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飛
[摘 要] “雙減”政策下要建立優質課堂教學通道,把學科知識轉向核心素養。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課堂追求的是師生學有所獲,只有把專業有難度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容易接受的知識,學生才能有獲得感。學科教師要對中小學教材內容進行學科知識的教育學轉化,以期在課堂上實現生本化表達。
[關鍵詞] 學科知識;核心素養;生本化
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雙減”政策的落地,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教學的目標要求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從最初的“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現在的“學科核心素養”,學校和教師面臨很多選擇。“雙減”政策下,我們要打造什么樣的課堂樣態,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課堂新樣態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一)如何把學科知識轉向核心素養
學科知識和核心素養之間隔著很多臺階,若沒有恰當的方法路徑,它們之間很難產生必然聯系。學科知識是一門學科精要的濃縮,它包含很多專業的名詞術語,是一門甚至幾門學科長時間積累的結果。核心素養是一個人最本質的能力體現,知識雖是基礎,但又不是通過知識的積累能夠必然產生的。因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通過中間環節讓它們建立聯系,實現知識到能力的升華,最終達成教育目標。
一是把學科知識解壓為學科教學知識和學科學習知識,讓教師專心教學,學生專心學習,兩者不建立因果關系。教師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學起來,讓學生的學習過程系統化,尤其是抓好主動學習的預習和復習環節。
二是在學科知識和核心素養之間建立通道。核心素養不是“教育”,而是“修煉”。核心素養教不出來,只能把學科知識教出學科素養,讓學生從學科素養中“修煉”出核心素養。因此,學科素養就是學科知識和核心素養之間的橋梁,它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尤為重要。跳出學科知識的藩籬,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才能“修煉”出核心素養。
(二)課堂追求的是“現場感”還是“獲得感”
眾所周知,學科難度越大,學科教學的精彩程度就越小;學科難度越小,學科教學的精彩程度就越大。而我們課堂追求的是師生學有所獲,也就是要解決“怎么教”和“教什么”的問題。
很多優質課、展示課,教師為了課堂精彩,有良好的“現場感”,有意識地降低了目標要求和學科難度,以換取課堂的精彩,實際上得不償失,學生的學習收獲并不大。而真正有效的課堂不一定是完美的,需要提升難度和廣度,讓學生學有所獲,追求師生的“獲得感”。這個難度和廣度的把握,一是要體現學科知識上,從而提高學科育人水平;二是要“深入淺出”,用“專業教練”教“業余選手”,通過“淺出”吸引學生,教育好學生還是要“深入”。只有把專業有難度的知識轉化為業余易接受的知識,學生才能有“獲得感”。
(三)如何對學科知識進行生本化表達
中小學教材內容對學科知識的表述有序、簡明、扼要,就如一個壓縮文件。學科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解壓,把有序卻無趣的學科知識還原到學科史中,恢復生活的氣息和知識的有趣,實現學科知識的教育學轉化。課堂的趣味不僅來自教學方法,更多的是來自內容本身。
首先,把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科教學知識和學科學習知識,即實現教與學的轉化。只有當枯燥的學科知識充滿生活氣息,生動有趣了,教師才有興趣教,學生也才有興趣學。同樣的知識點,有的教師講得生動、易懂,學生興趣很高,學習效率也很高。而有的教師只是滿足于把知識點傳授給學生,沒有一點趣味和創新,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不高,學習效率也就很低了。
其次,用學生能聽懂的語言教學學科知識,即進行生本化表達。每一門學科都是一門“外語”,每一個術語都是一個“單詞”,只有用學生的語言和生動的語言來詮釋,學生才能真正理解這門學科,從而愛上這門學科。其實,每一門學科教學就是把用學科語言表述的學科知識翻譯成學生聽得懂的語言來教學。
最后,把核心素養轉化為學科核心素養,即拓寬學科育人之路。核心素養很抽象,只有轉化為學科核心素養,才能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深深扎根于學科知識,才能真實地發揮學科的育人功能。教師不斷更新學科知識,并不斷生成學科教學知識,才能把教育成就感、研究成就感轉化為育人成就感。
二、課堂新樣態的三個關注點
(一)注重讓“每一個人的學習”真實發生
課堂上要讓多數學生參與學習,讓每個學生都積極思考。如語文學科的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體現語文的生活特性。教師精講、細講代表作品,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指引下自主學習其他文章,每個學生都能選擇適合自己學習水平的問題和最感興趣的文章自主學習。
(二)追求從知識走向素養的深度學習
從學科知識學習到學習能力培養再到學科素養提升,教師要為學生規劃發展路徑,用高質量的問題引領學生,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這是“雙減”政策下課堂提質的有效手段。所提問題要有探究性、趣味性。從知識走向素養的全過程,要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即進行生動的創造。這個過程允許學生走彎路,但不能走錯路,教師要起到引導者的作用。
(三)注意學科特點和學科本質的把握
如果教師都不了解學科特點和學科本質,那就無法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了解學科史,熟知學科特點,從學科本質出發展開教育教學活動,就能很好地把學科知識解壓為學科教學知識,進而在學科教學中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
三、打造課堂新樣態的三個維度
(一)圍繞問題設教研主題
“發力課堂,靶向教研。”為了促進教研活動更加科學、系統、規范,學校應該面向全校教師征集問題,確定教研活動方向,每月一主題、每周一活動,以集體備課、同課異構、同課異評等形式,全員有序開展教學研討活動。還可開展校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評選、 “青藍工程”“名師工作室”等活動,舉辦骨干教師教學經驗分享會,真正發揮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讓教師真正做到“以教立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長”。
(二)有效作業促作業提質
為了有效提高教師鉆研教材、設計練習的能力,按照“減負、提質、增效”的要求,切實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學校應組織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進行作業設計研討,開展作業設計微講座,舉行教師作業設計大賽,力求在作業設計上體現針對性、有效性、趣味性,摒棄傳統的作業設計,引領教師更規范、更科學地設計作業練習題。此外,教師還可統一作業格式,明確完成作業的預估時長,通過學校作業公示平臺和班級作業展示平臺公示作業。
(三)高效課堂促課堂提質
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和發力點,關注課前準備和課后延伸,引導教師對教材、課標、學生學情的研究,通過集體備課提升全體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合理運用教學資源,結合教學的實際需要合理選取有效的教學資源,堅決杜絕不加取舍的“拿來主義”,做到課堂有趣、有效。
“雙減”政策關鍵在于要守好學校這個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將這塊主陣地做大做強。而建立課堂新樣態是重中之重,更是當務之急。守住課堂就是守住教育教學的質量。
向課堂要質量、要效率是減負的根本所在。學生絕大多數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是在課堂教學中實現身心發展的。在課堂教學達標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進而推動減負真正落地。
學校要推進課程改革,切實打造優質課堂,著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打破傳統以刷題、知識點灌輸為主的學習方式,探索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核心素養為本、“大單元、大情境、大任務”教學模式。教師和學校要積極探索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或單元案例設計、課堂教學實施、專業研修與共同體建設。