主,“讓學生站在教室的中心”,成為班級的主人。這不是口號,而是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獨立、自立、自理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先進理念。教育已經進入了“自我教育”的時代。學習自我管理和自我調節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自我管理能力也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終身學習能力,是未來社會的一種生活方式。具有民主意識和民主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現代公民的本質要求。
3 “以人為本”的中職學生管理模式的具體措施
3.1 合作教育、突破藩籬的學生管理
中職學校應樹立全面的教育觀,解決教師忽視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定期召開“師德”總結推廣會,提高全體教師的責任心。例如,在專業課程中融入“中國智慧”的工匠精神。整合三個教育領域的力量,化解隱性教育的負面影響,學生處在家庭、學校、企業、社會等不同的環境中,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研究者會對其產生不同的影響,學校要在教學中制定教育目標,使課堂內外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提高教育系統的綜合能力。本課題積極聚集優質教育教學領域的力量,使教育真正深入人心。部分學生紀律意識逐漸淡漠,沒有較好的行為習慣,又抗拒空洞的說教,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降低。教師要探求新思路、新措施,構建高質量的教學環境與氛圍,發揮隱性教學載體的功能,使學生受到喚醒、啟發與引導。組織義工活動,以培育學生的愛心與奉獻精神。通過這一連串的活動,學生能夠提高認識,產生興趣,獲取價值感受,以滿足內心需要,體現表現能力。
比如說,要解決教育實效性低的問題,就要把教育內容轉變為日常生活,教師可以舉辦“國慶節朗誦比賽”“‘一二·九運動紅歌比賽”等活動;節日期間開展植樹造林、感恩等系列活動;用生活化的教育內容和生動的活動形式打動學生的心靈。“學校家長制”讓教師走進學生生活,撫慰學生心靈;實施“賞識教育三步走”,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開展每周一次的德育教育進宿舍活動,使教育工作溫暖人心;以興趣和專業發展為基礎組織學生社團,依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揮展示隱性教育載體的功能,教育內容植根于生活,通過企業專家進車間、勞模匯報、傳統節日的課堂主題教育,在生活中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創造情境教育過程,組織職業教育展示周,參加職業技能大賽等活動,培養工匠精神,培養學生樹立職業夢想;開展“勞動實踐體驗周”和校外教育實踐等活動,增加學生的認知體驗,培養勞動素質;通過“德育講座討論”和德育教育進宿舍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通過組織并參加職業教育展示周及技能大賽活動,充分發揮專業技能,學以致用。情境教育使學生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進一步的理解。
3.2 構建多元參與的學生管理機制
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者,我們應該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引導他們,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才。我們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按照國家教改政策,將法律知識納入必要的教學課程,利用公告牌、宣傳窗口、廣播等向學生宣傳法律制度。制定班級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建立健全文明行為評分制度,定期檢查,及時宣傳。發揮個人優勢培養有用人才,中職學生主要是學習一門技能,所以從學生到學校報到的第一天,就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和愛好,為他們創造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這樣有利于培養有用的人才。抓好封閉管理,加強考勤考核,加強對學生的日常管理,嚴格執行休假取消制度,學生上課期間不得進入宿舍,嚴格檢查早操、上課、夜間自學和重大活動的出勤情況。做好課堂出勤、早操質量、校園衛生學生行為規范等管理工作;男生樓和女生樓分別設立了男生部和女生部,協助宿舍管理員管理宿舍紀律、衛生。成立學校軍管辦,加強校園巡邏,這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紀校風。還應加強心理咨詢,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班級應以小組為單位,按照一定的管理規定,對班級學生進行日常管理。此外,還需要建立一套與之相匹配的監督和反饋溝通機制。在主要課堂活動中關注課堂管理。小組負責人對班級活動負全部責任。這是對注重班級常規管理的團體自治制度的重要補充。“三制”管理機制符合學生發展的要求,代表了學生管理的方向,為實現班級民主管理提供了保障。民主機制的建立需要一個相應的組織來負責執行。“以人為本”管理組織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民主理事會。主要是幫助學生明確民主討論的概念、內容、原則、方法;二是班級集會。溝通和辯論,以期達成共識。三是我們的圓桌會議,類似杭州電視臺的圓桌會議。如果說班會是使所有成員之間進行溝通和平等對話,那么我們的圓桌會議就是以具體的、相對重要的課堂事件為主題,通過層層剝繭的方式,對主題進行深入、徹底的討論。三種管理組織的建立,為“以人為本”的管理走向民主提供了組織保障。組織是“葉子”,文化積淀是樹立民主意識、提高民主能力的“根”,深深的根使葉子強壯。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培養“深根”的最佳途徑是開展一系列文化實踐活動。閱讀報告卡是評估閱讀活動并給出反饋的一種量化方法。這些文化活動,是培養民主意識、提高民主能力的基礎性、先導性工作。
3.3 借助隱性教育載體發展校園教育文化
隱性教育載體主要是指校園文化、各種活動、網絡媒體等非課程載體。中職學校可以編寫校園文化宣傳冊,提升隱性道德載體軟實力。應緊密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等方面在教育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在教育學、管理學等理論的指導下,系統研究近年來關于中等職業道德教育大綱、課程思想政治、思想政治課標準等文件,三方聯動構建信息化教學資源庫,為學科發展提供理論支持。顯性教育載體主要指思想政治課,中職學校應開設完整的道德教育課程,積極將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滲透到課堂教學,企業教師走進課堂等活動的各個方面,使學生與榜樣面對面,與大師互動交流。通過“入學專業解讀”和“技能成就夢”專題學習,聘請熟練技工入園,開展行業專家講座,使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突出教育特色。發揮“楊樹”文化、校企合作教育基地、職業技能競賽、認同教育三步走、學校家長制、學生會、陽光大班休息等隱性教育載體的功能,實現隱性教育相互滲透、有機統一。建立“政治、實踐、企業、學校、家庭”的教育網絡,各教育主體參與,各領域努力,各載體發揮積極作用。利用廣播電臺、電視臺、多媒體、微信公眾號、智能教育成長平臺等媒體,構建多元教學、多元評價的教育體系,顯著提高了教育效果,獲得多項榮譽。
實現教育目標的“具體化”,開展紅歌比賽、詩歌朗誦比賽、德育辯論賽、文明大講堂、走進養老院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多維主題活動中理解、內化所學知識,并在行動中表現出來。實現教育內容的“生活化”,將理想信念教育、法律知識教育、道德教育等內容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開展生活中的道德教育,豐富學生的情感,樹立信念,鍛煉意志,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實現教育方法的“情境化”,通過課堂文化、校園景觀等物質文化熏陶人,編寫學生管理手冊,實行軍事化校園管理,在學生、班級和學校之間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在學校實踐企業管理,讓學生像上班一樣上學,像上崗一樣上課,用企業文化成果,積極營造優質教育場景和教育氛圍。實現教育過程的“循序漸進”,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開展企業觀察、校內實訓、企業實習等教育活動,實現學生知識、情感、意圖、行動的統一發展。教育的主體和評價的“多元化”,實行校企雙師制,充分發揮微信公眾號、校園廣播電臺等平臺的積極引導作用,實現教育多元化。
4 總結
文化教育旨在通過一系列文化實踐活動,豐富中職學生的文化知識,提高他們的個人素質。文化教育是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它關注的不是外部的制度約束,而是內部的文化滋養,強調人的精神世界建設。本文以中職學生管理實踐為基礎,著眼于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通過建立一套以學生自治為核心的學生管理機制,豐富班級組織,提高學生民主討論能力;以濃厚的人文精神為目標,探索符合現代教育發展和學生成長需要的“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俞洋. 中職學生自主管理行動模式的構建研究[J]. 山西青年,2021(19):189-190.
[2]買買提艾力·蘇拉依曼. 中職學校學生管理模式創新探究[J]. 商業文化,2021(2):134-135.
[3]張玉燕. 中職學校學生自主管理模式的實踐研究[J]. 現代職業教育,2020(4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